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帝王陵墓的命名規則問題,古代帝王陵墓是如何命名的?比如說「裕陵」 「孝陵」 「茂陵」等,這些字有什麼講究嗎?

時間 2021-12-25 10:23:56

1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還有清東陵西陵,明朝的十三陵,康熙的景陵,明代太祖孝陵,這些名字基本上都是由陵墓中的人在修建陵墓時就已經取好的名字,乾陵是取了八卦中的「乾」作為對陵墓所在地的風水而迎對的一個名字。這些有名的陵墓都是古代帝王的陵墓,而這些陵墓都是在他們有生之年就修好的,也有很多陵墓沒有名字。帝王陵墓的名字沒有什麼命名的章節和規則可循,但是都與吉祥和墓主人的願望有關要麼就是地名。

2樓:不希望的掘客

按他們的名字來進行命名的吧。

3樓:

帝王陵墓的名字沒有什麼命名的章節和規則,都是挑一些好詞吧

4樓:駺訫髮現

問題補充:我只看了 漢武大帝 和 大漢天子的第3部 怎麼有關歷史的說法不...這些有有點背離事實的,因為這是電視劇,正史的誰喜歡看?我認為漢武大帝比...

古代帝王陵墓是如何命名的?比如說「裕陵」、「孝陵」、「茂陵」等,這些字有什麼講究嗎?

5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帝陵命名並沒有資料表明有嚴格規則,大致分為兩種:

一是按照尊號、諡法等取名;

如唐太宗昭陵中的「昭」字,就是一個褒義詞,也和唐太宗的尊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相吻合。據諡法解釋:「聖文周達曰昭、明德有功曰昭」。

如高祖李淵獻陵、中宗李顯定陵、睿宗李旦橋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德宗李適崇陵、穆宗李恆光陵等,其獻、定、橋、泰、崇等字都是與皇帝的尊號或諡號有關的褒義詞。

二是按照陵墓所在地取名;

如:西漢的長陵、安陵,因位於長安而得名;陽陵因位於弋陽縣而得名;平陵因位於平原鄉而得名:茂陵因位於茂鄉而得名;灞陵因灞水而得名等等。

有關帝王陵墓的命名規則問題?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古代皇帝陵的取名,大約有三種情況:一為後代人所起。如黃帝陵、秦公一號大墓、秦始皇陵等;二為當時人根據陵墓所在地而命名;如:

西漢的長陵、安陵,因位於長安而得名;陽陵因位於弋陽縣而得名;平陵因位於平原鄉而得名:茂陵因位於茂鄉而得名;灞陵因灞水而得名等等;三是當時朝廷的禮部大臣根據皇帝的尊號、諡號,選一些與之相應的吉利、祥順、平和、美好的字眼做陵名。如唐太宗昭陵中的「昭」字,就是一個褒義詞,也和唐太宗的尊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相吻合。

據諡法解釋:「聖文周達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觀太宗一生,文能知人善任,安邦治國,即所謂「聖文周達」;武能統帥千軍,殺佔征討,即所謂「明德有功」。

唐代其它皇帝陵的取名,也大致如此,如高祖李淵獻陵、中宗李顯定陵、睿宗李旦橋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德宗李適崇陵、穆宗李恆光陵等,其獻、定、橋、泰、崇等字都是與皇帝的尊號或諡號有關的褒義詞.乾陵的取名,也屬於這種情況。眾所周知,乾為八卦之首,也是一個含有褒義色彩的詞。

在我國古代,乾還代表天。《易經.八卦》裡就有「乾為天......

為君、為父」的說法。既然乾能代表天,那麼以乾定名,就與高宗的尊號「天皇大聖皇帝」和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相吻合了。

明清帝王陵墓主要特徵是什麼?它與唐宋陵墓有何區別。有知道的告訴下謝謝~

7樓:深院鎖清秋

明孝陵代表了明初皇家建築藝術最高成就,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帝王陵寢文化中的優秀部分,更重要的是開創了明清皇家陵寢文化的先河。明孝陵對中國帝王陵寢文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思想在陵墓佈局中得到了形象再現。

明孝陵選址是經過朱元璋、劉基、徐達、湯和等人親自選定的風水寶地,具體選定時間約在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強行牽走了原先位於玩珠峰下的千年古剎太平興國禪寺(即蔣山寺)。據有關專家考察,從空間上看,明孝陵從大金門開始,至碑樓、神道、石望柱、櫺星門、金水橋、文武方門、享殿、寶城,其走勢呈「北斗星」狀:

從大金門到金水橋部分為勺鬥,從金水橋到寶城部分為勺柄。從玄宮所在地的寶城來看,其東有青龍象,西有白虎象,且「龍砂」高於「虎砂」;西南面的前湖為朱雀象(前湖又稱燕雀湖),寶城所依之玩珠峰呈玄武象。與此同時,正對陵宮的孫陵崗(孫權墓)與遠處江寧境內的東山又構成「近案」「遠朝」的風水形勢,而北斗星佈局又正好處於「四象」之間。

