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彼岸的暗夜
1、鑑真東渡(公元753年)
①目的:進入日本弘揚佛法。
②國家:處於封建社會奈良時代的日本,奈良時代即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歷三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
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係、文化以及對外關係等方面。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時期,朝廷力圖整頓混亂的政治形勢,縮減財政開支,改革兵制,向東北地區擴充套件疆域,謀求整形和重新加強律令制。
③時期:唐朝天寶年間742年開始東渡,第六次即公元753年才踏入日本。
2、玄奘西遊(公元628年)
①目的:學習印度的佛教大小乘各種學說。
②國家:處於封建社會戒日王時期的印度,又稱羯若鞠羯國或稱曷利沙帝國,為戒日王(606~約647在位)所建,故名。其版圖包括除克什米爾、信德、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
封建制度的確立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各地出現“稼穡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與對外**有密切聯絡的城市工商業仍繼續保持繁榮,但恆河流域許多古城的工商業和貨幣經濟更加蕭條,出現"城少居人"的冷落景象,反映印度中世紀早期封建制經濟的閉塞性特點。
③時期:唐朝貞觀年間628年開始西遊,公元631年到達印度。
2樓:阿柒文件
異國的壯舉,在唐代外交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但論及對中國的貢獻,玄奘無疑要遠遠超過鑑真,不僅是因為玄奘是鑑真的祖師,二者出國目的也決定了玄奘要比鑑真偉大得多,不妨可以這樣說,二者的歷史功績,差距就象輩份一樣大,簡直相差了一百多光年.
玄奘俗家姓陳,名禕,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人,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玄奘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十三歲時洛陽度僧,破格入選。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
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貞觀元年,玄奘再到長安,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讚,聲譽滿京師。
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決心往印度求法,那時出國之禁很嚴,他正式表請赴印,未得許可,只好作種種準備等待著。貞觀三年,因北方連遭災荒,朝廷准許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達蘭州,應當地人士請求講經,參加旁聽的西域商侶回去以後,便將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傳了。
玄奘繼而潛行到達瓜州,得胡人西槃陀導送,夜渡瓠顱河。從此隻身冒險,過了玉門關外五烽,度莫賀延沙磧,到達伊吾。高昌王麴文泰得知後,遣使迎往,敬禮備至,延留度過夏坐,並要久留在高昌,他堅決未允。
當時西突厥葉護可汗勢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須要取得他的協助,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葉護可汗衙所,時當貞觀三年八月。玄奘離開高昌,過阿耆尼、屈支等國,越凌山到達素葉城,和葉護可汗相見,憑著可汗致所經諸國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順利的經過西域笯赤建等十國,越大雪山,直到鄰接北印的迦畢試國。
他從此東行,進入北印度境,過濫波、健馱羅、烏仗那諸國。渡信度河,過呾叉始羅等國,至迦溼彌羅國,於此先後居停兩年參學。隨後入中印度境,更循殑伽河東下,於中途遇盜,幾乎喪命。
貞觀七年,玄奘到了那爛陀寺,被推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優遇,至此在寺學習,歷時約五年, 其後,玄奘為了更廣泛的參學,便離開那爛陀寺,入東印度境,停一個多月,從此南行入南印度境,停數月,出伐臘毗國入西印度境,玄奘在印所學至此已經大成,攜帶幾百部梵本和各種佛像,啟程東歸。渡大河時因遇風浪,失卻梵本五十夾及諸異花種,停在烏鐸迦漢荼城五十多天,從此經過濫波等地,度雪山,過波迷羅川,越蔥嶺到了于闐,以國王延留,未得即還。玄奘就派人隨商侶入朝,表陳還國,約停了
七、八個月,等到使人回來,並奉敕迎令東歸。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全城為之轟動,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唐太宗要求他據遊歷見聞,修西域傳;並勸他還俗從政,玄奘力辭。因留他住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組織了規模完備的譯場。
次年,玄奘撰《大唐西域記》成,貞觀二十二年,譯完《瑜伽師地論》一百卷的大部之後,請太宗替新譯諸經做了總序,即後世所傳的《大唐三藏聖教序》。
玄奘事蹟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等典籍,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玄奘圓寂於唐高宗麟德元年,葬於長安興教寺(在今西安市南郊),由於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為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於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真實的歷史人物往往被**家所杜撰,唐玄奘可算是其中典型,一提起唐玄奘,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吳承恩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玄奘離開長安,艱難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個獵戶,名叫石磐陀。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做玄奘的**,隨**前往印度。
但經過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感到前途艱險,九死一生,頓時失去信心,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法師正在打坐,石磐陀抽出鋼刀,向他逼近。見石磐陀目露凶光,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
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直到此時,玄奘才開口說:“石磐陀,你為何還不走?我沒有你這樣的**,你快回家和妻兒團聚吧。
”在玄奘法師的責難下,石磐陀終於慚愧而去。面對歹人臨危不亂,不具備大智大恿,絕對難以做到.
