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投降派和主戰派的立場

時間 2021-10-16 18:28:52

1樓:化學分析檢驗檢測

前期主戰派是翁同龢,想借用國際勢力也就是日本人對中國的戰爭搬到李鴻章,他是清流,光緒皇帝的人,為官什麼的也都符合中國清流派的的道德標準,也屬於光緒改革派,但是本人不是主動改革,因為光緒皇帝要改革,但是他屬於不顧國家利益只為私利,沒有國家觀念,說白了就是為了黨爭可以出**家利益,但是不是主動出賣,和汪精衛的罕見不一樣,沒勾結外國,但是戰爭前不給李鴻章銀子,戰爭中不配合,雖然戰敗這不是主要的原因,但是典型的為了黨爭不顧國家對外戰爭的成敗,只為搬到對手,跟宋賈似道一樣。後期就沒有主戰派了,都成主和了,李鴻章到是想打,但是沒法打了,北洋都垮了。

主和派前期李鴻章,他害怕打不過,後期可以說精神主戰派,沒兵沒錢,失敗了自己就完了,除了主戰沒得事幹。

親,原因很複雜,總體上說,李鴻章北洋上下**,走私倒賣,跟當年的八旗綠營一樣,爛了,根本打不過,還有國內黨爭,都是老大幹什麼我幹什麼,除了李鴻章一派人馬,其他的都在託戰爭後退,各種無所謂。失敗是肯定的,李鴻章一個人帶著腐敗的北洋跟日本人全國幹架,不容易。翁同龢沒有國際觀念,想幫助光緒改革,要搬到慈禧,就得搬到李鴻章,目的沒錯,但是跟中國古代的**一樣,認為對外戰爭勝負無所謂,失敗了遊牧民族來了搶點平民百姓無所謂,但是甲午戰爭可以說的現代戰爭了,不是以前遊牧民族打劫,是國家戰爭。

純屬個人見解,望海涵。

2樓:

主戰派:按照最新的一些資料和歷史學家的考證,在**,以光緒帝,李鴻章為首,在軍隊,以丁汝昌,鄧世昌的將領為首,都積極要求對日宣戰 主戰派內部也分為各派:共同要求是對日宣戰 不同的是,光緒帝希望教訓日本,宣揚國威,李鴻章則是為了顯示北洋艦隊實力,為自己謀取功勞(李鴻章建立的),而丁汝昌等將領,則希望打敗日本侵略保家衛國 投降派:

在**,以慈禧太后,榮祿等慈溪親信為首,在軍隊以方伯遷等少數敗類將領為首,他們認為,日本船堅炮利,北洋艦隊無法戰勝,建議割地求和,避免戰事。 同樣,投降派也有不同主義:慈禧太后為了其六十大壽,不宜動干戈,希望和平了結,榮祿等人則是為了迎合慈禧的意思,獻媚,同時也對動武反對,同時還不希望李鴻章等人因戰勝而得到賞識,而軍隊裡,方伯遷等

甲午戰爭戰況全面分析,甲午戰爭雙方的戰力表?

首先是戰爭的背景,1886年的長崎事件是起點,事件後日本全國動員,事實上已經進入了軍國主義時代。軍國主義的動員力量是無與倫比的,也只有德國和蘇聯能相比了。這樣的動員力量持續了8年,日本已經堅持不下去了,要麼經濟崩潰,要麼就開戰。其次是伏擊,趁著北洋水師回國的航路上賭上國運的一戰,因為是有預謀的伏擊,...

甲午戰爭對近代中國的影響,甲午戰爭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首先,甲午戰敗直接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在自強的口號下,洋務運動從軍事工業開始,建立了一批軍事工業,比如說1861年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1965年李鴻章創立的江南製造總局,1866年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的天津機器局等,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

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

一 指揮不統一 李鴻章遠端遙控,就是在前線也指揮不一 到戰爭後期根本沒有指揮 令旗被日軍擊中,而指揮官在戰前竟沒有準備副旗 二 彈藥不足 三 列陣失誤 四 慈禧挪用軍費 800萬兩,不是8000萬兩,該原因很次要,約摺合鐵甲艦1艘加小型炮艦1艘的各項費用,這還未必是給北洋艦隊的,也許是其他兩支艦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