這種陵宮佈局體現了中國曆代帝王的「君權神授」、「天人合一」思想,是人工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在考古發現中,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45號大墓中的蚌殼龍虎圖和北斗天象、秦始皇及歷代不少帝王墓葬中的星象圖的設定等,都體現了這種人文情懷。與一般人不同的是,朱元璋通過自己的陵墓格局設計,來體現了這種人文情懷,從而使道家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封建禮治秩序實現了完美統一。

  二是開創了「前朝後寢」的帝王陵宮制度和「前圓後方」的陵墓格局。明孝陵繼承了中國帝王陵墓「依山為陵」的制度,但一改漢、唐、宋以來帝陵方上、靈臺、方垣、上下宮的制度,合上下宮為一區,新創了方城、明樓、享殿、圜丘(改方墳為圓丘)及寶城、長方形陵宮的制度。在陵寢建築平面佈局上,開創了「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在陵宮建築內容上,首次仿皇帝生前宮殿分前朝後寢的格局,建立「前朝後寢」的陵宮制度。

這種格局既繼承了漢、唐、宋的帝陵形制中的優秀成分,又建立了新的帝陵制度,並規範著此後明清兩代500多年20多座帝王陵墓的建築形制,在中國帝王陵墓建築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三是獨特的神道設計理念和精美的神道石刻藝術交相輝映。神道是帝王陵墓的必備內容。

我國漢、唐、宋以來的歷代帝陵大都採用中軸對稱式的神道設計,明孝陵的神道卻是蜿蜒曲折,不拘一格。明孝陵神道為何是彎曲的,與明孝陵的陵墓正對面梅花山有關。梅花山古稱孫陵崗,是東吳大帝孫權墓所在。

傳在朱元璋動用「十萬軍工」修陵時,有人主張將梅花山搬走,以伸直神道。但朱元璋崇拜孫權是一條好漢,將孫權的墓留著,也好讓孫權為其把守門戶。就這樣,明孝陵神道成了彎曲的了。

這一方面顯示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做事不拘成法,勇於創新,同時也使陵墓神道增添了深邃澳妙之感。孝陵神道的彎曲固然與孝陵陵宮對面的梅花山孫權墓有關,但更多體現的是巧借地勢,營造「北斗七星」陵墓格局、以體現「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設計者在每段視線的終點,適當佈置石刻雕像來控制每一段空間,石獸或蹲或立,姿態交替變化,配以蒼山遠樹,創造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使人極易籠罩在謁陵的氛圍中。

可以說,如果沒有那蜿蜒曲折的神道存在,明孝陵「北斗七星」說將是永遠不能成立的。明孝陵神道石象生形體高大,莊嚴肅穆,栩栩如生,題材、造型、雕琢技巧具有鮮明特色,代表了14世紀晚期到15世紀初葉我國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如石象高達3.

47米,長4.21米,寬2.16米,所用石材重達80多噸;白石望柱高6.

25米;《神功聖德碑》通高達8.78米。石刻造型厚重簡樸,線條圓潤流暢,但細部雕鐫精緻,在藝術上達到了整體的巨集大與區域性的細膩融為一體的創作效果。

  四是開創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神道作為後世子孫(世子或繼位皇帝)共用神道的制度。在孝陵陵域內,其東部就有與之相隔僅60米的皇太子朱標的東陵。考古勘探表明,東陵沒有自己的單獨神道和御河及御河橋,而是與孝陵共用一個神道及御河橋。

這一制度被後來的明十三陵所使用。北京明十三陵受孝陵影響,共用一個神道,從石牌坊到長陵,總長達7000米,從而使之成為世界上最巨集偉的陵墓建築群。  五是大量使用磚石結構,並具備了體系完善的排水系統。

明孝陵地面建築較多,設計者主要突出了大金門、碑樓、孝陵殿、方城、明樓。這些大型單體建築物普遍使用磚石起券,用石須彌座做基礎,中部牆身以巨石或巨磚疊砌作拱頂,挑簷作石制,建築物頂部依尊卑級別高低覆蓋不同釉色的琉璃瓦構件。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結構轉化為磚石結構,這是從明代開始的,具體說是從明初南京宮牆和陵墓建築開始。

用磚來起拱券,從而出現了無樑殿建築,這是我國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的一個大發展,從而奠定了明清帝陵建築技法的基本格調。這種建築材料的普遍使用,使明孝陵具有了相當的防火功能。與此同時,明孝陵的排水系統與建築空間分割達到了和諧有序。

南方雨水充沛,帝王陵墓排水系統必須完善,但又不能破壞整個陵域的風水。明孝陵利用天然的水系,設定外御河、內御河及寶城御河三道由東向西的水系,通過御橋在空間上實現聯接,使整個陵區和諧完美,富有生命的活力。唐代的陵墓無疑是中國古代陵墓建築群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唐代的陵墓,開始追逐「鑿山為穴,因山為陵」,這其中尤其以乾陵作為代表。乾陵位於乾縣梁山之上,分為三峰,以北峰居中為主。主峰四周為神牆,設有門獅一對,而其中,角樓的建築也頗有特點。

