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禎偉 《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讀後感

時間 2021-09-02 00:06:35

1樓:匿名使用者

[周禎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讀後感]

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中,政治史所佔的比例是最大的,然而政治史研究成果雖豐富,但有關政治派系的研究卻不多,石泉先生這本書就是研究派系鬥爭的佳作,周禎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讀後感。政治派系研究的著作,在綜合運用史料、梳理歷史脈絡、揭示事件與人物關係等方面,開挖必須極深,這一切都有賴於研究者有家世淵源或相應學術師承,或需要極高明的領悟力與洞察力,必須掌握相關史料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偶爾要參用「以詩證史」之法,所以非學術素養深厚者不能為之。

說道晚清派系研究中的清濁流區分,在石先生這本書的序言中也提到,我們應該參考閱讀陳寅恪的《寒柳堂記夢未定稿》,其中陳寅恪先生在「清季士大夫清流濁流之分野及其興替」一章中說:同治至光緒末年,京官以恭親王、李鴻藻、陳寶琛、張佩綸等,外官以沈葆楨、張之洞等為清流,京官以醇親王奕譞、孫毓汶等,外官以李鴻章、張樹聲為濁流。至光緒迄清之亡,京官以瞿鴻機、張之洞等,外官以岑春煊等為清流,京官以慶親王奕劻、袁世凱、徐世昌等,外官以周馥、楊士鑲為濁流。

但清流濁流之間關係錯綜複雜,先後互易,亦難分劃整齊,此僅言其大概,讀者不必過於拘泥也。陳寅恪先生在此文中多采納黃濬的《花隨人聖庵摭憶》一書內容。誠如陳寅恪先生所說「一旦給人物貼了標籤,這些先入之見往往成了我們瞭解歷史的障礙」如張佩綸以「清流健將」聞名,攻擊洋務人物不遺餘力,但一輩子沒有攻擊過李鴻章,最後甚至成為李鴻章的女婿。

因盛宣懷發跡得自李鴻章提攜就以為他一輩子對李氏忠心耿耿,這也是極大的誤解。甲午戰爭時,李鴻章極力主和,盛宣懷卻主戰,與翁同龢聯絡甚為頻密。而陳寶箴任湖南巡撫出自榮祿舉薦,故戊戌政變後榮祿要自請處分,所以治史者不可不警惕。

劍橋晚清史中有這麼一句話「所謂的帝黨不意味著更傾向改革,後黨也不意味著更保守。」謹記之。

石泉先生通過以以翁同龢為代表的南派與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之間的權力抗衡、逐漸形成的帝后黨爭及和戰演變之關聯勾勒出當時的權力網路,堪稱清晰明瞭,雖史料略顯陳舊,但仍不失為晚清政局研究之典範。

讀後,腦中漸漸勾勒出晚清政治派系活動的大致情況,談及甲午戰爭前後的晚清政局,我們可以把目光放的更遠些,因為很多問題其實從太平天國戰役而來,簡述之。清廷為應對太平天國之役,而不得不進行政治權力的釋放。其中與晚清國運關係最密切者,乃漢族士大夫實際權力的提升。

人數眾多的漢族精英官僚一旦被允許參與權力分配,則相對開放之政治格局,幾乎令漢族官僚遵循傳統之政治文化線索,如地域、學派、師生等,更直接的合縱連橫。也因漢族官僚所展現出的政治實力,往往成為滿洲親貴集團拉攏物件,二者之合流,遂令同光兩朝政局呈現出多變的面貌。

一向被認為是導致明代後期官僚派系急劇鬥爭的因素之一,南北地域抗衡。於清室入關之初進一步深化,因多爾袞領導的清廷有意爭取北方士大夫集團的合作,逐漸漸染北俗,遂親北而疏南。而及至咸豐肅順秉權期間,肅黨掌握的中樞皆重用北人,在重南輕北的局面下,南人皆站在恭親王一邊,這也間接促成新局出現。

奕與慈禧聯合發動了辛酉政變,重返權力巔峰,因此期間倚助南人甚多,於是南人亦獲得重用,再加上恭親王熱衷洋務,而南派偏重經世致用,強調務實,恰投恭親王所好。南派領袖沈桂芬2023年進士出身,此榜乃晚清有名之榜,所出人物眾多,此一豐富人脈,自為沈桂芬提供諸多幫助,而沈桂芬本人與恭親王、慈禧關係皆好。與南派的經世致用相比,北派更注重氣節,於是在恭親王主導的洋務中,沈桂芬常為臂膀,北派李鴻藻多鉗制。

