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賀的事情,在古代中了狀元能任多大的官

時間 2022-01-09 01:00:04

1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初年關於這個很明確,一甲進士或被授予副將、參將、遊擊、都司,二三甲的進士被授予守備、署守備。之後武狀元被授予一等侍衛,榜眼、探花被授予二等侍衛,二、三甲進士被授予三等以及藍翎侍衛。

這些人得到了這些官位後,再到兵部選實職官。一般會開始進翰林院,被授予六品或七品編修,或是翰林院修撰,或者著作郎等,開始了科舉後的仕途。能被分到翰林院的,是科舉考試中成績最優異的那幾個人。

其他的進士需要再次考試後才能獲得進入翰林院做詞臣、史官的資格。只有狀元、榜眼和探花,一考完殿試揭榜後,就能直接進入翰林院了。狀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

修撰是能夠參與國家的修史活動,又叫史官,是非常大的榮譽了。一些當過史官的官僚,在死後墓誌銘寫官位的時候,一般會特別註明,他修過史,當過翰林官。

擴充套件資料

狀元是中國的特產,是中國科舉制度諸多名詞中最為炫耀的一個。科舉制選狀元肇基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2023年)最後一次科考,凡2023年間歷代王朝共選拔了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有姓名記載的)。

狀元就是類似今天高普考的榜首。今天在史籍中留有名號的狀元約有七百多人左右,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因歷朝歷代多以文藝及哲理為取才的標準,雖然這些狀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學家,但仍以文學家為多。

其中較為人知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柳公權,宋代的張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廣、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讀書人的最高榮譽,但大多數的狀元,因為個人的因素或當時環境的牽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腳,有所作為,而終至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狀元起初稱為「狀頭」,原來在唐朝參加考試的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即類似今日考試報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考試結束之後,將最高的成績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狀頭」。居首者因曰狀頭,亦曰狀元。

明清兩代,殿試一二三名,確定其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在清朝的殿試主要以應考者的書法來定優劣,清朝**原本只是要求試卷形式上的整齊,以利閱卷者評閱考卷。到了康熙年間,中年時的康熙對書法產生愛好之心,於是天下的士子在上行下效的風氣下,紛紛勤練書法。

而這個風潮對於狀元的擇取也有莫大的影響力,在康熙三十年,殿試擬吳昺為狀元,可是康熙喜歡第二名的戴有祺的書法字,於是戴有祺便成為欽點的狀元了。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2023年)的劉春霖,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2023年)最後一次科考,共2023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

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當時年齡都不滿18歲;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他一生參加科舉考試幾十次,直到70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的夙願。中國歷史上雖然出了個女皇帝武則天,卻很少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女狀元。

只有清朝太平天國時期,20歲的女子傅善祥,參加太平天國組織的科舉考試而成為了女狀元。

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激勵著無數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勇跳龍門。

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又別稱「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別稱鼎元。

2樓:匿名使用者

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有規定,而且品位比人們想象中低得多。

以清朝情況而定,會試中舉的貢士,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頭名由皇帝點定,即是狀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這頭三名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進士出身」頭銜。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

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六品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進士的前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其實狀元就是進士。

就好像你考了第一名,也不一定做班長,還得從基層做起。其實歷史上的名臣沒有幾個是狀元出身,所以第一不代表能力。當然如果你娶了公主,就不一樣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武狀元一般都授6品蘭翎侍衛前鋒校、護軍校、驍騎校之類的官職級別不高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營長或副團吧

宋以前並沒有「武狀元」之設,武科舉出名的有唐代的郭子儀(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異等),但是考中之後也只是得以起家為軍官,先是補左衛長史,後來逐步升遷為邊防軍將領。南宋明確武科狀元之稱,狀元願意從軍,授予正將之職,第

