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和資治通鑑還有野史都符合歷史嗎

時間 2021-08-30 10:16:05

1樓:微風

1 不一定都符合。

2 史記是司馬遷寫的,司馬遷畢竟是史官出身,花了很多心血,耗時多年,是在他父親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修改,並且經過實地考察、民間訪問後寫成的,應該說是有一定根據的,算是比較可靠的資料。但史記的標準有司馬遷的感**彩,因此不是完全客觀的,有一定的主觀色彩。

3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寫的,花了很多年,也修改了很多次,是比較可靠的史料之一。但比較司馬遷和司馬光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會發現司馬光出身世家,位居**,他著書正史傾向很明顯,一般是勸誡君王的,兩個人著書目的不同。資治通鑑一書主要是總結歷朝歷代君王政治政策謀略上的得失,也是後代君王的必讀書目之一。

4 野史主要是根據民間傳說,有一部分事實,但在流傳過程中會有以訛傳訛的情況,所以不能完全相信,只能作為一點參考拓展,不能作為確定的可靠史料。畢竟歷史大事是比較隱祕的,不可能有第三個人親眼看見並及時記錄下來。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怎麼說呢

史記和資治通鑑屬於正史,所記載的事情不一定完全真實,但是一般認為是最接近真實的歷史。我們講歷史也以這些正史作為依據。

而野史,大部分是假的,但是也能隱藏一些歷史真相,不足為憑,但是可以作為補充

3樓:51it培訓

不全部是對的,比如史記裡面記載曹操是壞人,其實人家是一代梟雄。個人覺得看歷史不能只看一本史實。

4樓:

符合歷史是什麼意思呢 過去發生的都是歷史呀

5樓:請叫我唐豆

野史不大符合歷史,它有些只是民間的傳說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人寫的,好多事寫的人也沒經歷,既使經歷過的,看的角度不同得的結果不同。

7樓:俟雅琴

相對來說 史記更專業 野史是民間的

史記算是正史還是野史?

8樓:白朮

司馬遷著史記時已經被罷官了,他是以私人身份寫的史記,而且漢武帝也從來沒有承認過史記是正史,是後世追認為正史之首的。

9樓:沉默的心之聲

這個是沒有確切答案的 正史史官一般是歌頌當代君主 但是司馬遷並沒有這樣 比如他就說劉邦外表仁義 而且他還記錄了小人物遊俠列傳

10樓:匿名使用者

《史記》是司馬遷死後很多年才「發表」的 而且絲毫不掩飾對高祖痞子嘴臉的描寫 從這方面說應該是野史 至少沒有為當權者唱讚歌

然而司馬遷又有「太史令」的頭銜 是徹底的官方史官

所以一直很疑惑《史記》究竟是野史還是正史

11樓:匿名使用者

正史,正的不能再正了,還有,史記記載的是幾千年前的事,你怎麼知道他說的不對呢?

12樓:匿名使用者

正史 二十四史第一部

<一個都不正經>是正史?還是野史?!除史記資治通鑑外,有什麼正史??

13樓:靈鷹行冥

《一個都不正經》既不是正史也不是野史,只能算作個人的對歷史的感悟。二十四史都是正史。即:

《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1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賈誼,實在了不得,才氣橫溢,震動當世,十幾歲就被漢文帝劉恆找去了,一天升了三次官,搞得大家都不服氣,後來被貶到長沙,寫了兩篇足以代表其天賦奇才和漢代文學最高水準的《吊屈原賦》和 鳥賦》。

所謂英才,誰最能當之?賈生可也!

文帝七年,他又被召回朝廷,當文帝聽完賈誼的一番巨集論後,十分感慨地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不過,我們後面將會看到,文帝的這段話還是過於自信了,以文帝的目光韜略,這個賈誼實在是過於有才。

這也是大多數天才人物共同的悲劇——「我生不逢時,逢時我未生。」

賈誼寫作《治安策》之時,還是一個二十剛出頭的翩翩少年,但其政治的才華,其深刻的洞察力都已經極為驚人。該文目光遠大,論辯恢弘,一開始就是: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嘆息者六。」

一連提出九大問題,從今天留下的殘文看,這幾乎論及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治國安邦的所有軍國大計。特別是其針對當時**集權不振現狀,畢陳漢初之積弊,提出「多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主張。歷史證明,這在當時是極為高明和唯一可行的政治解決方案。

無奈這個賈生面對的不是雄才大略的高祖劉邦,也不是銳意進取的武帝劉徹,而是謹小慎微的文帝劉恆,雖有奇策而不得售,最終導致後來的「八王之亂」,無數生靈塗炭,直到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才徹底解決這一難題,而所謂「推恩」,始倡者賈生爾。

不僅如此,該文氣勢洶湧如驚濤拍岸,論證嚴整連貫,如長江之水激流回蕩,《文心雕龍》稱其 「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實在是千古第一大文章。能夠與其相提並論者,小生竊以為,唯有其本人的《過秦賦》,如果擴大範圍,估計還有蘇軾的《陳事疏》。

值得一提的是,賈誼在該文中還提出了一個「士可殺不可辱」的價值理念,成為千百年來士大夫階層追求自身人格尊嚴和道德氣質的寫照,對後世影響不可謂不深。以後,西漢王朝高階**們一旦有罪,都自我了斷,而不接受刑事審訊。