北派領袖李鴻藻與其北派在決策核心也面臨著邊緣化,為擺脫這一困境,以及對恭親王主導的洋務路線表示不滿,北派漸與醇親王產生共鳴,近而親近,由此,光緒十年前,滿漢兩大陣營恭醇之爭與南北之爭漸次交集,由交集面擴大而愈見波瀾。但前期大致保持分享權力的穩定,至2023年,文祥死,景廉入樞而把這種權力分享上的平衡打破了,概景廉與李鴻藻交好,沈桂芬產生了危機感。2023年,李鴻藻丁憂,沈桂芬引恭親王之力,使**王文韶頂李鴻藻之缺,此舉打破了十年來南北同治的格局。

而在野的李鴻藻積極培植張之洞、張佩綸、陳寶琛等,即所謂清流黨,對南派的攻擊。如在此期間,奉命出使**的崇厚即是沈桂芬所推薦的,而《里瓦幾亞條約》的簽訂,使得朝野皆驚,清流黨立即推出他們心儀人物曾紀澤出使**,《伊犁條約》的簽訂,使得北派在氣勢上頗為昂揚。2023年,李鴻藻丁憂畢,重回軍機,而當年沈桂芬病逝,南北實力至此此消彼長已現。

2023年,王文韶為清流攻擊去,北派勢力達到高峰。

而南北之權力競爭也成為慈禧瓦解恭親王權位之工具,中法越南衝突的效應,引爆了清廷內部權力結構的巨大變動,慈禧藉助北派力量發動甲申政潮後,建立起以醇王為核心,孫毓汶為其**人的中樞,使過去十餘年來,基本以滿營恭醇之爭與漢營南北之爭為主線的派系鬥爭告一段落,讀後感《周禎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讀後感》。同時為防止清流黨阻礙新軍機,慈禧大力排斥清流黨,方有張佩綸、陳寶琛因中法戰事仕途基本斷送。

然而頂替恭親王的醇系人馬綜合素質不如前任,難以避免淪為慈禧操縱權力的個人工具,至於漢官僚南北關係,則北派人馬勢弱,欲求振作,李鴻藻亦無人可用,而此前北派與神機營之關係,尤其與醇王及其愛將榮祿之友誼,遂使北派之政治資源終為神機營系統所吸收,此神機營系統即為日後之後黨。而南派則因翁同龢反見活躍,翁同龢以帝師之位吸納門生不遺餘力,一時南派實力大增。這裡提下,光緒初年,翁同龢還與北派對手李鴻藻交情深厚,與榮祿更是結為金蘭。

但當翁氏政治地位榮升到本派系核心地位時,與李鴻藻、榮祿的關係劇變,這就不僅僅是個人恩怨了,主要是形勢轉變了,日後翁同龢與李鴻章的政治交手也因此,翁同龢的政治野心必定使得李鴻章成為其施展政治手腕的主要敵人。翁李之間的主要矛盾,實由2023年後,漢族官僚集團中北派一蹶不振,李系北洋取代之,成為翁系南派主要權力競爭對手之現實下的產物,恰翁同龢於2023年底總管戶部,在國家財政緊縮的狀況下,遂為彼此間競爭手段更添一合法性,對立情勢更復雜,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而當道德與政治利益相糾結成一團時,對李鴻章與北洋更加不利,概李操辦之洋務多涉及事功,其間難免有經濟問題為人攻擊,而李對部下多有大家長之作風,呼來喝去,用人之明,察人之實皆有不足,不乏授人以柄之處。

2023年後北派想在決策圈中佔有一席之地,不得不向西后靠攏,而與北派交好的,都成為了後黨中堅,榮祿尤其是,這更加大了北派殘餘勢力的政治傾斜。而李鴻章為首的北洋,在甲申政潮後,通過對**決策的支援,換取到了政治經濟利益上的穩固,如海軍衙門與北洋海軍的建立,即為醇親王與李鴻章合作愉快的具體表現。然而隨著2023年,慈禧正式交出權力,李鴻章所面對的最高領導人已成為德宗,此時,李自知其影響力當然不如德宗之師,翁同龢。

