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大唐的安史之亂,責任不光全在安祿山,還有誰罪不可恕

時間 2022-01-17 08:10:07

1樓:啊若

安史之亂的叛亂除了安祿山,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楊玉環。並且安祿山還是她的乾兒子,雖然他們的關係並不是太好,但是也造成了這場戰爭的爆發。楊玉環的哥哥是楊國忠,他們之間相互商討如何討好唐玄宗。

而且楊國忠靠自己的妹妹爬上宰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一直賣官鬻爵,不為百姓著想。也是一代奸相。

之後,安祿山面聖後,得到了唐玄宗的欣賞。於是他們之間就開始戰爭。隨後楊國忠步步緊逼安祿山,於是安祿山提前挑起了戰爭。

最後爆發了安史之亂。

讓我們來介紹一下。唐玄宗,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也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但他後期,只因為安祿山只知皇帝,不知太子的事件。

大肆的賞賜安祿山,為安史之亂埋下了鋪墊。

安史之亂的爆發,也有楊玉環的一份。唐玄宗為了他的兒媳婦,大費周章地把她放在後宮。在李隆基後期,不理朝政。

這時候朝堂上的風氣也有點渾濁,並且李隆基大肆殺害自己的兒子。致震驚朝堂。

楊玉環不斷迷惑李隆基,使他每天不理朝政,致使國家混亂。最終安史之亂爆發,而李隆基還沉積在楊玉環的懷裡。

2樓:

我覺得還有楊玉環。因為「罪魁禍首」楊玉環的香消玉殞,給了雙方一段休養生息的緩和期,不但,大唐可以給外廷了一個交待,連大燕也得以在難得的間隙中休養生息。

3樓:

安史之亂大大削弱了大唐的勢力,從此唐朝也逐步走了向衰敗。

但是,在安史之亂的事件中,責任不光完全在安祿山和史思明身上,還有幾個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一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把權力完全交給了宰相楊國忠和宦官高力士,他卻在後宮和楊貴妃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致使將相不和。、矛盾加深。

第二個就是楊國忠。隨著她和安祿山的矛盾越來越深。逼著安祿山造反,這才造成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aqui te amo。

4樓:耳邊呢南

我覺得真正罪不可恕的應該是當時的皇帝,如果統治者能夠明察秋毫的話根本就不會提拔安祿山這樣一個狼子野心的人,更不會讓他手握重權。所以正真過錯最大的人不是安祿山也不是楊玉環,而是皇帝,因為他身在其位本來就應該以天下為己任啊。

5樓:

摧毀大唐的戔史之亂,責任不光在安祿山,還有楊貴妃罪不可恕,另一個重大責任人就是皇帝。安祿山為了一己之私,極盡獻媚之能事,還拜楊貴妃為乾媽。反過來,楊貴妃在皇帝耳邊屢進讒言,給安祿山謀取更大的實權,最終使得安祿山權力慾望無限膨脹,起兵造反,準備自己當皇帝。

沒有楊貴妃助紂為虐,沒有昏庸的只信楊貴妃的皇帝,安祿山**能有那麼大的兵權?所以,楊貴妃和皇帝都罪不可恕。

6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自身原因,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其他人,**財政收入低,土地兼併嚴重,兵源都快沒了,**朝廷實力沒有邊疆大臣強肯定要出門問題。

核心問題就是土地兼併嚴重,權貴各種佔地,農民沒有地種,成了奴隸,國家沒有了稅收,府兵制被破壞沒有的兵源。

7樓:永匯合力

李隆基是罪魁禍首,其餘的人,不過是順他的意而已。

8樓:匿名使用者

唐玄宗、楊貴妃、楊國忠、史思明、李林甫,

9樓:

任何王超的覆滅的原因,有外部的原因更有內部的原因,外部就是安史之亂,內部價就是王超太過重用楊國舅,不好好理政,任用權臣,廟堂開始腐敗,這才是主要原因。

安史之亂的主角是安祿山和誰?還有安史之亂的詳細資料

10樓:來自峴山古靈精怪的灰太狼

安史之亂的主角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史思明。(703年—761年),字崒幹,寧夷州(今遼寧省朝陽市)人,粟特族。

唐朝時期叛臣,安史之亂的元凶之一。出身西域史國,相貌不揚,懂曉六蕃語言。天寶初年,驍勇善戰,屢建戰功,授平盧軍知事。

輔佐安祿山討伐奚和契丹,遷平盧軍兵馬使。

安史之亂資料: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11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洩,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

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重點人物

*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 高仙芝

* 封常清

* 哥舒翰

* 陳玄禮

* 郭子儀

* 李光弼

* 許遠

* 張巡

* 顏杲卿

* 魯靈

* 張介然

12樓:匿名使用者

史思明(一)范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討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號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將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驛,軍士譁變,楊貴妃被逼自縊,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紇之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范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將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鄴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併其兵,回范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紇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安史之亂的時候安祿山為什麼最後沒有推翻大唐

13樓:歷史風吧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14樓:可靠的桃花扇

因為唐朝有郭子儀和李光弼

安史之亂簡介

15樓:愛被知識問到人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於公元755年至763年所發生的一場叛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採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於朝廷一項暗殺史思明的計劃外洩,史思明發動兵變,殺安慶緒並稱「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兒子史朝義所殺。翌年,唐代宗繼位,並從叛軍中收復洛陽。

最後史朝義被李懷先逼迫自殺,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安史之亂怎麼平息的?

