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傳了千年,真的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讓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嗎

時間 2022-01-12 19:30:06

1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紙上談兵」定下的策略是導致了戰役的失敗的直接原因,當然趙國兵力不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2樓:競技樂分享

一直以來趙括都冠以「紙上談兵」的說法,趙括在長平之戰前並無什麼戰績,可以說一直都是在學習兵法戰略,而且經常和別人**兵法謀略,說的頭頭是道,也讓別人無懈可擊,甚至名將都說不過他,只可惜沒有經過實戰的磨練。而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將趙國全部軍隊都賠了進去,長平之戰失敗,趙括就被別人說成「紙上談兵」。

其實說趙括「紙上談兵」,對趙括並不冤枉,因為他確實輸了,而且輸的很慘很徹底,讓趙國恢復的機會有沒有。雖然趙括在戰術上其實是說的過去的,並且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如果趙軍不出戰,結果一樣是輸,只不過趙括讓趙國所有兵力都付之一炬,所以這是他的錯,而且是大錯,說他「紙上談兵」,他認了也不冤枉。

而實際情況當時是,秦國反間計成功,趙國將主將連廉頗換下,換上了年輕的趙括。而秦軍祕密換上了大將白起,在主將任命上趙國就處於劣勢,一來不知道秦國當時主將是百戰百勝的白起,二來自己臨時換將,趙括並不能服眾。

而當時的戰局,秦國雖然難以為繼,但是繼續堅持也不成問題。而趙國已經沒有糧草維持戰爭,其它國家因為趙國搖擺不定也不支援趙國,如果趙國不主動出擊,必然因為糧草而退兵或者戰敗,即使沒有趙括也是失敗。而如果出擊,正好中了白起的計謀,就是趙括的結果。

問題不在於趙國是不是能贏,以當時的情況,趙國是不可能勝利的,除非聯合其他國家,只是其他國家並沒有幫助的意願。而趙括孤軍深入、貿然出擊,在秦軍佯裝敗退的時候,趙括並未發現危機,在趙軍被圍困的時候,趙括也沒有第一時間突圍,導致最後趙軍突圍失敗,自己也被射死,全軍投降。

我們可以看出趙括其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領,並非「紙上談兵」,但是面對白起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時不管是誰都無法取勝,只是趙括不應該讓趙軍全軍覆沒,即使失敗也應該保留有生力量。

3樓:嫣然

其實在當時情況下,就算趙括不「紙上談兵」的話,趙國也還是會輸的,但是也是有趙括的責任,他讓趙國的士兵都喪身了。

4樓:flyking萍

一個人的影響力並不能讓一場戰爭失敗,但是當時的紙上談兵確實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5樓:匿名使用者

並不是的,趙括的那次失敗確實和他有很大的關係,但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並不是他,而是其他的人。

6樓:戰雲淡

其實真正原因是趙國沒糧食不能在守了,趙國沒有取得上黨的合法性也是間接原因吧

7樓:來自青雲山認真的雨天

沒什麼可冤枉的。

只不過,如果不是長平之戰,大家(包括趙括)還真以為趙括是軍事天才。

8樓:匿名使用者

一場戰爭的失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原因,當然趙括「紙上談兵」的確是長平之戰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趙國本來就實力較弱,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9樓:城禾

雖然遇到殺神,但若不是趙括統兵,趙國至少不會輸得這麼慘

10樓:苦茶

趙括絕對是被冤枉的 首先了解一下背景 長平之戰源自於上黨之戰 韓國把上黨割讓給秦國 但是上黨人民自發的加入了趙國板塊 就導致戰火變成秦趙相爭,作為當時兩個超級大國 這一戰雙方都想把對方置於死地,這同樣也是當時其他國家為什麼不參與的原因-希望削弱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實力。但當時趙國人才凋敝,抗秦的第一人馬服君趙奢已經死了,李牧但是還是初出茅廬 最終啟用老將廉頗。秦國則派出了王紇攻打趙國。