在神道上佈置有實象生,各種雕像皆栩栩如生。其後,是朱雀門外的兩座著名的石碑,左邊是唐高宗李治的「七節碑」,右邊是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其中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更是引發了無數人的聯想。在乾陵的東南部,則分佈有陪葬的墓群,其中包括有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得太子墓等,這些陵墓雖然規模不大,但也均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唐以前的陵墓與唐代則有較大的不同。上古時期,人們並不講究墓葬,這可能與當時生產發展水平較為低下有關,隨後,到了商周時期,隨著最近發現的一些商朝的遺址,一般認為,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墳,而僅僅在墓上建造祭祀性的建築。而秦朝和漢代的陵墓,則大致上保持了一致的風格,傾向於建造大規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使數萬人,工作數年,例如漢高祖的長陵有五萬戶之多,而漢武帝的茂陵則有六萬戶。

這些陵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累土為方椎並去其上部,即所謂「方土」,最大的方土高約有二十多米。

8樓:夕陽下的小豬豬

第一種叫「方上」。這是早期的一種陵墓封上形式,具體方法是挖坑築石為墓,用黃土層層夯築呈覆鬥形而為墳,這時的陵墓之所以呈方形,乃與秦漢時以方形為貴有關。認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取方形。

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漢陵都屬於「方上」,據說秦始皇陵是始皇親自參加設計的,含有永遠獨霸四方之意。河南鞏縣的宋陵,其陵臺亦為方形覆鬥狀的土臺。

第二種是以山為陵。它是利用地形,以山峰作為陵墓的墳頭。像秦始皇陵那樣大型封土不僅費工,而且不安全,以山為陵則可以少花人力並可利用山嶽雄偉的形勢來體現帝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巨集大的氣魄,而且還可以防止盜挖。

唐代帝陵一開始就採用了這一形式,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就是以位於陝西禮泉縣的九峻山為墳,在山腰開鑿石洞為玄宮,從挺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後安置五道石門,非常堅固。

第三種是寶城寶頂。帝王陵墓在秦、漢時期盛行「方上」封土,唐時「以山為陵」,北宋又恢復了秦漢舊制。元是不建陵寢。

明清時對陵寢制度又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首先陵墓的形制由秦漢兩宋時期的方形改為圓形;其次取消了秦漢兩宋陵園中供奉帝王靈魂日常起居生活的下宮建築,保留和擴建了供謁拜和祭祀的上宮建築,從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舉的上陵之禮;再次陵園的圍牆由唐宋時期的方形改為長方形,陵園由南向北分為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神廚、神庫等組成;第二個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個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設有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樓和寶城寶頂。

首先,通過對已發現的陵墓的分析,我們看到唐代的陵墓無疑是中國古代陵墓建築群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唐代的陵墓,開始追逐「鑿山為穴,因山為陵」,這其中尤其以乾陵作為代表。乾陵位於乾縣梁山之上,分為三峰,以北峰居中為主。

主峰四周為神牆,設有門獅一對,而其中,角樓的建築也頗有特點。在神道上佈置有實象生,各種雕像皆栩栩如生。其後,是朱雀門外的兩座著名的石碑,左邊是唐高宗李治的「七節碑」,右邊是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其中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更是引發了無數人的聯想。

在乾陵的東南部,則分佈有陪葬的墓群,其中包括有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得太子墓等,這些陵墓雖然規模不大,但也均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唐以前的陵墓與唐代則有較大的不同。上古時期,人們並不講究墓葬,這可能與當時生產發展水平較為低下有關,隨後,到了商周時期,隨著最近發現的一些商朝的遺址,一般認為,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墳,而僅僅在墓上建造祭祀性的建築。而秦朝和漢代的陵墓,則大致上保持了一致的風格,傾向於建造大規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使數萬人,工作數年,例如漢高祖的長陵有五萬戶之多,而漢武帝的茂陵則有六萬戶。

這些陵墓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累土為方椎並去其上部,即所謂「方土」,最大的方土高約有二十多米。

古代帝王陵墓中的「黃腸題湊」有什麼奧祕,為何盜賊都怕遇見它呢

冷軒浩宇 黃腸題湊 指的是一種古代的墓葬結構,黃腸指的是黃心的柏木,題湊指的是結構,這是一種厚葬的形式。黃腸題湊起源於戰國時期,在西漢時特別多,而漢代以後就很少見了。題湊結構的製造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錢和時間,需要使用大量的木材,在題湊結構中木條使用最多的是北京大葆臺出土的漢墓題湊,用掉了15888根木...

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的陵墓是哪,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茂陵是西漢皇帝劉徹的陵墓,位於咸陽市興平市,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87年建成歷時53年。漢武帝是歷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很有才略的封建皇帝。他在位的時候是漢朝最為強盛的時期。他採取獎勵農耕,發展生產,強國強兵,抵抗匈奴的巨集偉戰略。在政治上加強 集...

歷代帝王的諡號是如何得來的,請問古代帝王的諡號是怎麼來的,根據什麼起的,來自哪?

臧臧略略略 諡號是古代東亞 包括中國 朝鮮 越南 日本 帝王及其後妃 諸侯 臣僚等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的事蹟與品德,從而給予他一箇中肯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的古代國家都會用諡號。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