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國吳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時間 2022-01-08 22:25:04

1樓:野草蒼茫

1、到了蜀國後期,人才已經嚴重緊缺,除姜維外,已經沒有了能統率大軍的全才,朝中沒有賢臣,所以,人才緊缺,這是蜀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2、歸根結底,蜀漢滅亡主要原因是荊州之失。蜀國滅亡,是因為人才少,人才少,是因為人口少,人口少,是因為地盤太少,那麼我們自然回想起219年的那場荊州爭奪戰,這一戰劉備慘敗,在曹操,孫權夾攻下,丟了荊州全部(江陵,公安等),當時荊州是人口眾多的,在之前劉表的治理下,十分富庶,自然人才眾多,而該死的關羽竟丟了它,不但人才得不到補充,人力,物力,財力也得不到補充,而且失去了從江陵攻襄陽到宛城的北伐路線,這一條道十分平坦,利於運糧,運兵,比諸葛亮北伐的秦嶺一線好出兵得多

3、魏國是最強大的,吳,蜀是弱小的,兩國齊心協力對抗還有的一拼但是我剛才說過,蜀國滅亡主要原因是荊州之失,荊州是誰奪的?孫權。策劃奪荊州計劃的是誰?

呂蒙。荊州一丟,蜀國損失慘重,劉備為了奪回來又出兵,又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大損元氣,最終蜀漢滅亡,蜀漢已滅,吳國就孤立了魏國(晉國)就集中兵力對付吳,吳國就只有滅亡。

4、呂蒙奪荊州是兩國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壯大了吳國,但也使得蜀國滅亡,蜀國已滅,吳國也跟著滅,若雙方操縱軍政大權的永遠是諸葛亮,魯肅,兩人政治見解遠遠超過呂蒙,周瑜,陸遜,齊心抗擊魏國,那麼三國曆史就會被改寫!

2樓:荷花開滿池

首先司馬昭滅的蜀國派鍾會和鄧艾,在諸葛亮死後,吳國好像叫羊什麼滅的,因為孫皓驕淫奢侈,魏國韜光養晦,這是歷史的必然性,昏君當政,宦官亂政,賢臣無用武之地,

吳國和蜀國何時被誰滅的

3樓:楊子電影

263年,魏國丞相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大將軍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開姜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被魏所滅。

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三國時期起止時間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到280年結束。廣義一般認為從184年黃巾之亂開始,到280年結束。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已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形成三國雛型直到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4樓:蕭多芬

280年,西晉軍隊攻破東吳,吳國滅亡。

蜀國於263年被魏國所滅

蜀國魏國吳國為什麼會滅亡

5樓:無極日語

您所說的都是蜀國繁榮時期,走上衰弱道路的要從關羽說起,關羽因為劉備成功入川,並奪去了漢中,關羽開始驕傲,想要奪取樊城,沒想到被陸遜白衣渡江之計襲取了荊州,關羽被曹操和孫權夾擊,最後敗走麥城,被吳吵唯國捕獲並斬殺,劉備為此大動干戈,準備與孫權決一死戰,沒想到途中張飛鉛碰鉛遇刺,黃忠戰死,不久火燒連營700裡,夷陵大敗,從此蜀國兵力匱乏,不久馬超又病死了,趙雲在北伐又病死途中,自此蜀中良將更少了,諸葛亮雖然很厲害,但蜀中小人作梗,且壽命不長,最後兵敗五丈原,諸葛亮隕落了,而魏國以司馬懿為首的還有很多人,姜維一人寡不敵眾,最後雖一計害三賢,但無法挽救蜀國,重要原因是劉禪的無能。槐好

6樓:墨雨天隆

人才青黃不接是一個很重要橘森老的原圓升因。晉朝名將雲集,蜀國和吳國都沒有了領兵大將,都是春配只能防守不能進攻的普通將領。加上多年戰亂,人心都想著統一。

7樓:昭揚天下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三國演義的開篇

8樓:都會好起來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事歷史的規律

三國時期吳國國力強於蜀國,為什麼存在感卻是最弱的?

9樓:姜心

因為蜀國和魏國這兩個國家打出了很多經典的戰役,而且出過很多有名的英雄人物。而相對來說,同為三國之一的吳國,就顯得沒有什麼存在感了。可實際上,吳國非但不弱,反倒是實力非常強大,就拿三國的三大戰役來說,魏國打了兩場,戰績一勝一負。

蜀國打了兩場,同樣也是一勝一負。而吳國打了兩場,卻是兩場全勝。不僅如此,吳國在打其他戰役的時候,也是勝的多敗的少,那時候的東吳也是要人有人,要將有將,實力可以說非常強大。

但是因為孫權的思想有些保守,當初孫策傳位孫權的時候,就告訴過他,打江山的本事你不如我,但是守江山的本事我卻不如你。他的話意思很明確,就是讓孫權守住自己的江山,而不是去開疆擴土。在這種保守的思想之下,孫權就顯得有些進取心不足了,所以東吳打的仗,不管是赤壁之戰還是夷陵之戰,實際上都是他們被動開戰的,雖說兩次戰爭他們全部取得了勝利,但是卻不是他們主動發起的戰爭。