廉頗設定三道防線,但是前兩道被秦國攻克。只剩最後一道防線。但同時這也是最堅固的一道防線。

秦國久攻不下,廉頗希望利用本土作戰的優勢和秦國戰線補給過長的原理讓秦國主動退兵。當然他低估了秦王的決心和秦國的實力,(在贏駟時期秦國攻克了巴蜀兩國 給秦國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供給 還有關中,河內的糧食補給)三年過去了 秦國沒耗垮,趙國不行了,45萬人馬在前線,導致首都邯鄲都無糧可食。除了戰別無他法,此時除了換帥轉守為攻就沒有別的方法了。

俗話說的好,虎父無犬子。馬服君的兒子趙奢在趙國紙上座談虛擬作戰能力其父親都甘拜下風,趙奢確實是趙國最好人選,失敗的原因絕不是因為趙括誇誇其談 沒有能力,第一秦國被譽為虎狼之師,在商鞅變法之後軍紀嚴明。歷來作戰都少有敗績,第二秦國祕密換帥,不同的將領根據對手製定不同的戰術,秦國在對戰前,把王紇這個相對平庸的將領換成了戰國第一戰神白起,第

三、三年的時間秦國早已在城外熟悉地勢地況。第四就是趙國的糧草供給不足。一個從未打過仗的萌新面對滿裝滿配的王者即使他天賦在搞也沒有不敗的道理。

第五就是山東各國隔岸觀火,期待這兩個國家兩敗俱傷,所以在沒有動起根基之前絕不會摻合。但是在主動進攻的情況下趙括確實已經做的很好了,45萬大軍被秦國圍住。趙括作為一個剛剛被換上帥位的毛頭小子,45萬大軍卻能在他的排程下在無水無糧的情況下有條不紊的僵持40天 這四十天裡面除了少個別以外,沒有成規模的投降,同時在這四十天裡面 趙括組織了11次突圍,直到自己最後中箭而死,在這四十天了雖然趙國損失了20多萬人 但是秦國也同樣損失了二十多萬 剩下的人投降是在趙括死後才投降的。

相較於以往秦國這一次真的是慘勝。試問在這種各方面條件皆不如對手的情況下 趙括做成這樣真的不差了。換句話說趙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趙武靈王之後就沒啥明君(從秦國討要和氏璧沒了藺相如的情況下早沒了還有蠅池會盟的時候趙王那個慫樣就能看出)反觀秦國從秦獻公的時候的邊陲小國曆經幾代明君才走向富強。

趙國只是在軍事能力上表示的還可以 綜合國力差距過大,結果讓趙括背這個鍋 公平麼?

11樓:不發表評論莫意義跟你們角度不同

這個問題,自從秦朝滅亡,就已經討論了2000多年。成王敗寇才是千古不變

12樓:馬俊丞

秦趙兩國大戰8次,趙輸3次,1次廉頗慘敗,2次全軍覆沒;秦輸5次,1次輸趙奢死8萬,1次輸廉頗死數萬,1次輸楚魏聯軍死25萬,2次被李牧反敗為勝各死10萬,全靠趙括,一個人送掉趙國45萬人,坑了三分之一,秦國翻盤取勝趙國。

13樓:桃夭談情

長平之戰並非只是因為趙括的「紙上談兵「,當時那種情況換做任何人都可能會失敗,畢竟影響戰爭結果的因素從來不是單一的。

14樓:餘溫

不是,考慮到秦國和趙國的國力,尤其是糧食**問題和其他五國的態勢,趙國的失敗在所難免。

15樓:新建觀點

實際上趙括的戰略戰術都沒什麼問題,只可惜遇到神對手!

16樓:探索

如果趙括這一戰沒有碰到白起,假以時日,趙括未必不能成為名垂千古的將軍

17樓:叨叨

趙構的「紙上談兵」肯定是佔一部分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當時趙國的衰弱,已經無力和別國做大規模的戰鬥。

18樓:魚界

就算趙括不「紙上談兵」的話,當時那種情況換做任何人都可能會失敗,畢竟影響戰爭結果的因素從來不是單一的。

導致長平之戰失敗的,真的是紙上談兵的趙括嗎?

