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陽公主梅花樁來歷壽陽公主嫁時妝是怎樣的

時間 2021-11-04 04:55:19

1樓:地獄幽靈

1,壽陽公主梅花樁來歷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到了唐朝,昭儀上官婉兒推陳出新 ,用箔紙剪成梅花形狀,繪上色澤圖案,貼在眉心上更為美觀。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

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

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2,壽陽公主梅花樁

現在很多愛美的女子,也流行在裸露的肌膚上貼以各色圖案,不知道她們曉不曉得,這種妝飾 裡,有著壽陽公主的影子?

壽陽公主的人生在史書上沒有留下更多的記載,然而那朵小小的梅花,卻將她的名字留在了暗 香浮動的梅林間。

3,壽陽公主嫁時妝是怎樣的?

對於壽陽公主嫁時妝,只有李商隱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就是在壽陽公 主出嫁的時候,在額間塗上黃色。

2樓:saas說

壽陽公主是宋武帝劉駿的女兒。壽陽公主梅花樁是怎麼回事?據說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冬日午後(正月初七),壽陽公主懶懶地臥在含章殿的屋簷之下小憩。

冬陽暖風,將一朵紅梅不偏不倚地吹落在她的額頭上,宛如生成的梅花印。

後宮妃嬪們看見壽陽公主眉心帶梅的神情,覺得分外動人,於是學著這個樣子在自己的額頭上 繪上梅花形狀,稱為「梅花妝」。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到了唐朝,昭儀上官婉兒推陳出新 ,用箔紙剪成梅花形狀,繪上色澤圖案,貼在眉心上更為美觀。

後來不止是額頭,臉頰、手臂…… 全身都可以隨意貼上。《木蘭辭》裡吟道:「對鏡貼花黃」,就是指的這種妝法。

對於壽陽公主嫁時妝,只有李商隱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就是在壽陽公 主出嫁的時候,在額間塗上黃色。

古代人是怎麼化妝的

3樓:小紅帽變成狼

1、敷鉛粉

鉛粉是重金屬,雖然塗在臉上會增白,但長期使用會讓**發青、發黃,妙齡少女最後變成黃臉婆。

古人化妝的第一個步驟是敷鉛粉,作用與現在打粉底類似,都是為了凸顯自己膚白貌美,畢竟「一白遮百醜」。

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來的米粉。古時候生產力水平不高,當大多數人還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讚嘆第一個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2、抹胭脂

傳說體態豐腴的楊貴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紅色,可見塗抹胭脂之多。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來語。因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種名為「紅藍」的花朵中提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將胭脂帶回中原,女子敷粉後用以之飾面。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紅美顏,只是當時並不流行,只有舞姬與宮人使用,材料為硃砂。「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秦宮打破了面妝色彩的桎梏,開啟了妝容色彩豐富、造型各異的時尚潮流。

3、畫黛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

古人將眉毛稱作「七情之虹」,因為它最傳神,使面部更加立體,因此眉妝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遠高於眼妝,詩詞中多以「遠山黛青」、「翠螺玉舒」等華麗的辭藻來描寫女子的雙眉。

戰國沒有特定畫眉毛的材料,女子們就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是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專供女子畫眉。那時還沒有眉筆,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點著稀釋後的顏料畫眉。

4、點額黃

這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裝飾物貼上在眉心或前額。

在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女十一娘」和「女十三娘」兩個少女的妝容繁複,頗有些青春年少的俏皮、愛美的情趣。特別是十一娘,在面頰、嘴角、眉角處貼有花鈿。

點額黃又稱貼花鈿,是用絲綢、彩紙、金箔、雲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樣式各異的裝飾物,貼上在眉心或前額,也可以貼在兩頰或嘴角等處,形狀有圓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鳥、魚、蝴蝶、鴛鴦等,顏色主要是紅、綠、黃三色。

貼花鈿始於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的「梅花妝」,到了唐朝,愛美的姑娘們不再滿足於單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銀箔,甚至用昆蟲的翅膀、鳥類的羽毛剪出花樣貼在額頭,就是《木蘭辭》中的「對鏡貼花黃」。

