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妹妹稱什麼,古代皇帝的妹妹應該怎麼稱呼?

時間 2021-09-18 18:36:13

1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只有兩個女子,有化竹的遭遇。她們就是堯帝伊放勳的一對女兒:伊娥皇伊女英。她們有一個共同的丈夫,就是舜帝姚重華。

當然,在她們生活的公元前兩千二百多年時,還沒有「公主」這個稱呼。

公主的稱呼,似乎直到秦時才正式得到官方認可。在此之間,周天子的女兒,也只是被稱作「王姬」而已。但是作為天子的愛女,王姬們有一項特殊的待遇,她們的婚禮,要由「公侯主持」。

「公主」便是這一項禮儀的簡稱。至於戰國時,周室式微,諸侯的女兒也用這種禮儀及稱謂,則被視為一種譖越,不能算是正式的官式稱呼。

到秦漢時,「公主」的稱號系統逐漸形成併成熟。皇族女性所得的封號,以字數多少來定高低:「公主」是指皇帝的女兒,「長公主」則是皇帝的姐妹、皇帝的姑媽們當然就被稱為「大長公主」。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為了表示與漢家不同,他把「公主」的稱呼改為「室主」,但是這個「室主」到底應做何解,至今沒誰能弄得徹底明白。

宋朝的時候,曾經恢復周朝的古制,把「公主」改稱為「王姬」、「帝姬」。等到宋高宗建立南宋時,他恢復了「公主」的舊稱。

最複雜的公主職稱恐怕數清朝,同是皇帝的女兒,因為生她的媽地位有高低,所以同為帝女,稱呼便有了不同:皇后的女兒是「固**主」,等於親王;妃嬪的女兒稱「和碩公主」,等於郡王。

還有元代,皇帝的女兒、各親王郡王的女兒、只要跟皇族搭上了界的,都統統稱為「公主」可也,公主遂氾濫成災。

最離譜的是金國,雖然學著樣子將皇帝女兒封為公主,可是卻出了個皇帝海陵,將小老婆都賜予「公主」封號。這更是大丟「公主」尊號的面子。

真是,蠻子終究是蠻子,一點沒受上邦的教化呀!

不過,不管怎麼說,娥皇女英姐妹,從身份的真實意義上來說,是不折不扣的公主。

2樓:風清揚斈

公主,長公主,**公主

3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也應該是公主,,或者格格

古代皇帝的妹妹應該怎麼稱呼?

4樓:驃騎先鋒使

古代皇帝的妹妹被稱呼為公主。

公主,是中國古代對皇女、王女、宗女封號。通常是皇女位號,只有在部分特殊情況下,宗女才能破格晉封為公主。在中國典籍中常將公主簡稱為主。

公主下嫁稱適,迎娶公主則稱尚。公主通常有封號、封地(常稱作湯沐邑)。現代漢語中,「公主」一詞常用來代稱君主制的皇女或王女,例如日本的皇女及封為內親王的親王之女,或者歐洲君主之女兒、姊妹、姑母(若母親為女王或女皇則包括姨母),以及其他直系王室成員之女,有時則依其與君主的親疏之別,分以「公主」或「郡主」稱之,例如稱日本的「女王」為「郡主」。

唐朝及之前公主擁有一定程度的婚姻自由。公主離婚或夫死再嫁是極為平常的事,皇帝並不阻止。公主甚至因為自己的身份而擁有一定特權。

但到唐宣宗時,宣宗以詔書的形式規定公主和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再嫁。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太祖也曾下詔令守寡的女兒金華公主出家為尼。被認為是太祖為推恩公主夫家,令公主守住婦節。

雖然至到南宋初年,寡婦再嫁依然很正常,但公主改嫁的極少。隨著貞操觀念日漸嚴格,明朝和清朝入關後亦無公主改嫁的記錄。

除皇女外,能破例獲封公主的為和親的女性。唐代和親公主的身份,除宗室女外,還有駙馬女兒、大臣女兒等。

在古代,對皇帝的妹妹怎麼稱呼?