玄奘所譯各籍,因為他對梵文的造詣精深,又親自主譯,所以名相的安立,文義的貫練,莫不精確異常,而且矯正舊譯的訛謬,遂在中國譯經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後人通稱其譯籍為新譯。另外,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
他於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範,於對法科,聲聞乘方面以《俱舍》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論,以及其後發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法經不同於瑜伽論的特點,並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於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以為實行的規範。於中觀科,特別譯出**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的成就。
而於最後發展的“唯識”說,則編纂了完備的《成唯識論》,以盡其奧蘊。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於中土了。至於他在講學中闡揚了“理佛性”和“五種姓”之說,這不僅為後來創立慈恩一派的根本典據,即其他宗派也有加以採用,在中國佛學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玄奘去世以後二十四年,也就是唐中宗嗣聖五年,鑑真生於揚州江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鑑真俗姓淳于氏,十四歲時隨父親入寺參拜,見到高大慈祥的佛像,很受感動,要求父親讓他出家。父親見他年幼志高,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恰好這一年武則天下詔讓天下諸州度僧,鑑真就在大雲寺裡當了一名小沙彌,景龍元年,遊學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次年於長安實際寺登壇受戒,鑑真潛心研究三藏,尤其致力於律學的**,獲得了講授學問的資格。
經過數年的苦心研討,於開元元年開始講授律疏,時年二十六歲。 不久之後,他回到淮南,接替了老師留下的重擔,繼續在江淮地區傳播律學,江淮奉持戒律的人,都尊他為授戒大師。鑑真的名聲遠揚,傳到了正在長安的日本留學僧耳朵裡, 便決定設法邀鑑真東渡日本傳戒,鑑真聽了便答應了,還要眾**一起去,眾**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一時陷於冷場,過了好一會兒,才有一個答道:
“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到。以此之故,默然無對。
”鑑真很生氣,說:“你們大家不去,那我就自己去吧!”眾**連忙說:
“如果師傅要去,我也跟著去。”鑑真見眾多門徒願意追隨自己赴日本,轉怒為喜,於是共同在佛像面前立下巨集願,並商議了準備東渡的策略和步驟。鑑於朝廷海防甚嚴,他們決定暫不公開渡海目的,宣稱準備供具往天台山國清寺供養眾僧,在這一幌子下,加緊打造船隻,備辦乾糧。
日本留學僧在長安時曾求得宰相李林甫之兄林宗的書信,請他們在揚州任倉曹參軍的侄兒李湊幫助造船,所以造船工作得到了李湊的支援,進展順利。
當時東南沿海海盜橫行---恐怕倭寇不會少,台州(今浙江臨海、黃岩、溫嶺、仙居、天台、寧海、象山等縣地)、溫州(今浙江溫州市及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文成、泰順等縣地)、明州(今浙江甬江流域及慈溪、舟山群島等地)海邊都遭受其害,海路堙塞,公私斷行。在此形勢下,鑑真一行的動向,格外引人注目。為了減少阻力,避免誤會,他們亟須加強團結,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為此,有人提議:“如海等人學道未久,是否可以暫留國內,不預此行?”如海憤怒異常,當即裹頭入州,上採訪使衙門告道:
“有僧道航造舟入海,與海盜勾結。總共若干人,已備好乾糧,分佈在既濟、開元、大明寺,又有百名海盜已經入城。”採訪使得報,即發兵搜捕鑑真一行。
經過推問,證明鑑真等不是海盜,但所造舟船被沒收入官,第一次東渡的計劃,終究是失敗了。 日本留學僧找到鑑真,商量再次東渡之事。鑑真安慰他們說:
“不用發愁,等到合適時機,必遂本願。”並拿出上好官幣八十貫錢,買到嶺南道採訪使劉巨鱗的軍船一隻,於天寶二年十二月再度揚帆東下,船剛出長江口即被颶風擊破,只得上岸修理船隻,一個月後第三次東渡,又因航程中風浪險惡,航道艱危,船被打破,飄泊至明州,被明州太守安置於鄮縣.