2023年,醇王死,李頓失去一中介,原醇系人馬自孫毓汶以下,盡歸西后,後黨已然呼之欲出,李鴻章向西太后靠攏以求政治自保之迫切性亦增加。

隨著年齡的增長光緒帝欲求得他日於鞏固權力格局時具更大之主動性,勢必壯大親附於己之官僚勢力。由此帝后與翁李,滿漢兩條派系對抗已然呼之欲出,遂帶動其餘派系資源漸投於帝后權力矛盾之下,而成日後黨爭之基本陣勢。甲午戰爭後,李黯然退去,德宗一心整頓原決策核心團隊,不少久居中樞而向被視為後黨的,如孫毓汶等被罷黜。

遂在軍機與總理衙門中,南派佔據一定優勢,然而外部環境之逐漸惡劣,使得以翁為首的南派深感自身缺乏全面執政實力之現實。此非翁同龢與南派之困境,更是無法擺脫慈禧與後黨牽制的德宗之最大憂患,因此無論是挽救朝廷還是突破現實權力的窘境,壓制敵對派系之鬥爭實力,都需要一場進一步強化德宗與南派執政合法性的政治改革,2023年的維新運動,就派系之爭的角度觀,便是在帝后兩黨的互博中寫入史冊的。

後黨在戊戌政潮中的獲勝,也徹底改變了同光兩朝延續三十年的派系結構,作為漢族官僚核心之南北派系,在帝后黨爭中,消融瓦解,漢族官僚之決策影響力掉落到2023年來的最低點,滿洲官僚重新抬頭,掌握主動,重新壓制漢人勢力。不久廢帝的議題被擺上檯面討論,後黨內部亦**,以榮祿為首的滿族官僚不贊同廢帝,而以載漪為首,則主張廢帝。為達目的,載漪舉起排外的旗幟,企圖以激進之方式,向慈禧施壓,要求放權。

2023年義和團事件之背景,實肇於此。最終以榮祿為首的保帝派獲勝,調整完成後之後黨保持了基本穩定,直至清亡。令人感慨的是經歷三十餘年派系之鬥爭,於清廷最大的傷害在於漢士大夫集團之淪落凋零,士大夫雖因政治理念、立場幾乎每個朝代都介入黨爭,然而士大夫自有其門風與讀書人之操守,雖黨同伐異,卻總能因清流自負而有所不為。

晚清三十餘年之派系鬥爭,最傷其根基者,莫過於將漢族士大夫推到第一線,幾經傾軋消耗,至晚清最後十餘年,漢族士大夫階層作為一股勢力,幾從**消失,而代之以的是手握軍權財權的政治人物與看似當道實則孤立的滿洲貴族,漢族士大夫作為一股政治制衡力量的消失。而無論革命黨與立憲派把改變現狀的目光放在了體制外,一旦他們得到地主鄉紳階層的同情與呼應,那在也沒有什麼能夠佇立其間,阻擋革命的瘋狂與帝國的覆滅了。

最後,派系競爭向來多為負面論述之題材,但其實它有正面功能,當人主可居於制高點,而掌握派系間之互動平衡時,則此時政治,未必不能使最高領導人更全面地吸收決策資訊,從中形成更見穩妥之決策模式,在君主**體制下,此一情形尤為明顯,如同治朝,雖南北壁壘清晰,恭醇王分立明顯,但仍能創造後世史家所稱讚的中興之世。究其原因,當時垂簾之兩宮未逾越人主之尺度,能收並取之用,乃為重要原因,以此觀之,慈禧無疑應為晚清政局之動盪負極大責任。

〔周禎偉:《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甲午戰爭戰況全面分析,甲午戰爭雙方的戰力表?

首先是戰爭的背景,1886年的長崎事件是起點,事件後日本全國動員,事實上已經進入了軍國主義時代。軍國主義的動員力量是無與倫比的,也只有德國和蘇聯能相比了。這樣的動員力量持續了8年,日本已經堅持不下去了,要麼經濟崩潰,要麼就開戰。其次是伏擊,趁著北洋水師回國的航路上賭上國運的一戰,因為是有預謀的伏擊,...

甲午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甲午戰爭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首先,甲午戰敗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自強的口號下,洋務運動從軍事工業開始,建立了一批軍事工業,比如說1861年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1965年李鴻章創立的江南製造總局,1866年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的天津機器局等,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分享分享分享 缺乏預見。當時清朝的一些有識之士,如兩江總督沈葆楨 臺灣巡撫劉銘傳等看出 倭人不可輕視 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對日本的認識還停留在 蕞爾小邦 的階段,不以倭人為意 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朝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