可以說,正是孫權這種比較保守的性格,才讓吳國沒有什麼作為,最終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很憋屈的被後來者給滅了。

其次,吳國沒能把握住時機。其實說起來,吳國有好幾次機會,可以壯大自己的勢力,可惜,他們一次都沒能把握的住。赤壁之戰結束之後,當時劉備的勢力還比較弱小,這對吳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此時曹操已敗,再沒有人能阻止他們擴大自己的勢力,而當時周瑜也的確做出了進軍益州的計劃,如果他們能把握住這次機會,實現這個計劃,吳國將坐擁半壁江山,也就沒有劉備什麼事了。

總的來說,東吳之所以在三國之中,沒有什麼存在感,主要還是因為他們領導者太過保守,以及機會都沒有抓住,這才造成了最終的悲劇。

10樓:虎說教育

其實在三國鼎立時期,就國力而言魏國肯定是最強的,但是別看蜀國在當時不是東進攻打吳國,就是北伐曹魏,在國力方面卻是最弱的。但是為什麼吳國勢力也不是最弱為什麼存在感就是不強呢?對此也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一、內在方面:

首先國力強不一定軍事力量就厲害。就吳國而言,由於吳國身處江南水鄉,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古代吳國其實很富饒的,可以說是國富民強,但是由於吳國所在的地理位置,使得吳國的軍隊是以水軍為主的,要說水兵的勢力,吳國在當時應屬第一。

所以說吳國國力也是可以,但是要讓吳國水軍去陸地攻打曹魏和蜀國肯定取勝的機會較小,因此在當時吳國主要採取防守的策略。在此背景下,東進和北伐的蜀國看起來要比吳國厲害多了。

二、外在方面:

說完了吳國的自身原因,再來看看蜀國為什麼多次對外發動戰事。其實在三國時期蜀國面積最小,國力最弱。正因為如此,為了自己國家的發展才大力發展軍事,正是想通過對外的擴張來改善自己的弱勢。

當然蜀國在三國時期多次北伐,造成的後果就是不僅沒有取得很好的結果,而且還不斷消耗了國家的勢力。

其中有幾次北伐,甚至就是因為軍中無糧而退兵的。在此背景下休養生息的曹魏國力日益昌盛。依靠天然屏障吳國過的也還可以。

最後的結果也是情理之中,那就是最鬧騰的蜀國先被曹魏所滅。應該說如果蜀國也選擇防守的策略,依賴蜀道的天然屏障在做偏安一隅的霸主,才是他最正確的選擇。

綜合以上的情況來看,國力尚可的吳國由於奉行防守的策略使自己多存在了十幾年,而看著影響力很大的蜀國,很快的就把自己消磨殆盡了,更是早早的被滅了國。所以什麼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通過現象看本質才可以。

11樓:衣衣的暖閣

吳國國力強有什麼用,他們的主子偏安一隅,不思進取,而蜀國的諸葛亮是最會折騰的,六出祁山,一心想統一全國恢復漢室,所以蜀國雖然國力很弱,但是卻出盡了風頭。而相比之下,吳國就顯得沒什麼存在感了。

12樓:董公子財經

這個,我覺得主要怪《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側重於對蜀國的描述,對吳國著墨太少。

13樓:教育導師張老師

因為吳國特別的低調只守在自己的地盤不出去,不像蜀國一樣一直在南征北戰。

14樓:魍者之舞

陸遜北伐也有好幾次吧,相比較諸葛亮北伐才是小打小鬧吧,畢竟最大收穫不過甲首三千,論殲敵數量諸葛亮北伐一輩子還沒有陸遜一次石亭多

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三國時期,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其實說得沒錯.經濟決定一切 在關羽掛後,荊洲丟失後,以蜀一地之力已無法確保自身安全,更別提北伐了.至於諸葛及姜維北伐,其實目的已經從逐鹿中原變成自保.利用全蜀之力來來對西北之地進行打擊.讓自己能多活幾年.但受當時條件限制.可以說,糧食限制了發展.而不是人口限制.當時來說,畝產200斤小麥,已經算...

三國時期的吳國主要管轄範圍,三國時期吳國的定都在今天哪個地方?

東方聞樓 三國時期的吳國又稱孫吳,共有四個州,分別為揚州 荊州 廣州 交州。孫吳的疆域範圍,北至廬江郡 現江蘇中部 南通日南郡 今越南中部 西達交趾郡 廣西東部 東臨東海,涵括我國現今浙江 福建 江西 廣東 湖南省的完整地區,以及江蘇 廣西 安徽 湖北省和重慶 上海市 還包括現今越南的北部地區 歷史...

三國時期吳國的主要將領有誰,三國時期的吳國名將都有哪些呀?

孫 堅 字文臺,吳郡富春人,江東基業的奠定人 孫策 孫權的父親 孫 策 字伯符,孫堅的長子,其父死後統領江東。人稱 小霸王 孫 權 字仲謀,孫堅次子,孫策之弟,承襲父兄基業,統領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孫尚香 孫權的妹妹,為 孫劉聯盟 而嫁給劉備,後來孫劉反目,孫權又把其妹接回了東吳。周 瑜 東吳託孤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