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無話當然不說
劉備入蜀之後,手下主要是分三個派系,一是西川本土派,以李嚴為首;一是劉備親信派,從北方來的,代表人物是簡雍和糜竺;第三就是荊州派,代表人物諸葛亮和馬良。
因為劉備的親信派簡雍糜竺都不強勢,所以劉備託孤大臣只有李嚴和諸葛亮,希望兩派互相制衡。但是諸葛亮很快就幹掉了李嚴,導致西川本土派崩潰,諸葛亮獨攬大權,出師表裡諸葛亮教訓劉禪可不是臣子的語氣,而是長輩訓斥晚輩的語氣,甚至把自己以後的下幾任宰相都定下了,劉禪被架空的程度可見一斑。也難怪劉禪被滅國後會說「此間樂,不思蜀」。
諸葛亮專權的結果就是荊州派被重用,比如說馬謖,劉備在世就是這人不堪大用,而諸葛亮就偏要重用,導致街亭之敗。為啥必須要用馬謖呢?因為馬謖是馬良的弟弟。。。
而西川本土派被壓制後,除了少數人以外,大部分都採取了退避不合作的態度。這些人也是後來鄧艾入蜀時勸劉禪投降的主力。因為諸葛亮的刻意壓制,西川劉璋留下的家底本土派實際上都沒有真正的出力,導致諸葛亮寧可重用天水人姜維,都無法得到西川本土大族世家的幫助。
所以,蜀國後期人才凋敝的原因很簡單,諸葛亮壓制西川本土派,而蜀國的領土就在四川,壓制本土派就是「不用本地人」,這樣人才凋敝不就是很容易理解的嘛。
2樓:匿名使用者
蜀漢缺人才,其實蜀漢缺的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像諸葛亮、龐統、法正那般的大才,相比之下。
而造成蜀漢後期為何缺人才的原因,在三國時代,中國的文化發達地帶還是魏國佔領的中原地帶。就蜀漢後期的形勢來看,吳國和蜀國長期結盟,在蜀國東線只需要一個善守的將領即可,東線防禦壓力小,且無發展前景。
南線,經過諸葛亮對孟獲的戰爭後,以及在戰後設立庲降都督,六任都督都是能力比較強悍的,南線一直比較平穩,還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北方對魏國的戰爭。
在蜀漢的西線,基本上處於勢力的真空狀態,沒有必要派兵守衛。
而在蜀漢的北線,由於秦嶺和大巴山的影響,蜀漢的歷次進攻規模都是很小的,戰可進,只能小進,退可守,魏國也沒有能力進攻,這就導致了北方一直是烈度不高的戰爭,這也對於人才的需求比較少。
如魏國,雖然國土比較大,面對吳國和蜀國的聯手,到處需要戰爭,這也鍛鍊了魏國的人才,也使得人才有用武之地,從而魏國的人才質量碾壓蜀國。相比之下,蜀漢就有所不如了。
山川為蜀漢政權的穩固建立了厚厚的屏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蜀漢人才的培養,這個事情別說是劉備,就是諸葛亮都沒有辦法。
為什麼蜀國後期只剩下諸葛亮?
3樓:鄭州悅陽張老師
因為諸葛亮雖然有才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還是不及劉備。諸葛亮晚年的時候,凡事親力親為
專,打二十軍棍屬以上的懲罰措施都要親自盯著,有時候他甚至自己親自上去打。一個企業家這樣管理團隊,到最後肯定要累死。諸葛亮解釋他這種行為時說,我不是不知道這樣做的弊端,但是因為先帝對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託孤的重任,就不容許自己出差錯。
其實正是因為諸葛亮太小心謹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讓他人去做事,因為他唯恐別人做不好。他不相信別人,不能放手讓別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鍛鍊和施展,自然很難出人才。因為就算有人才,你不給他機會,他也被埋沒了。
所以劉備在的時候,蜀國有五虎上將。劉備死後,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得讓原來在關公帳下做書記的廖化(做過山賊,歸順關羽)做先鋒。這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典故。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就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去培養年輕人。
什麼事情都自己做,都感覺別人做的不如自己好,沒有給別人機會鍛鍊所以都沒有能人了。
蜀國後期諸葛亮為何一打仗就沒有糧草?
諸葛亮最終效忠的是蜀國,諸葛亮為什麼是蜀國的?
是的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孔明.孔明鞠躬盡瘁輔助劉備和後主劉禪.諸葛亮為什麼是蜀國的?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天生宿敵,為什麼在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反而沒有繼續攻打蜀國?歷史上經常會有一些人相互之間實力上勢均力敵,比如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就是這樣的,無論是智謀還是其他方面,兩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諸葛亮為什麼說得荊州者得天下,諸葛亮為什麼在後來沒奪回荊州
諸葛亮是說取了荊州再取益州方可安定天下 其一 荊州當地軍事 人才 資源都比較富庶,而且地處戰略要地,是三足鼎立局面的重要支點 其二 劉備當時已知天命的年齡了,劉備集團也一直面臨挫敗,先取荊州穩定局面建立信心而且當地人也比較認同劉備,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也 其三 劉備得荊州之後必然引起各方面的妒忌和顧慮,...
諸葛亮為什麼不東征 諸葛亮為什麼要南征?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呢?
諸葛亮為什麼要南征?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呢?南邊有很多少數民族,影響到了當時國家的發展,而且也是為了擴大國家疆土面積所以才會選擇南征。這在當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也給很多少數民族敲響了警鐘,也統一了中國。諸葛亮這樣的做法也給其他諸侯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體現了當時劉備的實力。因為諸葛亮想要維護蜀漢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