唐太宗葬昭陵有何傳說

時間 2021-06-26 01:27:21

1樓:匿名使用者

昭陵依九嵕山峰,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

給唐太宗說要儉薄,「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

「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裡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

「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藝家和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的。其平面佈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的。長安由宮城、皇城和外廓城組成。

宮城居全城的北部**,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宮城之南,為百官衙署(即政治機構),外廓城從東南北三方拱衛著皇城和宮城,是居民區。

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宮。在地下是玄宮,

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駕設棧道,棧道長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象對待活人一樣對待皇后,待太宗葬畢,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

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裡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幹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二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

據《舊五代史.溫韜傳》載,「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華麗的宮殿,蒼松翠柏,巨槐長楊。杜甫在《重經昭陵》詩中說:「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

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在主峰地宮山之南面,是內城正門朱雀門,朱雀門之內有獻殿,是朝拜祭獻用的地方,與門闕距離很近,整個遺址約10米見方,加門闕南面約20米見方的場地,仍然是一個狹小的遺址。在這裡曾出土殘鴟尾一件,經復原後高1.

5米,寬0.6米,長11米,以此件的高度來推想,獻殿的屋脊,其高應在10米以上,應該是重簷九間,才能合於比例。門闕之間約5米,恰在獻殿正中。

獻殿南面過20米的場地,是橫向的一條深溝,可證這裡不可能有別的石刻,也不可能再有別的建築物。

地宮外面還有許多木構建築,建有房舍和遊殿等。由於地宮前面四周山勢陡峭凸凹不平,往來不便,

又「緣山傍巖架樑為棧道,懸絕百仍,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用棧道連結上下左右,通達地宮的道路。但山上棧道建築又不能垂直上下,必須左右迴繞旋轉,這從杜甫所寫的《重經昭陵》「陵寢盤空曲」詩句中得到證明。

雖然前人的這些記載未必絕對可靠,但從中卻可看出其規模的富麗堂皇和工程繁難的程度。昭陵四周當時建築,根據宋敏求《長安志圖》記載:「以九嵕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迴繞牆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裡」。

在主峰地宮山之北面,是內城的北門玄武門,設定有祭壇,緊依九嵕山北麓,南高北低,以五層臺階地組成,愈往北伸張愈寬,平而略呈梯形,在南三臺地上有寢殿,東西廡房,闕樓及門庭,中間龍尾道通寢殿,是昭陵特有的建築群。在司馬門內列置了十四國君長的石刻像:突厥的頡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爾、李思摩、吐蕃松贊干布,高昌、焉耆、于闐諸王,薛延陀、吐谷渾的首領,新羅王金德真,林邑王範頭黎,婆羅門帝那優帝阿那順等。

這些石像刻立於高宗初年,反映了貞觀時期國內各民族大團結、唐對西域的開拓以及與鄰邦關係的盛況。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壞,今可見者有七個題名像座,幾軀殘體和幾件殘頭像塊。前人曾說這些石像,「高逾常形,皆深眼大鼻,弓刀雜佩,壯哉,異觀矣!

」從發現的殘體來看,石像高不過六尺,連座約9尺許,並未超過常形,頭像殘塊可以看出確有深眼高鼻者,有滿頭捲髮者,有辮髮纏於頭者,有頭髮中間分縫向後梳攏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見有弓刀雜佩者。服裝有翻領和偏襟兩種,其餘則不能確知。僅從這些情況可以看出這些石刻像也應屬於寫實之作。

2樓:庚辰火

傳說畢竟是傳說,當吹水。

李世民昭陵的六戰馬分別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資料】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墓旁祭殿兩側有廡廊,「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

石刻中的「六駿」是李世民經常乘騎的六匹戰馬,它們既象徵唐太宗所經歷的最主要六大戰役,同時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建立過程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六匹駿馬的名稱:一是颯露紫,二是拳毛騧,三是青騅,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驃,六是白蹄烏。