5樓:99承情

公主抄皇族直系,所有女嗣都是公主。

皇帝bai

可以封女兒、姐姐du、妹妹、姑姑、zhi

孫女、玄孫dao女、曾孫女等等為公主。

當時皇室的稱謂:

太上皇——皇帝的父親

皇太后——皇帝的母親

皇后——皇帝的正妻

皇太子——皇帝的繼承人,又稱「東宮」

國舅——皇帝的母舅火妻舅

國丈——皇帝的岳父

親王——皇子、皇帝的兄弟。

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清代:親王的兒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貝勒,貝勒兒子是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 )

王妃——親王郡王正妻。(清代稱謂福晉)

公主——自漢代起,皇帝的女兒叫公主,皇帝的姐姐叫長公主。

郡主——晉始置。唐制太子之女為郡主。宋沿唐制,而宗室女亦得封郡主。明清均以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女封縣主。

帝姬——北宋徽宗時,曾改「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

格格——清朝皇帝、親王、貝勒的女兒未出嫁前都統稱「格格」。「郡主」是親王嫡女以及一些皇孫女出嫁前封為「郡主。郡主即和碩格格。(滿清的稱謂)

駙馬——公主的丈夫

郡馬——郡主的丈夫

額父——格格的丈夫(滿清的稱謂)

古代皇帝對母后的妹妹怎麼稱呼

6樓:餘光

皇帝是君,除了直系親屬像父皇,母后,額娘,其他人全部按照官職稱呼。

7樓:昌昌

皇太后的妹妹並不會因姐姐封為太后,而得到任何封號。

除非她同樣嫁給先帝,那就是太妃;嫁給王爺,那就是王妃或福晉。

嫁給朝廷命官,她就是命婦或誥命夫人。

其實,古代皇室成員彼此間的稱呼並不一定很強調皇家身份,很多時候就跟平民用的沒多大區別,「父皇」、「母后」等一般只用在書面語中或在正式場合提及時,起碼在宋朝是這樣。

以下就此話題寫點我所知的內容,如有錯誤請指正。

一、父親

宋代皇子皇女對父親的口語稱呼不是「父皇」,而與尋常百姓一樣,是「爹爹」。

例: 上(高宗趙構)至,奉卮,白太后(韋氏)以「燭頗愜聖意否」?太后謂上曰:

「你爹爹每夜常設數百枝,諸人閣分亦然。」上因太后起更衣,微謂憲聖(吳後)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貴?

」--《四朝聞見錄·宣政宮燭》

二、母親

在平時口語中,宋代皇子皇女稱嫡母(皇后)為「娘娘」或「娘娘」。

例: 上(仁宗)由是怨章獻(劉太后),而親章惠(楊太后),謂章獻為大娘,謂章惠為小娘。 )

--《涑水紀聞》

章獻既沒,或疑章懿之喪。仁宗遣李用和發其喪,視之容貌如生,使者馳入奏,仁皇於章獻御前焚香泣告曰:「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仁宗謂劉氏為大娘娘,楊氏為小娘娘。

--《龍川別志》

\治平時,英宗疾既愈,猶不得近嬪御。慈聖(曹太后)一日使親近密以情諭之曰:『官家即位已久,今聖躬又痊平,豈得左右無一侍御者耶?

』宣仁(高皇后)不樂曰:『奏知娘娘,新婦嫁十三團練耳,即不曾嫁他官家。』

--《鐵圍山叢談》

至謂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鐵圍山叢談》

皇子皇女稱身份為妃嬪的生母為「姐姐」。

例: 太母(朱太妃)語哲宗:「只十二哥是姐姐肚皮裡出來,你立取十二哥即穩便。

」(當時哲宗病危,朱太妃在他病榻前要求他傳位於自己所生的十二哥簡王似。結果引起向太后強烈不滿,不顧宰相章敦的反對堅持立了端王趙佶。)

--《曾公遺錄》

上(高宗)嘗語憲聖曰:「極知汝相同勞苦,反與後進者齒,朕甚有愧。俟姐姐歸(原注:

