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怎樣對待生死,《莊子》的生死觀如何,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時間 2021-08-30 10:57:48

1樓:小紅帽357v馠

莊子對生死的態度,為常人不解。他不怕死,坦然面對。在他快死的時候,他的**準備厚葬他。

他說,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為我陪葬的玉石珠寶,世上萬物是上天送我的東西,難道陪我安葬的東西還不齊備嗎?他的**擔心:說怕老鷹、烏鴉吃了老師。

莊子卻說,以天地為棺材,會被烏鴉吃掉;埋在土裡,會被螞蟻吃掉;從烏鴉嘴裡搶來給螞蟻吃,這樣不是偏心了嗎?

一個人能坦然面對生死,確實體現出了境界。但是,對親人的亡故,尤其是跟自己生活了多年的老伴,也坦然面對其生死的話,可能就太絕情點了吧?莊子真是做絕了,老婆去世了,他不但不哭不傷心,反面鼓盆而歌。

他的朋友惠施看不慣,質問他,他卻講了一番生命由生到死執行的道理。 且看莊子認可的道理是什麼樣的。莊子說,生、死都是大化執行中的一個階段,所以對於死亡不必恐慌,要順其自然。

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遊》)。他告訴惠施,他經過追本溯源,去觀察最初的開始,感知到這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正常,所以就對老婆的死不傷心了。莊子講逍遙遊,認為人可以隨心所欲、遊刃有餘、追求個性解放和縱情舒展,對自由的嚮往和渴望一直是莊子的追求,他反對以仁和義等去左右人的自然狀態。

他認為一顆自由的心可以飛翔,希望人能通過頓悟,到達一個富有神韻的境界,過上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他對這種自由生活的嚮往,也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的。對無為之“道”的體認,對自然生死的參悟,讓莊子有一顆明亮而輕鬆的心。

另外,莊子認為,生和死,是相對的,所以他更看輕了死的人世悲情性,而對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悟。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這種對生死、是非、可與不可等的辨證體認,讓莊子站在一個更高的境地看事物,從而更加註重張揚個體自由的價值,而反對以仁、義、禮、智等概念建立起來的同一性和統一狀態。

莊子說過一個有趣的故事:麗姬得知自己要嫁給晉獻公,傷心得很,一直哭個不停,等到她來到王宮,“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只有當上了夫人,才知道夫人的生活,才會後悔自己曾經哭著不肯嫁的舉動。

所以莊子認為,沒有死過的人,是不懂得死的世界的。坦然面對死亡,領悟了自然的真諦,就是智慧。

2樓:匿名使用者

等到自己要去世時,莊子也明白自己的身體取之於自然,終究也應該歸還給自然,這份面對死亡的從容和淡定是非常值得人們敬佩的。作家楊大俠表達,看淡生死才能堅強。

《莊子》的生死觀如何,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莊子認為生活雖然是艱苦的,但是隻要我們保持一種逍遙的超脫的生活觀念,對於生活中的種種苦難也就不會再覺得有多放不開了。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我們要順從自然的規律,任其自然的發展。對自己的生活是這樣,而對於別人也是一樣,對於萬物都應該有一種崇敬的精神,因為每一中事物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要包容的看待每一個事物,還要不記得失,對於生死還要看開,不要對於死亡過於恐懼,因而失去生命的重要的東西。

人生 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過去,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分鐘、每一個曾經出現在生命中的人,但是也不要應為失去一些事而感到傷心,萬物的發展都是順從其發展的規律的,這是一種遊戲人生的逍遙境界,當然我們還要學會關愛自己。

《莊子》的生死觀如何,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莊子認為生活雖然是艱苦的,但是隻要我們保持一種逍遙的超脫的生活觀念,對於生活中的種種苦難也就不會再覺得有多放不開了。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我們要順從自然的規律,任其自然的發展。對自己的生活是這樣,而對於別人也是一樣,對於萬物都應該有一種崇敬的精神,因為每一中事物他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要包容的看待每一個事...

生死觀的看法,生死觀的看法200字

晨雨梧桐 好人不得長生,壞人不遭雷劈,還說什麼審判與上帝?一切只有報應,沒有懲罰,也沒有任何的規定。這就是佛為什麼會出家自修的原因,做好事並不能得到解脫。死亡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佛最終證明了一切有為法皆是虛妄,物不是物,只是無常的現象,並不是真實,沒有實造,故然無神,執假為真,此人是魔,如同說冰...

中國古人的生死觀是怎樣的?中國人的生死觀主要是

中國人的生命意識來自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最為顯著。儒學思想也一直是中國主流社會的主導思想。儒學精神倡導士子積極入世,讀書人的首要任務是要建功立業,揚名天下。體現在生死觀上,儒家希望在身後留下美名。人所在古代,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佔據了主導地位,而道家把家這些的其實也是佔據了一定的主導地位,但是最影響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