5、點口脂

湖南曾出土過西漢墓葬中的口紅,儘管過了2000多年依然鮮豔奪目,口紅製作技術十分精湛。在唐代,僅供製作口紅的植物就多達二三十種。

正如化妝達人能一眼識別出景甜在《大唐榮耀》不同劇集中的口紅色號一般,唐人以蜂蠟代替前人的動物脂膏,又摻以硃砂、紫草,終於除錯出紅色、粉紅、紅褐色等不同色號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豐富多彩,脣妝種類也異常繁多,僅晚唐30多年時間裡,脣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圓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古人崇尚「櫻桃小口一點點」,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女孩子們先用白色打底以覆蓋脣色,然後用口脂在嘴脣正中畫出脣形。

擴充套件資料

1、古代口脂是存放在口脂盒裡的。口脂口脂的做法方法最初以牛髓、牛脂摻香料、硃砂製成,至唐代以蜂蠟代替了動物髓脂。

2、到明清時代,又改為蟲白蠟揉入紅花汁或銀硃的配方。歷代的口脂均呈膏凍狀,接近今日之脣膏,所以也稱為「蠟胭脂」、「油胭脂」。

3、這種紅口脂被盛於小盒裡,供女性隨身攜帶,在需要補妝時便宜行事。古人使用這種妝品上脣紅的具體方式,是以指尖挖起一點口脂,直接向嘴脣上「點」、「注」、「勻」,白居易在詩中對此有具體描述:朱脣素指勻,粉汗紅綿撲。

4樓:手機使用者

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樣法寶: 1、妝粉。古人擦的粉主要是用「米粉」做的。

除了米粉之外,還有鉛粉。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面脂,吸乾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體的形狀。用的時候塗個大白臉。

雖然有毒,但古人似乎為了白連命也不要了。當時許多女人為了追求**淨白的效果,是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違規詞語的。 在臉上搽粉古代稱傅粉。

中國古代婦女很早就搽粉了,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妝方式。據唐書記載,唐明皇每年賞給楊貴妃姐妹的脂粉費,竟高達百萬兩!對於傅粉的方法,清初戲劇家李漁的見解頗為獨到,他認為當時婦女搽粉「大有趨炎附勢之態,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顯其黑」,鮮明地道出了化妝與審美的關係。

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還把傅粉等化妝方式同道德修養相聯絡,指出美容應與自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如東漢蔡邕認為:「攬照拭面則思其心之潔也,傅粉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則思其心之順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這種觀點,不僅頗有見地,而且寓意深刻。

2、黛粉。在戰國時,還沒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們都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隨後出現了「黛」,一種藏青色礦物。

描畫前必須先將黛放在石硯上磨成粉狀,然後加水調和。 畫眉是中國最流行、最常見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 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

「粉白黛黑,施芳澤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畫眉。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畫越好看。

《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這是說把眉毛畫成長長彎彎青青的,像遠山一樣秀麗。

後來又發展成用翠綠色畫眉,且在宮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幾道《六麼令》中形容:「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

」《米莊臺記》中說「魏武帝令宮人畫青黛眉,連頭眉,一畫連心甚長,人謂之仙娥妝。」這種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鮮事。《中華古今注》中說楊貴妃「作白妝黑眉」,當時的人將此認作新的化妝方式,稱其為「新妝」。

難怪徐凝在詩中描寫道:「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 到了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

元稹詩云「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為了使闊眉畫得不顯得呆板,婦女們又在畫眉時將眉毛邊緣處的顏色向外均勻地暈散,稱其為「暈眉」。還有一種是把眉毛畫得很細,稱為「細眉」,故白居易在《上陽白髮人》中有「青黛點眉眉細長 」之句,在《長恨歌》中還形容道:

「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時畫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見經傳的就有十種眉: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拂煙眉、倒暈眉。

光是眉毛就有這麼多畫法,可見古人愛美之心的濃厚。 3、胭脂。這東西從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後也可當腮紅使用。

後來人們在這種紅色顏料中加入了牛髓、豬胰等物,使其成為一種稠密的脂膏,從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古代稱口紅為口脂、脣脂。口脂朱赤色,塗在嘴脣上,可以增加口脣的鮮豔,給人健康、年輕、充滿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女性的喜愛。

這種喜愛的程度可以從《唐書·百官志》中看到,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這裡寫到用雕花象牙筒來盛口脂,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有著多麼珍貴的地位!