謂太后),爾其選已。」憲聖再拜,對曰:「大姐姐遠處北方,臣妾缺於定省。

每遇天日清美,侍上宴集,才一思之,肚裡淚下。臣妾誠夢不到此。」

--《四朝聞見錄·憲聖不妒忌之行》

三、祖父

曾祖父為「公公」,祖父為「翁翁」或「大爹爹」。

例: 憲聖叱王立侍,因責王以「我見你公公,又見你大爹爹,見你爺,今又卻見你。」言訖,泣數行下。

--《四朝聞見錄·寧皇即位》

光宗,孝宗第三子。初莊文既薨,孝廟白德壽(高宗)立光宗。宣瑣之夕,德壽故召魏王燕宿于禁內。

次日歸邸,則儲冊已行。魏邸復入見高廟曰:「翁翁留愷,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帝漫撫之曰:「兒謂官家好做?做時煩惱去。

」(魏王愷是孝宗次子,莊文太子薨,愷次當立,但孝宗以三子恭王「英武類己」,竟立之。故魏王向高宗抱怨說爺爺留他是「欲使三哥越次做太子」。)

--《西湖志餘》

四、祖母

曾祖母為「大媽媽」。

例: 嘉王連稱:「告大媽媽(原注:

憲聖),臣做不得,做不得。」憲聖命侂胄:「取黃袍來,我自與他著。

」王遂掣侂胄肘環殿柱。(嘉王是光宗之子,憲聖吳後的曾孫。)

--《四朝聞見錄·寧皇即位》

祖母為「娘娘」

例: 神廟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後迎笑曰:「汝被甲甚好,雖然,使汝衣此等物,則國家何堪矣。」神廟默然,遂卸金甲。

--《鐵圍山叢談》

另,既然神宗稱曹太皇太后為娘娘,高太后稱其為娘娘,想來皇子皇女稱嫡母為「娘娘」的機率應該比「娘娘」大。

在兩宋民間,對祖母的稱呼除娘娘外,還有婆婆、太婆、媽媽等。「媽媽」也可以用來稱呼母親。

五、兄弟姐妹

宋皇子之間皆以「哥」稱呼,無論長幼,按排行區分,如「大哥」、「三哥」、「九哥」,神宗趙頊比岐王顥大,但他也是稱顥為「二哥」而不是「二弟」。

皇帝也同樣如此稱皇子

如趙佶稱趙構為九哥,趙構稱趙瑗為大哥。

公主之間稱「姐」或「姊」,也按排行分。

六、子女對父輩的自稱

皇帝和宗室在身為帝后的父母、祖父母面前自稱為「臣」,而不是「兒臣」。

公主平時沒很多限制,口語可以稱「我」,但正式上表章時要稱「妾」。在神宗朝之前,長公主本來有表章不稱妾的特權,但後來禮院議謂:「男子、婦人,凡於所尊稱臣若妾,義實相對。

今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稱臣,即公主理宜稱妾。況家人之禮,難施於朝廷。請自大長公主而下,凡上箋表,各據國封稱妾。

」神宗從所請。

七、嬪妃自稱

嬪妃對帝后自稱為「臣妾」或「妾」。也有稱「奴家」或「奴奴」者,但那似乎是在其品階不高的情況下。皇后在皇帝面前也自稱為「臣妾」。

嬪妃平時自稱也可稱「本位」,但不是「本宮」,因為在宋代,嬪妃居處不能稱宮,只稱閣、閣分或位。

例: 奏曲罷,婉容(高宗大劉妃)進茶訖,遂奏太后雲:「本位近教得二女童,名瓊華、綠華,並能琴阮、下棋、寫字、畫竹、背誦古文,欲得就納與官家則劇。

」遂令各呈伎藝,並自進自制阮譜三十曲。

--《武林舊事》

八、太后自稱

皇太后、太皇太后自稱為「老身」。

例: 皇太后向氏哭謂宰臣曰:「國家不幸,大行皇帝無嗣,事須早定。」章敦厲聲曰:「當立母弟簡王似。」太后曰:「老身無子,諸王皆神宗庶子。」

太皇太后(高氏)諭曰:「今病勢有加,與公等必不相見,且善輔佐官家。」又曰:「老身歿後,必多有調戲官家者,宜勿聽之。」乃呼左右賜社飯,曰:「明年社飯,當思老身也。

--《續資治通鑑》

九、皇帝自稱

朕。這個大家都知道,但可以稍加留意,其實皇帝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這樣自稱,用「朕」是在朝堂之上、與大臣議事,或在較正式的場合對宮眷談正事時。平時回到宮裡與家人輕鬆閒談,大多時候還是用最簡單的字自稱--我。

