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
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
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
秦國知道拖下去於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
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
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
「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嚐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列舉春秋時期四個歷史典故
2樓:夢逐漸遠去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
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
」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3樓:檾茗蔏菏荼
烽火戲諸侯。
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三令五申。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
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背景周宣王死後,其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 當時周室王畿(wáng jī)所處之關中一帶發生大**,加以連年旱災,使民眾飢寒交迫、四處流亡,社會動盪不安,國力衰竭。而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於危亡,奮發圖強,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盤剝百姓,激化了階級矛盾;又對外攻伐西戎而大敗。
這時,有個大臣名褒珦,勸諫幽王,周幽王非但不聽,反而把褒珦關押起來。
褒珦(xiàng)在監獄裡被關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聽說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廣徵天下美女入宮,就藉此機會尋訪美女。
在褒城內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並把她打扮起來,起名為褒姒,獻於幽王。替褒珦贖罪。
幽王見了褒姒,驚為天人,非常喜愛,馬上立她為妃,同時也把褒珦釋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後,十分寵幸她,一味過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雖然生得豔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得褒姒的開心一笑,不惜想盡一切辦法,可是褒姒終日不笑。
為此,幽王竟然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訊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臺。西周為了防備犬戎的侵擾,在鎬京附近的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一帶修築了20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裡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臺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臺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虢石父獻計令烽火臺平白無故點起烽火,招引諸侯前來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發笑。
過程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果然帶領本部兵馬急速趕來救駕。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上飲酒作樂。
周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麼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取樂,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 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虢石父千金。
周幽王為此數次戲弄諸侯們,諸侯們漸漸地再也不來了。
周幽王為進一步討褒姒歡心,又罔顧老祖宗的規矩,廢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為後,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並下令廢去王后的父親申侯的爵位,還準備出兵攻伐他。申侯得到這個訊息,先發制人,聯合聯合繒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於公元前771年進攻鎬京。 周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訊息,驚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臺點燃烽火。
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們因上次受了愚弄,這次都不再理會。
烽火戲諸侯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裡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使得周幽王叫苦不迭。鎬京守兵本就怨恨周幽王昏庸,不滿將領經常剋扣糧餉,這時也都不願效命,犬戎兵一到,便勉強招架了一陣以後,一鬨而散,犬戎兵馬蜂擁入城,周幽王帶著褒姒、伯服,倉皇從後門逃出,奔往驪山。
途中,他再次命令點燃烽火。烽煙雖直透九霄,還是不見諸侯救兵前來。 犬戎兵緊緊追逼,周幽王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紛紛逃散,只剩下一百餘人逃進了驪宮。
周幽王採納臣下的意見,命令放火焚燒前宮門,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則從後宮門逃走。逃不多遠,犬戎兵又追了上來,一陣亂殺,只剩下周幽王、褒姒和伯服三人。他們早已被嚇得癱瘓在車中。
犬戎兵見周幽王穿戴著天子的服飾,知道就是周天子,就當場將他砍死。又從褒姒手中搶過太子伯服,一刀將他殺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虜(一說被殺)。 至此,西周宣告滅亡。
此時,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援。犬戎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縱火退卻。
後續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退走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為天子,於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陽市北)即位,是為周平王。因鎬京已遭戰爭破壞,而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佔,周平王恐鎬京難保,於公元前770年在秦護送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在鄭、晉輔助下立國。東遷後的周朝。
史稱東周。
負荊請罪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了發生在趙國首都邯鄲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稱為將相和。 在邯鄲市串城街(邯鄲道)有一處巷子回車巷,這裡就是藺相如迴避廉頗的窄巷。還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車巷碑記,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意思:負:揹著;荊:荊條。揹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予自己嚴厲責罰,也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近義詞:
引咎自責反義詞:興師問罪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賠禮道歉的場合。
負:背,揹著。(荊是落葉叢生灌木,高四五尺,莖堅硬,可作杖,有刺。
荊條長而柔韌,可以編制筐、籃、籬笆等。) 請罪:自己犯了錯誤,主動請求處罰讓對方原諒。
(揹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 負荊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給自己嚴厲責罰。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
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
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三令五申」是我國古代軍事紀律的簡稱,它最早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謂「三令」,一令觀敵之謀,視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聽金鼓,視旌旗,以齊其耳目;三令舉斧,以宣其刑賞。所謂「五申」:
一申賞罰,以一其心;二申視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畫戰陣旌旗;四申夜戰聽火鼓;五申聽令不恭,視之以斧。「三令」與「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將士應該在點陣中或軍事行動中明確作戰守則。如今,「三令五申」是再三地向下級命令告誡的含義。
後來,「三……五……」成為了一種語言結構,比如人們常說「三年五載」、「三番五次」等等。
求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求一篇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
歐高潔 負荊請罪 出自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有名的良將,他戰功赫赫,被拜為上卿,藺相如 完璧歸 有功,被封為上大夫不久,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的時候,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因此也被提升為上卿,且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不服,揚言說 我要是見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
《春秋》與《春秋》三傳的關係?急求答案
春秋 原是先秦時代各國史書的通稱,後來僅有魯國 春秋 傳世,便成為專稱。魯國 春秋 原為魯國史官編寫,後來經過孔子整理修訂,賦予 微言大義 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春秋三傳 指解釋和補註 春秋 的三部歷史著作 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和 春秋左氏傳 的合稱,又簡稱 三傳 其中 左傳 文學歷史成就最高,而...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有哪些?
容令梅仁振 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問鼎中原,臥薪嚐膽,朝秦暮楚,圍魏救趙,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紙上談兵,毛遂自薦。這些成語,都是出自典故 烽火戲諸侯,胡服騎射,一鳴驚人,紙上談兵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小故事有哪些? 砍柴的小男孩 烽火戲諸侯,退避三舍,一鳴驚人,老馬識途,負荊請罪等。烽火戲諸侯 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