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官什麼是吏,官與吏的區別是什麼?

時間 2021-08-30 09:37:15

1樓:社會你的郭哥哥

我們一般人說到「官」「吏」,大都以為他們是一回事——頂多也就官職大小的區別。然而,事實上,這兩者不僅不是一回事,而且,從他們之間的區別中,我們還可以隱略看出現代官僚制度的萌芽。

「官」與「吏」的區分,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則,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於以下這幾方面:

首先,從身份上講,官是上等人,是人民為他服務的;而吏則是下等人,是為官服務的。「吏」雖然在官府裡承擔著執法工作,卻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中,吏相對於官而言是明確無誤的下等人。吏的身份,從元雜劇中角色的相互稱呼中也可以看出,平民百姓們遇事相求時,習慣上尊稱外郎、孔目們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進了衙門遇到官,必須尊稱「大人」、「老爺」,必須下跪。

吏見官時雖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講話的;自然,書吏之間一般以兄弟相稱,卻斷斷不可稱縣令為兄弟,「縣令哥哥」這樣的稱呼絕對聽不到。換言之,雖然同樣在衙門裡辦事,官與吏之間實際上等同於官和民的關係。古代的官場中有「官」和「吏」的區別。

官之所以為官,在於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運,包括「吏」的命運。「吏」是做事的,比如那些班頭、文書先生、賬簿先生、師爺等等,雖然管的事大小不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響到一些事情能不能辦、如何辦、辦得順不順利等。作為我們研究物件的公務員中間階層群體,可以看做現代的「吏階層」,是相對於"官"而言。

其次,他們的工作性質不一樣。當官的職責是根據自己施政理念發號施令,治理轄區,所謂「一朝把權握,便將令來行」是也。而吏的任務則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自己頂頭上司服務,所謂「學成文武術,售與帝王家」是也。

如果我們不嫌牽強的話,也可以說:官是政治家,他必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而吏則是技術專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技術經驗將上司的計劃一步步實施,並取得最佳效果。

最後,是他們的不同歸宿。這歸宿簡言之就是官流吏留。過去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

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則不然,用清人阮葵生的話說「吏則土著世守」(《茶餘客話·論吏道》)。官是外來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沒坐熱即去,而吏紮根在此,老子做完兒子做。

這種不同的歸宿,其好處在於:因為官是流動的,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形成他的權力網路,進而魚肉百姓;而吏則因為是當地的,熟悉該地風俗人情,因而也有利於政策的貫徹執行,又因為他只是一個政策執行者,沒有大權,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腐敗。

官與吏的區別是什麼?

2樓:公羊譽明

官和吏的區別: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務。官是正職,即長官,有品級(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國家幹部」。

吏:下等身份,服務於**,雖然在衙門裡做事,但還是相當於百姓。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員「。

2、事業晉升上:

官:都是進士、翰林出身,學識好,只要是在任的時候沒有什麼問題,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職的提升。

吏:無法像官那樣步步高昇,只能不斷地加強自身技能,為**服務,以求得到賞識。

3、工作上:

官:官管轄治理一方百姓,根據自己施政理念發號施令。對比與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

吏:吏的任務則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自己的」**「服務,幫助**出謀劃策,落實**提出的政策。對比於今日,吏則是技術專家,通過自己的技術經驗將上司的計劃一步步實施,並取得最佳效果。

4、工作穩定性:

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是外來的,等到任期已滿,就要調職去另外的地方做官,這也防止了**魚肉百姓的情況發生。

「官」就是朝廷或者國家的治理者。「吏」只是各級**從屬,既是朝廷或者國家的服務者,也是**們的服務者,或者在本質上也就是一個「民」。

3樓:臨淵羨魚

區別如下:

1、身份上的區別

官:官是正職,屬於上等身份,即長官,有品級(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下等身份,服務於**,雖然在衙門裡做事,但還是相當於百姓。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員「。

2、事業晉升上的區別

官:都是進士、翰林出身,學識好,只要是在任的時候沒有什麼問題,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職的提升。