不過,這位大才子經管少年得志,心理素質看來倒不是很好,特別是缺少那種愈挫愈勇的英雄氣質。比如,他在政治上的受挫,在很大程度上是引為才華遭人嫉恨,被貶長沙也是這個行事有點怪異的文帝有意為之,但賈誼辭別京城,來到地處偏遠的長沙,心情極為鬱悶,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溼度大,自認為此去長沙將享壽不長,心情非常不好,時時以屈子自比。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樑懷王劉揖入朝,一不小心墜馬而死。

賈誼認為自己作為樑懷王的太傅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悲慼異常,一年以後,竟然由於傷感過度去世,年僅33歲。

15樓:太一玉遊真人

除史記資治通鑑外,基本上二十四史都比較可信,是官修的正史,還有尚書很早的

歷史初學者先看資治通鑑還是史記?

16樓:匿名使用者

資治通鑑屬於編年體史書,他的歷史事物都是按照時間來排布的,除了先秦的還容易些,秦漢以後的都是很繁雜的歷史,一件事他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和時間來寫,比如,安史之亂長達八年,資治通鑑寫這件事時從755年開始寫,只是把發生在755年的安史之亂事情寫一下,然後寫755年唐朝發生的其它人或者事情,756年及之後的安史之亂程序則不寫,等把755年唐朝發生的所有的事情寫完了,再寫756年的事情,就這樣一點點往後排,把一件事拆的很細很散,往往讀到一件事情的結果卻忘了原因和經過,所以說他是正統官方史書,跟三國演義不是一個檔次,三國演義是白話文言文,並且是一事一述,讀得懂三國演義並不一定能讀的下資治通鑑。縱觀中國古代史上文人,能將資治通鑑完全通讀並且能讀懂的據說不超過十個人,就是因為太難讀,所以後人編了個通鑑紀事本末。現代由於印刷術的進步,讀的人倒是比較多,但是很多人反映讀起來一團漿糊。

你作為初學者,我不覺得你有這個毅力。史記其實是集史學文學為一體的歷史典籍,具有很好的可讀性,版本也很多,你可以上當當看看,也不貴。資治通鑑好的版本**很貴且分為好多本。

除了史記,我覺得你既然是初學,其實也可以讀讀東周列國志,這個書也不錯。

17樓:秋天與星辰

如果從樓主的預算來看,買一套史記的文白對照版更合適,嶽麓書社和中華書局的都可以。至於資治通鑑,**高得多,中華書局的文白對照版差不多要五百。樓主又明言不能看純文言文,可選範圍就很小了,嶽麓書社有資治通鑑的註釋本,網上差不多要價三百。

從預算角度去看,買史記可能是唯一的選擇。不過從個人角度來說,更推薦通鑑,畢竟敘述更加詳盡,編年體縱然有敘事繁多,被時間割裂的缺點,但能夠揭示各個事件之間的聯絡,對於樹立整體史觀很有幫助。史記的優點在於文字的生動。

鑑於預算,選擇史記更實際

18樓:o0凍凍

我感覺先讀資治通鑑更好,因為就它覆蓋的歷史跨度,敘事更細(原諒我無視史記前面的本紀部分),敘述的事件相對史記來講更接近認知吧,但是史記的優點在於文字,比後來的漢書易懂的不是一點半點。當然時間不是很充裕的話,我強頂史記,

19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是**,不是史書

資治通鑑是野史嗎

20樓:繼潤

不是,是編年體正史,是非常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讀完史記和資治通鑑再讀什麼歷史典籍?

21樓:匿名使用者

前面的同志們已經回答得挺好了,既然是同好,姑妄答之,就算是交流吧。

22樓:匿名使用者

讀完《資治通鑑》至少要幾年吧,到時候應該有足夠能力自己選擇歷史典籍了。不過還可以提點建議,《資治通鑑》記事至五代,北宋史可讀《續資治通鑑長編》,南宋史可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

讀前四史當然是個好點子

23樓:明石

看元史 明史 和清史稿

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為什麼,《資治通鑑》和《史記》有什麼區別?

三年二班周同學 資治通鑑和史記的區別,在歷史時期的區別 資治通鑑是從周寫到趙匡胤開國.史記是從三皇五帝寫到東漢. 竺詩霜車空 加粗字型是他們的區別 資治通鑑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 編年體史書。史記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 紀傳體通史。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 月 ...

《史記》與《資治通鑑》的區別,《史記》與《資治通鑑》的區別

飛feiyang默 1 體例不同 史記 是司馬遷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司馬遷首創紀傳體,本書以人物傳記為主,又吸收了編年 記事等體裁的長處,以本紀 世家 列傳為主,又有表 書相配伍。此後,紀傳體成為中國古代正史編撰的規範。本書全面記述了歷代政治 經濟 軍事 思想 民族 外交等方面的情況,取材...

《史記》與《資治通鑑》的區別,《史記》與《資治通鑑》的區別

兩部書的編排體例不同的。史記 是紀傳體通史,就是說通過各個朝代帝王將相的傳記來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所以一件事情你會在不同人物的傳記裡找到記載,而且有可能不盡相同。資治通鑑 是編年體,就是按照時間先後,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我覺得這兩本書最重要的區別就是這一點了。中國曆代的史書大多采取的是 史記 的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