16樓:如之人兮

公元657年6月,隨著安祿山叛軍攻陷長安,年僅七旬的唐玄宗匆忙西逃,在行至現在陝西省興平市境內的馬嵬坡時,禁衛軍士兵突然發生譁變,唐玄宗被迫賜死了自己寵愛的貴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嵬坡兵變。馬嵬坡兵變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之後,玄宗等一行人馬繼續西行,但是隨著楊國忠的被殺,眾人對於是否繼續入川產生了分歧,經歷了腥風血雨的唐玄宗此時變得謙和,開始耐心聽取禁衛軍將士的意見。將士們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後在韋諤建議下決定先去扶風,然後靜觀形勢的變化。

就在唐玄宗一行人準備離開馬嵬坡的時候,長安附近州縣的百姓聽聞皇帝西行紛紛趕了過來。這些淳樸的百姓此時並不明白唐玄宗出逃的心思,紛紛要求這位大唐天子留下來,繼續帶領官軍收復長安,剿滅叛賊。但此時的唐玄宗已經是驚弓之鳥,剛剛經歷叛亂的他現在對平叛毫無心思,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安穩。

無奈之下,平時謙和謹慎的太子李亨被留了下來安撫百姓。

太子李亨的一生坎坷曲折,他曾經在宰相李林甫手下度過了一段難熬的歲月。楊氏兄妹的獨斷專權,更是讓他在朝廷中受盡打壓。此外一向對皇權極為看重的唐玄宗也不願意過早的讓太子強大,因此處處掣肘,加以干涉。

三重壓力一直不斷的磨礪著這位隱忍的太子。安史之亂爆發,楊國忠人心盡失,而唐玄宗的昏聵也引起了越來越多朝臣和士兵的不滿,太子似乎成了唐王朝新的希望。

潼關失守之後,太子李亨對於宰相楊國忠提出的西出入蜀的建議,一直是持否定態度的。四川是楊國忠經營多年的地盤,如果唐玄宗及大部分宗室成員全部入蜀,唐王朝的命運就有可能落入到楊國忠的掌控之中。而自己素來與楊國忠不和,一旦入蜀不僅太子之位不保,性命也有憂慮。

實際上,離開長安之後,太子一直都有自己的考慮,他不願意追隨唐玄宗入川,也不會入川,父子兩人的分道揚鑣也只是時間問題。

據《新唐書》記載,早在馬嵬坡兵變之前,太子就已經召見了高力士,並且暗示楊國忠對他不利,非常時期自己將先下手除掉楊國忠,高力士首肯了他的意見。李亨隨後又召見了陳玄禮,密謀策劃以非常手段對付楊國忠。在當時從長安出逃的三千人馬中,李亨殿後的人馬就有兩千人,包括禁衛軍中的精銳的飛龍禁軍。

此時的太子李亨已經具備發動政變的條件。

無論太子李亨對於馬嵬坡兵變是否知情。但是在政變發生之後,他至少沒有表示反對。馬嵬坡兵變的最終結果是導致楊國忠被誅殺,反對太子的勢力被清除。

而西逃的唐玄宗也因為潼關之敗,從而放棄收復長安讓全國百姓大失所望。留下來安撫百姓的李亨此時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跟隨唐玄宗繼續入川,另外一種是順應民心,堅持下來招募軍隊繼續抗戰,從而收復兩京,平定叛亂。

最終李亨選擇了與唐玄宗分道而行,玄宗入蜀不可逆轉,似乎對與此時年老的玄宗皇帝來說,蜀道的艱險能夠阻擋住安史叛軍的步伐,即使叛亂不能平定,自己也能夠在蜀地安穩的度過殘生。而太子不同,自己如今已是眾望所歸,離開唐玄宗自己可以放開手腳,凝聚人心。領導全國的軍馬繼續平定叛亂,收復山河。

拓展資料: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社甫在安史之亂中的經歷,唐朝安史之亂的最具體情況

機智的黑默丁格 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期當過四川節度使嚴武的幕僚軍師和文學老師,在平定四川出了不少力,尤其在南詔攻打成都外城的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隨後更是擊敗吐蕃和南詔的聯軍收復四川全境,為北方郭子儀唐軍提供了堅定的支援。當時杜甫為這次大勝利還送了首詩給嚴武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真的很差嗎,比其他的朝代呢

很差8年的叛亂,繁榮過後的大清洗,就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初的繁榮過後資本過剩打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倒退了50年到100年不等,唐朝最起碼倒退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凋敝,到處是要飯的,逃難的,還有疾病,天災沒人管,沒人治,沒人理,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這些事都需要 出面才能擺平!吐蕃,回紇等外...

唐朝在經歷過安史之亂的毀滅性打擊後,為什麼還能延續150年

自由仙 一是歷史的慣性,就比如蘇聯解體之後的俄羅斯,以及現在的英國,總是會懷念當初的輝煌,唐朝當初的強盛可不是一點兩點,這樣的影響向心力以及重回當初的期望必然會影響一大批人,這是唐朝得以維持的一個原因,其他朝代的崩潰是在朝代已經到了糜爛的後期的時候,比如明朝但唐朝安史之亂前,唐朝還是最強盛的時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