吏:無法像官那樣步步高昇,只能不斷地加強自身技能,為**服務,以求得到賞識。

3、工作上區別:

官:官管轄治理一方百姓,根據自己施政理念發號施令。對比與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

吏:吏的任務則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自己的」**「服務,幫助**出謀劃策,落實**提出的政策。

4、最終歸宿不同。

過去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

而吏則不同,阮葵生在《茶餘客話·論吏道》中說「吏則土著世守」。官是外來的,吏是本地的,吏則要一輩子都在這個地方。

4樓:zero天秤

在古代官和吏的區分是非常嚴格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官吏「指的其實是兩種人。

一、官和吏的區別: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務。官是正職,即長官,有品級(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國家幹部」。

吏:下等身份,服務於**,雖然在衙門裡做事,但還是相當於百姓。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員「。

2、事業晉升上:

官:都是進士、翰林出身,學識好,只要是在任的時候沒有什麼問題,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職的提升。

吏:無法像官那樣步步高昇,只能不斷地加強自身技能,為**服務,以求得到賞識。

3、工作上:

官:官管轄治理一方百姓,根據自己施政理念發號施令。對比與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

吏:吏的任務則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自己的」**「服務,幫助**出謀劃策,落實**提出的政策。對比於今日,吏則是技術專家,通過自己的技術經驗將上司的計劃一步步實施,並取得最佳效果。

4、工作穩定性:

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是外來的,等到任期已滿,就要調職去另外的地方做官,這也防止了**魚肉百姓的情況發生。

5樓:長憶

官都是進士、翰林出身,屬於上等身份,由**統一任命,管轄治理一方百姓。吏都是當地百姓出身,屬於下等身份,由官自己招聘,幫助**出謀劃策,落實**提出的政策。

6樓:永冰海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官是縣委書記能治理一方百姓,吏是縣裡各科局的局長,只是職能部門管理一項專業工作比如公安局、財政局等。

7樓:匿名使用者

官是公務員編制,吏是事業單位編制

8樓:匿名使用者

知府\知縣大人是正官,他手下的捕快\捕頭\縣丞,縣尉,還有衙役,就是吏.

換成現代,縣委書記兼縣長 就是官

縣祕書長\公安局長\刑偵隊長........都是吏.

對於官而言是他們的下人.

發號施令的是官,去執行的是吏.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一般人說到「官」「吏」,大都以為他們是一回事——頂多也就官職大小的區別。然而,事實上,這兩者不僅不是一回事,而且,從他們之間的區別中,我們還可以隱略看出現代官僚制度的萌芽。

「官」與「吏」的區分,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則,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們的區別主要在於以下這幾方面:

首先,從身份上講,官是上等人,是人民為他服務的;而吏則是下等人,是為官服務的。「吏」雖然在官府裡承擔著執法工作,卻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中,吏相對於官而言是明確無誤的下等人。吏的身份,從元雜劇中角色的相互稱呼中也可以看出,平民百姓們遇事相求時,習慣上尊稱外郎、孔目們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進了衙門遇到官,必須尊稱「大人」、「老爺」,必須下跪。

吏見官時雖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講話的;自然,書吏之間一般以兄弟相稱,卻斷斷不可稱縣令為兄弟,「縣令哥哥」這樣的稱呼絕對聽不到。換言之,雖然同樣在衙門裡辦事,官與吏之間實際上等同於官和民的關係。古代的官場中有「官」和「吏」的區別。

官之所以為官,在於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運,包括「吏」的命運。「吏」是做事的,比如那些班頭、文書先生、賬簿先生、師爺等等,雖然管的事大小不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響到一些事情能不能辦、如何辦、辦得順不順利等。作為我們研究物件的公務員中間階層群體,可以看做現代的「吏階層」,是相對於"官"而言。

其次,他們的工作性質不一樣。當官的職責是根據自己施政理念發號施令,治理轄區,所謂「一朝把權握,便將令來行」是也。而吏的任務則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為自己頂頭上司服務,所謂「學成文武術,售與帝王家」是也。