天寶三年,鑑真先後應越州(轄境相當今浙江浦陽江流域大部分、曹娥江流域及餘姚縣地,治所在今紹興)、杭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吳興)、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僧眾之請,往各地巡遊、開講、授戒,最後還至鄮縣,.鑑真一往無前地要實現東渡傳戒的願望,因此攜帶錢帛往福州買船,並採購糧食雜物,準備作第四次東渡,但在臺州始豐縣境,被江東道採訪使派人追及,護送回揚州。原來鑑真的**靈佑和其他一些僧人,擔心鑑真渡海遇到不測,具公文向官府報告了鑑真一行的動向,故使計劃又告夭折。
天寶七年,鑑真自揚州崇福寺出發,經瓜州運河入海向南。一路上風急浪高,水米斷絕,飄泊至振州(今海南崖縣)地界始得靠岸。這樣,第五次航海又失敗了。
鑑真等受到當地地方官的供養,在各地做了些佛事,便被資送回揚州。鑑真的精神受到很大打擊,加上不適應海南炎熱的氣候,患了眼病,視力大受損害。天寶十二年,日本留學僧來到揚州拜訪鑑真,告訴他唐玄宗拒絕讓鑑真到日本傳戒,鑑於這種情況,請鑑真自己決定是否隨遣唐使的船隻東渡。
此時鑑真已有六十六歲高齡,眼睛又不好,不顧唐朝官府對於私自過關出國有明文禁止,竟欣然允諾,經過一番安排,鑑真和尚乘上遣唐副使的船,攜帶的物品除各種佛像、菩薩像、舍利、經卷、律典、幡幢之外,還有各種金、玉器皿、飾物、王羲之、王獻之等著名書法家的字帖等,十二月二十日,鑑真正式踏上了日本國土,終於實現了心願.
在鑑真到來之前,日本寺院中所用的經卷,都是從朝鮮半島傳入,所以各本間歧異和錯誤很多,鑑真到達後,經過經過鑑真及其**們的辛勤努力,這些經卷大都得到了訂正。此外,鑑真對於日本的醫藥學、書法、建築、雕塑、美術等方面的發展都有巨大促進作用。傳說他曾用鼻嗅的方法,把正倉院所藏藥物一一加以辨證,並說明它的用途,著有《鑑上人祕方》一書傳世,日本的藥商一直把他當作醫藥之祖奉祀,鑑真攜至日本的二王真跡法帖,及帶有能寫一手漂亮王體書法的**,對以後日本書法界流行王書有極大關係。
鑑真攜來的乾漆夾紵像,及其**技工們指導下完成的唐招提寺木雕群,可以說是日本雕刻史上的起點。唐廣德元年,鑑真於所住唐招提寺宿房寂化,唐招提寺現在還有他的遺物,似乎是**之類.
鑑真東渡明顯是受到了唐玄奘西天取經的影響,玄奘出國前並沒有得到朝廷的允許,而學成回國後得到了朝廷的認可,這對鑑真的刺激很大,於是也想效而仿之,博得青史留名,的確,通過六次東渡,鑑真身份不再僅是個僧人,儼然成了中日“友好”的典範,至少當前的官方是這樣評價,不過對比起來,還是可以看出這兩位高僧出國初衷的不同,玄奘是經過千辛萬苦把經取到中國來,鑑真則是千方百計把經傳出去,一個不辭萬里返回中國,一個偷渡重洋老死日本,玄奘取經直接受益的是中鑑真則是千方百計把經傳出去,一個不辭萬里返回中國,一個偷渡重洋老死日本,玄奘取經直接受益的是中國,鑑真東渡直接受益的卻是日本,你可以說鑑真傳播了中國文化,但中國並沒有從中受益,反而深受其害,那麼,這樣的文化傳播終止也罷.
峨眉山有座報國寺,寺名很有喻意,從文化交流來說,兩位高僧或者都是成功者,而對於中國,還是應該多一些玄奘,少一些鑑真.
那個國家比較強?為什麼,三國時期哪個國家最強大?
1全部北歐的挪威瑞典荷蘭太冷,美蟈競爭太激烈,英蟈太瞧不起人,法蟈太吝嗇,德蟈要求又太高 思來想去,還是大洋洲的奧大利亞和紐西蘭比較好,奧大利亞地大人少,需求多競爭少。紐西蘭地不大但人少,而且當地人都比較友善,風景氣候灰常好,想溫暖呆在北邊,想冷一下去南部,不錯!世界上最厲害的國家是哪個國家科技最發...
美國和蘇聯哪個國家比較強大,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哪個國家強大些
蘇聯到底有多強大?解體已近30年,多項世界紀錄美國也無法打破 前期是美國,中期是蘇聯,後期幾乎一樣!很多方面的問題 美國從2戰結束到1990年平均年均軍費佔國民生產總值只佔了4.8 而蘇聯從2戰結束到1990年年均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卻佔了12.4 而1975年到1986年佔的費用更是高達了17 20...
如何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如何比較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主要是從經濟 教育 社會福利這些方面 可以看出這個國家是否發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異 肉痛啊 簡單點就是經濟和科技的差距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比較 enjoy孫爍爍 發展中國家數量比發達國家多 整個拉美 非洲 除日本外整個亞洲都是發展專中國家 屬 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