二、三名副將,第

四、五名準備將。

明朝武科起先沒有殿試,因此沒有武狀元之稱,不過有很多名人出身武舉比如戚繼光、俞大猷甚至還有吳三桂。

到崇禎朝設立狀元名稱,授予副總兵職位。一般都是外放。

清初明確,一甲進士或授副將、參將、遊擊、都司,二、三甲進士授守備、署守備。以後武狀元授一等侍衛,榜眼、探花授二等侍衛,二、三甲進士授三等及藍翎侍衛,獲得這些官銜後,再到兵部選實職官。

4樓:文化叭叭員

狀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會被派到翰林院任職,狀元授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之職,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之職。

翰林院自出現便與科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發軔於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選舉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其核心是通過考試以選拔**,以制度的形式保障並促進社會成員規範化地垂直流動。

在科舉制的發展過程中,翰林院逐漸成為文化層次最高的官僚機構,自唐代創翰林學士草詔並應奉文字之責後,靠科舉而晉身者的比例逐漸增加。

至明代,翰林院成為外朝官署,並規定一甲進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 狀元授修撰(從六品), 榜眼、 探花授編修( 正七品),還創立 庶吉士制度。

清代科舉,沿襲一甲進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進士則通過考選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稱為朝考,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親筆勾定,稱「欽點翰林」。

擴充套件資料:

工作職責

1、充經筵日講

每年秋天舉行經筵典禮,先由翰林院開列直講官滿、漢各8人(滿講官由大學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充任;漢講官以翰林出身之大學士、 尚書、 侍郎、 內閣學士、 詹事、 侍讀學士、 侍講學士、 國子監祭酒充任),奏請皇帝欽派四人值講。

2、掌進士「 朝考」之事

清代科舉制度,每科於「殿試 傳臚」後, 禮部以新進士名冊送翰林院,由掌院學士奏請「御試」於 保和殿。

3、論撰文史

其所撰有祝文、冊寶文(冊立、冊封后妃)、冊誥文(冊封王公)、碑文、諭祭文等。此外,纂修實錄、聖訓、本紀、玉牒及其他書史,或由翰林院承辦,或由翰林院派編修、檢討參與纂修。而對書史的編輯校勘,則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職務。

4、稽查史書、錄書

六科根據紅本輯錄的史書(送 內閣),錄書(存科),為防止「玩忽潦草」,每年派翰林官兩人專司稽查。

5、稽查官學功課

宗人府的宗學、覺羅學, 內務府的 鹹安宮官學及八旗的官學,都派翰林官稽查教習功課。

什麼叫歷史?

5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7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沉香在古代生活中的地位,沉香在中外古代的使用情況?

葉柏悠舞 沉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傳統中被遺忘的一塊瑰寶,原本它是與食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並存的四大文化之一。它以自己高雅而質樸的氣息感染著每一個時代的人。古來常說的 沉檀龍麝 之 沉 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難得,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首。中國盛唐時期食文化 酒文化 茶文化等各種文化相...

古代戰爭中先鋒的作用是什麼,在古代戰爭中,糧草的作用是什麼?

席澤旭 古代戰爭中先鋒就是先頭部隊,要擔負整個部隊的探路任務,偵察敵情,檢視地理 偵查 試探性進攻 打亂敵人的部署 古代戰爭陣型很關鍵 鼓舞己方士氣等作用。先鋒軍是古代打仗派出的用以偵查前方敵情環境,等一般由一名將軍率領 人數由3000 5000組成 遇到敵人小部隊可以就地殲滅還可以刺探軍情。遇到敵...

屍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

屍,讀音sh 古代時屍字如下16種意思 1.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的人。例子 詩 小雅 楚茨 神具醉止,皇屍載起。鼓鍾送屍,神保聿歸。2.神主牌,以木為之。例子 漢桓寬 鹽鐵論 復古 蓋文王受命伐崇,作邑於豐,武王繼之,載屍以行,破商擒紂,遂成王業。3.立神像或神主。例子 莊子 庚桑楚 子胡不相與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