十、對皇帝的稱呼

除皇子皇女外,無論是太后、皇后、妃嬪、大臣、宦官、宮女還是平民,平時都稱皇帝為「官家」,也可稱「大家」,禁中人私下議及時也稱「官裡」。但在朝堂上或上奏章時,要稱之為「陛下」。大臣與皇帝議事時一般也是稱陛下。

總之,相較於「官家」,「陛下」是種更正式、慎重的稱謂。皇后一般稱皇帝官家,但若在正式場合或談很嚴肅的事時也會稱其陛下。朝堂之上群臣是不可能開口閉口「官家」的,所以mm在這裡是冤枉老包了。

1、「官家」或「大家」,是宋朝宮廷內對皇帝的稱呼,並非《包》劇的bug,這一點雲煙確實錯矣!皇帝在正式場合才自稱:「朕」。平時也用「我」或者「吾」。

2、皇后自稱:皇太后下制令時,自稱「予」,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吾」,很多時候也用「我」

3、后妃自稱:在正式場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時則用「我」或者「吾」;

皇帝對太后、皇后和妃嬪的稱呼:皇帝稱呼太后(母后)為「娘娘」,皇帝稱呼皇后為「聖人」,皇帝稱呼妃子為「娘子」;;

5、公主自稱:對皇帝,她也是稱「吾」或者「我」

6、皇帝對兒子的稱呼:親暱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麼兒之類:如桓兒,構兒等。.

7、皇帝對公主的稱呼:親暱一點可叫小名,平時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稱呼其封號。

8、皇太子與諸王子自稱:平時還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對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時可用「兒臣」,對下人可用「小王」。

諸王則被稱呼為「王爺」。皇帝對自己的兄弟的稱呼一般是按排行來叫,如「大哥」、「九哥」之類。皇子和公主之間,或者皇帝兄妹之間,也是如此。

如高宗趙構就稱呼柔福帝姬為「二十姐」,而柔福稱呼趙構為「九哥」,其時趙構已經登基。:

10、太監對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稱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並非滿清的「奴才」。

古代皇帝婚禮是怎樣的,古代皇帝結婚稱什麼?王爺呢?

雪落煙國 皇帝一般在太子或者王子的時候就結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被賜婚,沒有自由,所以婚禮很簡單,就是把新娘接過來 還不能親自去 念一通祝詞便罷。若是自己喜歡的,只能做妾甚至是侍女,根本沒有婚禮。繼位皇帝后也只是有一個皇后的加封禮,所以皇帝也很無奈的。 那時花開 為 婚禮一般都是晚上舉行。皇帝不親自迎...

古代皇帝對自己的自稱有哪些,古代皇帝怎麼稱呼自己(要全部)

亓立軒 唐宋時的稱謂 唐 皇帝自稱 朕 另外,有時候也用 我 或者 吾 別人稱呼皇帝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 聖人 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 三郎 皇后自稱 皇太后下制令時,自稱 予 在便殿見群臣時,則稱 吾 很多時候也用 我 后妃自稱 在正式場合用 妾某氏等 注意,並不是臣妾 平時...

關於清朝皇帝妹妹的稱呼,古代皇帝的妹妹應該怎麼稱呼?

格格是滿語,意思是未出嫁的滿族女性,而皇帝的女兒,皇后生的就是古 主,其他老婆生的就是和碩公主,王爺的女兒就是古論郡主和碩郡主什麼的,建寧嘛,他是皇上姐姐,賜個稱號還不是隨隨便便 清朝皇帝的妹妹都被叫作格格,但是當被皇帝授予封號後,便以封號相稱。例如乾隆皇帝的18女,稱為十八格格,後被乾隆下嫁於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