口脂化妝的方式很多,中國習慣以嘴小為美,即「櫻桃小口一點點」,如唐朝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脣一點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後,由於受吐蕃服飾、化妝的影響,出現了「啼妝」、「淚妝」,顧名思義,就是把妝化得像哭泣一樣,當時號稱「時世妝」。

詩人白居易曾在《時世妝》一詩中詳細形容道:「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脣脣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這種妝不僅無甚美感,而且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時還流行用檀色點脣,檀色就是淺絳色。北宋詞人秦觀在《南歌子》中歌道:「揉蘭衫子杏黃裙,獨倚玉欄,無語點檀脣。

」這種口脂的顏色直到現代還在流行著。當然,無論是朱赤色還是檀色,都應根據個人的不同特點,不同條件來適當加以選擇使用,千萬不能以奇異怪狀的時髦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種手法。

另外還有不少「特技」配飾妝,譬如: 花鈿 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面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

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

「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貼花鈿成風也是在唐朝。花鈿是用什麼做成的呢?

古時候做花鈿的材料十分豐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異錄》上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可見古時婦女的化妝方式不僅豐富,而且別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鈿的顏色有紅、綠、黃等,大家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額黃 額黃,又叫鴉黃,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現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據《中國曆代婦女妝飾》中記:

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係。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簡文帝《美女篇〉 ?

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這裡說的約黃效月,就是指額黃的化妝方式。

唐朝額黃盛行時,溫庭筠在詩中吟出「額黃無限夕陽山」之句,李商隱也寫道:「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朝牛僧孺在《幽怪錄》中還專門記述了神女智瓊把額頭化妝成黃色的故事。

至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詩人彭汝勵歌曰:「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這些都反映出古代婦女喜歡額黃的情景。

順便補充一下,「脂澤粉黛」一詞,最早見諸《韓非子· 顯學篇》,可見,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妝品了。 盛放這些化妝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個好聽的名字——「妝奩」。中國的妝奩文化歷史可謂久矣,遠古人已知用「止水鑑容,流水沐浴」,穿貝殼獸牙飾以頸項,「晨起對鏡奩,曉妝點絳脣」。

唐朱慶餘詩曰:「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女為悅己者容,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大金剛梅花樁好嗎盤玩清理及樁形的選擇

金剛講究一個刷 和一個盤 刷就是用豬鬃刷反覆刷金剛表面 作用上可以刷除反鹼 是包漿均勻 盤則使用人手上的汗和油摩擦金剛 使金剛產生包漿 紅潤 金剛 梅花樁和碟樁的區別 鮮初蝶沃皓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小金剛好像沒有梅花樁吧?只是5瓣的大金剛才會叫這種樁。小金剛好像是矮樁和碟樁貴一點吧 印尼金剛,俗名...

小金剛菩提子梅花樁比盤龍紋貴嗎,小金剛菩提盤龍紋是越大越貴,還是越小越貴?怎麼有的老闆1 2的比1 3的貴,1 0的比前兩又貴。是

全瓊華 要分情況。梅花樁也要看紋路啊。紋路差了也不值錢。蟠龍紋也要看樁型,全是大高樁也不好看不 小金剛菩提盤龍紋是越大越貴,還是越小越貴?怎麼有的老闆1.2的比1.3的貴,1.0的比前兩又貴。是 40 井瑞繡 得看大小,瓣數,紋路,皮子,樁型 越大越貴,一個mm一個價錢 瓣數越多越貴 4,5,6瓣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