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從社會地位的維度看,還是以學歷等比現在比較合適。舉人屬於科舉體系中的稱呼。舉人相當於高中文憑。
舉人古代:每3年鄉試每省100-200人,大約20省,每三年就3/4000人,一年平均1000多點。
對比現在:目前清華北大每年招生7000多。
2樓:熙苒
鄉進士就是舉人的別稱,由於制度不同,很難說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或職務。只能說舉人是省級精英,在地方上具有相當的地位和影響力,考中舉人後,才有實質性的地位,可以減免一部分賦稅,徭役。而且還有做官的資格(吏部有官職空缺後,輪完進士才到舉人)。
科舉時代,應考者一般被稱為"趕考者",他們必須要跨過四大步,極少數才能到達頂峰--考取"狀元"。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靠中者稱為秀才;再經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考中者稱舉人;再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稱貢士;貢士再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
考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稱"狀元",第二名稱"探花",第三名稱"榜眼",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秀才是一個縣的前幾名,而舉人是全省的秀才集中在一起,考試的時候獲得了前幾名,按現在來說就是全省高考的前幾名,進士更是全國的前幾名。
做官資格
參加考試成績優秀的生員(秀才)可以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能參加更進一級的鄉試,稱為"錄科"。
鄉試在京城以及各省的省城舉行,通常三年一試,一般是在子、卯、午、酉年舉行。又考期通常在農曆八月時舉行,因此鄉試又名"秋闈"。其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和進士出身的各部院官擔任。
通過了鄉試的考生稱為"舉人",考取第一名的考生又稱為"解元"。考中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鄉試在第一年的秋天考試,考中舉人的在第二年春天必須進京參與會試,也就是考進士。而參考的旅費由**發給,稱為"公車"。會試由禮部所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醜,辰,未,戌年。
由於多在農曆
二、三月舉行,所以又稱"春闈"。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會試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任,清朝稱主考官為大總裁,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充任。清朝新錄取的貢士,在殿試之前還必須進行一次複試,複試結果,按成績分為一,二,三等,這個等級對於以後授予官職有很重要的關係。殿試在四月份舉行,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
此外還要任命閱卷大臣,讀卷大臣,協助皇帝評閱試卷。
明清兩朝的殿試都只考策問一場,不考八股。出榜分為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稱為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殿試考中稱為「甲榜」。按照清朝制度規定,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
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不再參加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
舉人考上進士大約只有百分之五的機會,但是舉人還是有做官的機會的,很多舉人也是走的這條路。
3樓:我是一個麻瓜啊
舉人是古代的職位,由於制度不同,很難說舉人相當於現在什麼職務,只能說舉人是省級類別的精英。學歷相當於現在的大學。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4樓:墼餮魍薅
舉人相當於高中文憑。
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
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5樓:亞全能菜鳥
舉人也是個功名,所以多少還是有點分量。
中進士後如果不是特別提拔,一般是外放7品小官做做,那舉人估計可以在手下混混,好歹也是個鄉長村支書一級的。
6樓:你居民戶
副縣級幹部或鄉鎮一把手書記,學歷方面相當於現在的985,c9級別的名校。
網上很多說秀才是初中高中學歷,舉人是高中職校學歷,進士是名牌大學學歷的,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不懂還胡扯。梁啟超蔡元培都是秀才而且那學問妥妥的博士級別,張謇是狀元還創辦了一堆在當時的中國算央企級的企業與一堆名校。清朝260多年每年童考才考上小50萬秀才,這換算一下每年也就5萬多,然後再把捐的賜的名額除去,那更是可憐,反正至少是985與頂級211水準,舉人至少是c9,進士算國家工程院科學院級別的人物。
7樓:
沒有具體的職位吧??就像是看上大學了!還有狀元、榜眼、探花呢!