19樓:囯士瀟湘館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四十五萬青壯年,幾乎全部葬身於此。曾經實力冠絕山東六國,一度可以與秦國掰手腕的趙國,至此失去了與秦國爭霸的機會,逐漸淪為二流。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有多慘?邯鄲城內家家掛上白布,百姓們屋中再無餘糧,而那城門樓上守城的士兵,不是兩鬢斑白的老頭就是乳臭未乾的少年,有的人,甚至連手中的長戟都掄不圓,握不穩。而國勢衰微的背後,更多的是敵人貪婪的目光,當時就連燕國這種常年吊車尾的戰國末流國家,都敢興兵犯邊。

可想而知,當時的趙國,虛弱到了何種地步。

而這些都源於長平之戰的失敗,作為長平之戰趙軍的主將,趙括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罪魁禍首。似乎長平之戰就是因為他,趙國才敗的。

然而事實上,長平之戰的失敗與否,不單單是趙括一個人的能決定的。

當時和秦軍對壘,趙國處於一個被動防守的局面。之前廉頗率軍和秦軍打過幾次,結果都被秦軍所擊敗,是故,廉頗才想出了築壘防守這樣一個計策。

這樣一來,雙方的對戰就變成了一個消耗戰。別的不說,雙方數十萬大軍每天吃飯所消耗的糧食就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在這種局面下,誰最後撐不下去,自然就會退兵。

不過,誰退兵,就意味認輸。這不僅僅是丟面子那麼簡單,丟掉的還有稱霸七國,一統天下的機會。

因為長平之戰源於上黨之爭,誰退兵,就意味著誰放棄了上黨郡。而上黨郡對於當時兩國來說,都是不可獲缺的存在。

上黨郡地處於太行山脈,而太行山被稱為「天下之脊」,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三家分晉之前,這裡就是晉國的咽喉之地。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而三家分晉之後,韓國分得上黨郡,其正好夾在韓國和趙國之間,將兩個國家分割開來。

而在當時,秦國東進最主要的對手是趙國,所以上黨便成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如果秦國拿下上黨,趙國兩大中心,晉陽與邯鄲的聯絡將會被切斷。秦國則掌握戰略主動權,可以隨時可以沿汾水取晉陽,或者從太行山直撲太原盆地。

而趙國如果想要救援,就只有北太行山井陘一條小路,不僅繞路,而且道路崎嶇,補給困難。

當然,秦國拿下上黨,主要目標並不是晉陽。其最多隻是佔據太行山脊,居高臨下,對趙國形成一個戰略主動優勢。

秦國更大的目標是韓國,拿下上黨之後,韓國已經基本上處於秦國的包圍之中。屆時秦國便可以毫無顧忌的遠交近攻,慢慢消化掉韓國,從而獲得出函谷關的絕對主動權,打通東進道路。

所以,拿下上黨對於秦國來說,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個是進一步兼併韓國,第二個是獲取攻打趙國的主動權。

這兩個好處,對於秦國東進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而對於趙國來說,拿到上黨,一來可以保證太原盆地這個大糧倉不受威脅,而來則可以進一步封鎖秦國,從而使自己掌控戰略主動權。

所以,雙方對於這個原本並不屬於自己,都很感興趣。

於是乎,大家都在硬撐。而到最後,雙方都有些撐不住了,但誰也不想先認輸,怎麼也得打一場吧。畢竟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雙方都有自信一戰。

當時秦國還有白起這樣的殺手鐗,而趙國也還有二十萬的生力軍。

於是乎,秦國派人賄賂趙王近臣郭開,讓他換下廉頗,換上趙括。其實這裡秦國人之所以選擇趙括,不是因為他們未卜先知,知道趙括紙上談兵,能力不行。而是單純的想換下廉頗,換上一個敢出來一戰的人。

因為廉頗這個人太能忍了,三年都不出戰,強攻又攻不下。

之所以散佈秦軍害怕趙括的言論,也更多地是因為趙括父親馬服君趙奢戰勝過秦軍,所以這樣的言論更加令人信服。

而趙王這邊,也是有感國力不支,急需打破僵局。而廉頗之前屢戰屢敗,加上其不姓趙,秦軍又謠言滿天飛,所以趙王對其能力漸漸有些懷疑。

至於最後選擇趙括。不否認有著郭開耳邊風的功勞,但趙王並不是什麼都不懂的昏君,他也有自己的考慮。首先趙括精通兵法,在年輕一輩中可謂是佼佼者,他可能力趙王是比較認可的。