石刻所表現的六匹駿馬三作賓士狀,三匹為站立狀。六駿均為三花馬鬃,束尾。這是唐代戰馬的特徵,其鞍、韉、鐙、韁繩等,都逼真地再現了唐代戰馬的裝飾。

據傳說「昭陵六駿」石刻是依據當時繪畫大師閻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

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兩石,於2023年被國人盜賣到國外,現藏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石現藏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昭陵」簡介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墓旁祭殿兩側有廡廊,「昭陵六駿」石刻就列置其中。

「六駿」簡介

昭陵六駿是原置於昭陵唐太宗北麓祭壇兩側廡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駿採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和戰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每幅畫面都告訴人們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昭陵六駿」雕刻在高二點五米,寬三米的石板上,分兩組東西排列。

東面的第一駿名叫——「特勒驃」,黃馬白喙微黑,毛色黃裡透白,故稱"驃","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職名稱,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贈。

特勒(勤)驃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馬與宋金剛作戰,史載: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剛陷澮州(在今山西境內),兵鋒甚銳,"特勤驃"在這一戰役中載著李世民勇猛衝入敵陣,一晝夜接戰數十回合,連打了八個硬仗,建立了功績。唐太宗為它的題贊是:

"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為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東面第二駿名叫——「青騅」,蒼白雜色,為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

竇建德原系隋軍麾下將領,據說還是李世民的母舅,乘亂自稱夏國王。當時,唐軍扼守虎牢關,佔據有利地形。李世民趁敵方列陣已久,飢餓疲倦之機,下令全面**,親率勁騎,突入敵陣,一舉擒獲竇建德。

青騅石刻中的青騅作賓士狀,馬身中了五箭,均在衝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後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

唐太宗給它的讚語是:"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馬的矯捷輕快,後一句道出這一戰役的關鍵性意義。

東面第三駿名叫——「什伐赤」.什伐赤 "什伐"是波斯語"馬"的音譯,這是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純赤色,也是李世民在洛陽、虎牢關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坐騎。 王世充祖上西域人,隋末唐初自稱鄭王,據洛陽,與竇建德結好。當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時,王向竇求救,但都被李世民擊敗。

什伐赤石刻上的駿馬凌空飛奔,身上中了五箭,都在馬的臀部,其中一箭從後面射來,可以看出是在衝鋒陷陣中受傷的。唐太宗讚語"澗末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在這一重大戰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三匹戰馬,基本完成統一大業,"青旌凱歸"流露出他的興奮。

西面的第一駿名叫——「颯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牽著戰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蹟。

據《新唐書

4樓:匿名使用者

世民半生戎馬,對戰馬有一種特殊情感,在李世民的軍旅生活中,先後有六匹戰馬陪伴了他,立下了赫赫戰功,它們分別是:「拳毛剮」、「颯露紫」、「什伐赤」、「青騅」、「特勒驃」和「白蹄」,並稱為「六駿」。

5樓:匿名使用者

分別是:「拳毛剮」、「颯露紫」、「什伐赤」、「青騅」、「特勒驃」和「白蹄」,並稱為「六駿」。

6樓:匿名使用者

六匹駿馬的名稱:一是颯露紫,二是拳毛騧,三是青騅,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驃,六是白蹄烏。

唐太宗有幾個兒子,唐太宗有多少子女

唐太宗的大兒子 承乾。第2子楚王李寬。第3子吳王李恪。第4子李泰。第5子李祐。第6子李。第7子李惲。第8子李貞。第9子李治。第10子李慎。第11子李囂。第12子李簡。第13子李福。第14子李明。總計14人中,除李福 李治外,竟有12人 死於非命 唐太宗李世民14個兒子。第一子李承乾,8歲即封為皇太子...

唐太宗的名句,唐太宗說過的名言有哪些?

唐太宗的名句就是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唐太宗說過的名言有哪些?李世民的一生有哪些名言?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 你那個翻譯是很不全面的 李世民說的名句有哪些?李世民的一生有哪些名言?唐太宗的12句名言...

唐太宗和唐玄宗有關係嗎?唐太宗和唐玄宗有何關係?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子。李隆基其父親為唐睿宗李旦,李旦之父是唐高宗李治,李治之父是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是唐太宗的曾孫,唐高宗的孫子,唐睿宗的兒子。簡略說下那段時間歷史,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公元684年,武后廢中宗,立睿宗李旦。後,武后又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