8樓:飄羽寒鷹
舉人中國古代地方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唐代以各地鄉貢中試者,需入京應試,故有此稱,意為應舉之人。宋為鄉試(貢舉考試)各科中試者的統稱。
俗稱舉子。舉人登科即可授官,但無「出身」,可免丁役。明清沿襲,為鄉試中試者的專稱,俗稱孝廉。
且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即初步具備入仕資格。
舉人是參加全省範圍的科舉考試(鄉試)及格後所取得的資格,亦稱作孝廉。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闈。鄉試由進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長官擔任監考官。
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是秀才,地點在各省的貢院。鄉試分三場,內容是八股文、試帖詩、表、判、論、策等等。試卷要由專人謄寫後才交給考官,以防作弊。
確定了及格的名單後張榜於巡撫衙門前,此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
舉人。若果順利過了第一關,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得名於漢代的察舉,但在漢晉南北朝,只是被舉之人的意思,並非甚麼專稱。
唐宋科舉,重進士科,所謂舉人,不過指由此可應進士試,所以又稱舉進士,仍不是專門稱謂詞。這等可應進士試的舉進士另有專名,唐代以**設立的學校(國子監、弘文館等)、地方學校選送至京應考者為生徒,以各州考選的士子為鄉貢,意思是隨各州進貢物品一起解送。宋代解送這樣的士子赴會試,一般須經本州「取解試」(類似明清的鄉試)取中。
如果會試不能登第,在唐宋時代,須再應府或州的考試,重新獲得鄉貢資格方能再就會試。宋代劉章「四魁鄉舉」、元代許瑗兩應鄉舉皆第一,就是由於第一次會試被黜落,所以要四次、兩次應鄉舉。而明清的舉人則較為優待,一旦中舉就永遠具有繼續赴會試的資格。
明清的舉人還有一個不同於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進入仕途。吳敬梓**《儒林外史》裡的范進,進學後仍然貪窮,被為不起;一旦中舉,親戚鄰里都去奉承他,連張鄉紳也去攀世交、送銀送屋,就因為舉人不僅取得赴會試的資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
秀才舉人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
9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相當於碩士;舉人相當於有正職的公務員;進士相當於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10樓:紙墨成殤
「秀才」相當於大學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擴充套件資料
關於科舉考試的介紹:
1、童生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2、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
3、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11樓:蒼玉蘭閃煙
你說的這些和現在的學歷沒有可比性。
如果一定要比,比較合乎情理的是:
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
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進士,確切地說,它是一種類似職稱的說法,應該相當於現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員。因為每一屆全國才幾十個。
狀元,絕對不能說相當於博士,因為博士太多了,而狀元幾年才出一個,至少應該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在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12樓:假蘇更生
參加縣或者
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鄉試」;
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
所以對應到現在:小學、初中生算是童生;
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一般高中畢業會考在高中三年學業完成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以高中高年級的學生,不要再管他們叫「秀才」了,應該稱他們為「舉人老爺」,免得叫低了晦氣,考不進大學。
然後學生參加全國等級的考試——高考。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如果你一定要分的話,那麼一本的算進士出身、二本的算同進士出身好了。
現在沒有真正的所謂「狀元」了,因為現在沒有「殿試」了。隨便你把誰叫「狀元」都行。
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參加縣或者府一級考試通過的,成為秀才 秀才參加省一級 或者其他行政單位名稱,各個朝代不一樣 考試通過的,是舉人,這場考試叫做 鄉試 所有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進士考試的殿試第一名,才可以稱為狀元。所以對應到現在 小學 初中生算是童生 初中畢業一般會有一次全縣或市聯考,考入高中,所以高中...
王侯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王 侯 指王爵和侯爵,也泛指顯赫的爵位 不是官職 遠古的貴族分為 五等諸侯 公 侯 伯 子 男 到了漢朝 劉邦發明了 王爵 明朝朱元璋又發明了 一字王 兩字王 清朝又分 親王 郡王 封建社會有貴族 爵位 現代社會沒有貴族 沒有爵位 沒有可比性 薤上露 王侯是封建等級,也就是古代的諸侯王,他們都有自己...
古代的“天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病
君子丶你好 古代的天花病毒相當於我們的sars鼠疫等的病毒。他們都是有傳染性的,而且沒有疫苗來對抗,所以說是非常危險的。 dj林林 在古代我們所說的天花,就是現在說的這種艾滋病身上起很多的紅點,而且這種毒素是非常強的,一旦染上天花就會死,所以天花在古代是很可怕的一個病。古代人生天花等於現代人的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