其次,趙括是馬服君趙奢之子,是曾經擊敗過秦軍的英雄之子,可以振奮軍心。最後一點,他姓趙,是自家人,忠誠度可以保證。

當然,除了趙括,趙王當時手裡還有二十萬的生力軍,這是其最大的依仗。

而他對於趙括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只是要主動出擊打一場,不求全勝,只求打個兩敗俱傷。因為沒有那個必要,畢竟除了秦趙兩國,還有五個國家呢。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秦趙兩國因為長久的對峙,消耗嚴重,更多的是屬於強弩之末。如果雙方血戰至死,那麼很可能被其他國家乘虛而入。

所以,正常來看,當時趙軍主動出擊的結果,就算是輸也不會輸得很難看。其更多的是雙方戰平,談判瓜分上黨。這是對於兩國來說,最好的局面。

但是趙王沒想到,秦國換上了白起,一個只打殲滅戰的怪胎。趙括第一次上陣,就遇到了這種級別的對手,那別說多倒黴了。

當然,不僅僅是白起,更厲害的是秦昭襄王。他遠比趙王有魄力。原本白起率領的秦軍想要將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圍殲也不是那麼容易,畢竟圍殲可不比擊敗,其需要更多的兵馬,以及更為持久的糧草支援。

只要有一個地方出現了口子,那計劃就宣告失敗了。

但秦昭襄王硬是冒著被其他國家釜底抽薪的危險,舉全國之力支援白起,讓白起完成了他這一場封神之戰。從這裡也看得出來,這本就是一場實力不對等的戰爭,趙國國力雖強,但比起秦國還是差了一些。趙括被圍之後,秦國尚有餘力征發兵員糧草,而趙國只能寄希望於趙括突圍。

當然,這個代價是慘重的。雖然趙國大軍全軍覆沒,而秦國也付出了半數的**,要知道秦國可是有著六十萬大軍。

如果趙括是一個紙上談兵,毫無能力的平庸之輩,他打不出這樣的戰績。因為當時趙軍是被包圍,沒有糧草後勤支援。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趙括依然帶領趙軍堅持了一個多月,還帶給秦軍帶來了三十萬人的損失。

最後是趙括在突圍的戰鬥中戰死,趙軍群龍無首,再加上卻是餓得打不動了,這才投降的。由此可見,趙括的指揮能力並不差,是一員猛將。而且還有這較強的領導能力,否則趙軍根本不能堅持那麼久,早就潰敗了。

所以,你可以說趙括不如白起,孤軍冒進中了圈套。而且趙國戰敗,他作為主帥,絕對要負責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說他是紙上談兵,是一個平庸之輩。試問當時世上有多少人能贏白起?

要知道,這是趙括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大戰啊,尚能打出如此戰績。若是再給他一些時日曆練成長,未嘗不會是又一個馬服君。

與超頻玩家紙上談兵,關於「紙上談兵」

先提示一點,問題一第二種電壓過高了,就足夠。一。程式載入更快,計算速度更快。跑superpi時間更短。但是2g到跨度不大,不太明顯。超頻後還會有系統不穩定等現象。超cpu會同時提高記憶體頻率,如果記憶體經受不住就會造成藍屏。電壓過高 超高頻都會挑戰主機板供電效能。如果電源功率過小,或者主機板供電不強...

紙上談兵的典故 以內 ,紙上談兵的典故 100字以內

清心 趙國統帥趙括,因為其空談理論,而無實際作戰的經驗,才導致趙軍最終失敗。公元前260年,趙國發生饑荒,已經無力抗秦,孝成王遂要求廉頗伺機與秦軍決戰,廉頗打算依然採用疲敵的戰術拖垮秦軍,這種形勢下,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挺身而出,他說服了趙王改用自己為將,並作為統帥抵禦秦軍。雖然其理論知識豐富,但其...

紙上談兵真的代表無能?紙上談兵說的是誰?

紙上談兵其實並不真的代表無能。而是說這個人並沒有多少的實戰的經驗,缺少經驗,當然也可以說這個人非常的心高氣傲,只是飽讀詩書而已,並沒有多少真正的實用才能。紙上談兵,有的時候也並非是無能,因為他可能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實在是沒有能力去實現,不過人還是要有願望,萬一實現了呢。是的。紙上談兵不根據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