如果我們不嫌牽強的話,也可以說:官是政治家,他必須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執政理念;而吏則是技術專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過自己的技術經驗將上司的計劃一步步實施,並取得最佳效果。

最後,是他們的不同歸宿。這歸宿簡言之就是官流吏留。過去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

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則不然,用清人阮葵生的話說「吏則土著世守」(《茶餘客話·論吏道》)。官是外來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沒坐熱即去,而吏紮根在此,老子做完兒子做。

這種不同的歸宿,其好處在於:因為官是流動的,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形成他的權力網路,進而魚肉百姓;而吏則因為是當地的,熟悉該地風俗人情,因而也有利於政策的貫徹執行,又因為他只是一個政策執行者,沒有大權,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腐敗。

什麼是官什麼吏

10樓:匿名使用者

明清時代在衙門裡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職,即長官;僚就是副職、佐貳,即僚屬;吏就是辦事員,即胥吏。官和僚都是**,有品級(比如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

又因為自隋以後,官和僚都由**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是民。也就是說,官僚都是「國家幹部」,吏卻只好算作「以工代幹」。

他們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員」,其身份與衙役(更夫、捕快、獄卒之類)並無區別,只不過更夫、捕快、獄卒或服勞役,或服兵役,胥吏則提供知識性服務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極低(常被呼為「狗吏」),待遇也極低(往往領不到薪水)。此外,還有一條規定,就是胥吏不能當御史(監察官),也不能考進士。

官和吏,就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

不過胥吏的地位雖然低,政治影響卻大,因為國家事務,尤其是地方行政,實際上是靠胥吏來處理的。進士、翰林出身的「官」們,「學問」雖好,能力卻很可疑。他們往往不屑於(其實也未必能)處理繁瑣的具體事務。

「吏」卻是這方面的專門人才。而且,由於胥吏沒有別的出路,無法像官那樣步步高昇,也就更加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專門人才」,並在執法領域「大顯身手」。結果,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地方行政時,官是外行,吏是內行。

外行雖然在名義上領導內行,內行卻可以在實際上糊弄外行。要知道,帝國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則性意見」,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寫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辭和語焉不詳的,具體尺度全靠執行者掌握。官們既然不懂行,則升遷的快慢,處分的輕重,賦稅的多少,工程的增減,便都由吏們說了算,或者被胥吏牽著鼻子走。

所以,明末的顧炎武,便說當時的情況是「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也」。清末的郭嵩燾,也說有清一代是「與胥吏共天下」。一個王朝的政治,如果居然實際上是由一大批永無出頭之日的辦事員(胥吏)來操縱的,那光景大約意見可想而知。

官與吏的區別是什麼,古代官與吏的區別

公羊譽明 官和吏的區別 1 身份上 官 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務。官是正職,即長官,有品級 一品 二品 三品等 官由 統一任命,因此也叫 朝廷命官 因此官都是 國家幹部 吏 下等身份,服務於 雖然在衙門裡做事,但還是相當於百姓。吏則 不入流 由長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 服役人員 2 事...

官與吏有什麼區別?官與吏分別是什麼意思

為正義而奮鬥者 古代在衙門裡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職,即長官 僚就是副職 佐貳,即僚屬 吏就是辦事員,即胥吏。官和僚都是 有品級 比如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 叫 品官 又因為自隋以後,官和僚都由 統一任命,因此也叫 朝廷命官 吏則 不入流 由長官自己 辟召 身份其實是民。也...

官和吏有什麼區別,官與吏有什麼區別?官與吏分別是什麼意思?

布拉格的往事 正式的官與吏在概念上有區別,雖然這時兩者在仕途上還是相通的。不少儒士由於儒科入仕其選甚難,故才智之士,多由郡吏而入仕。但吏與官在級別 職能 職掌 待遇 選拔途徑以及人們的觀念上的區別都日趨明顯,由於這種區別的日益加深,必然使它最終與 士 這一群體分道揚鑣,而成為另一階層 介乎士與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