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蘭的何許人也?她的事蹟,李季蘭的何許人也?她的事蹟。

時間 2022-01-17 08:10:07

1樓:逍逸

李季蘭李季蘭原名李紿,生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她六歲她的父親覺得她年紀雖小,卻性情不寧,將來必會出亂子,於是將她送入剡中玉真觀出家,改名李季蘭。李季蘭每日做詩、彈琴倒也清淨自在。轉眼間她已經十六歲了,對觀中生活漸漸覺得寡淡無味,向往外面的世界。

當時有許多文人雅士來觀中游覽,見有一個清秀的小道姑,就常與她逗笑,李季蘭每每以秋波暗送。不過僅此而已,李季蘭並沒有做出什麼越軌的事。有一天她偷偷跑到剡溪中盪舟,遇到了隱居在此的名士朱放,言談投機,一見如故。

以後朱放常到溪邊與她相會,遊山玩水。不久朱放去了江西為官,兩人揮淚而別。就在李季蘭日思慕想,難捨舊情的時候,又有一個才華橫溢的男子拜訪了她,這人就是著名的「茶聖」陸羽。

陸羽的到來恰好彌補了李季蘭的失落情緒,二人經常煮雪烹茶,對坐清談。陸羽是個細心熱情的人,在李季蘭重病之時,一直在她身邊照料,李季蘭感動不已。陸羽還有一個朋友--僧人皎然,他們三人經常在一起談論詩詞,志趣相投。

李若蘭也曾鍾情於皎然,但皎然心如止水不為所動。李季蘭最終嘆道:「禪心已如沾呢絮。

不隨東風任意飛。」李季蘭與陸羽的感情未曾間斷,但二人礙於身份,不能婚嫁,只能互為知己。而李季蘭的詩名越傳越廣,有她引發的詩友會集活動也是越來越大,越來越廣,直至廣陵--即現在的揚州,揚州是當時文人薈萃的地方,李季蘭的詩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最後連唐玄宗也聽說了,傳旨要她上京面聖。此時的李季蘭已經四十多歲了,這可是極大地殊榮,但她的容顏已隨著歲月衰退,她不免又悲又喜,作詩道: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歸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峰。就在她赴往長安之時,「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惶西逃,而李季蘭也在戰火中不知所終了。

大凡佛道同佔的宗教名山,一般是佛教廟宇居山腰、山底,道教宮觀在山頂。道觀

之所以能夠雄踞名山之巔,乃是因為道教是土生土長於中國的一派宗教。

春秋時代老子撰《道德經》,原本為哲學著作;但到漢代張道陵、于吉等人,篡用

老子之名,創立了「五斗米教」、「太平教」等宗教組織,從而興起了以符籙禁咒之法

行世的道教。道教因宣揚長生不老之術和驅災免禍之法,因而廣為貴族階層和貧民百姓

所信奉;男女道士都寬袍黃冠,出入豪富人家或浪跡江河湖海,為人談玄說道、驅鬼鎮

邪,成了一種神祕而無拘的特殊人物。

到唐代道教更是盛極一時,因為唐皇室姓李,與《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李耳同姓,

為了說明自家皇朝是順應天時、替天行道的,唐皇朝尊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自己則

是他的後人。既然道教成了國教,那麼勢必使全國上下的人們趨之若鶩 ,后妃公主進入

道觀修行者比比皆是,名門閨媛也多爭相出家作女道士,因女道士都頭戴黃緞道冠,故

又稱為「女冠」。受唐代思想開放之風的影響,道觀中也並非清靜之地,許多才貌出眾

的女冠,雖以修行為名,但在道觀中自由交際,成為一種「交際花」似的人物,李季蘭

就屬於這一類的女冠。

雖然當時許多地處繁華地區的道宮中常有緋色新聞發生,但李季蘭所處的玉真觀因

地處偏僻,還算是較為清靜的地方。在這裡,李季蘭不知不覺長到了十六歲,這個豆蔻

年華的少女出落得婷婷玉立,雪肌脂膚,好似一朵盛開的白蓮。她在道觀中讀經之外,

就是作詩、習字、彈琴。觀主見她悟性甚高,對她悉心栽培,使她在翰墨及音律上造詣

極深;但是道經的薰陶並沒能制約住她浪漫多情的心性,身在清靜道觀的她,卻一心向

往著外面繁花似錦的世界。

剡中就是今日的浙江嵊縣一帶,水木清華,物產豐饒,氣候宜人。自東晉以來,這

裡就文風鼎盛,騷人名士輩出。玉真觀雖地處偏遠,但因景色幽謐,因而也不時地有一

些文人雅士來觀遊覽。文人中不免有風流多情之輩,見到觀中風姿綽約又眉目含情的小

女冠李季蘭,總偶爾有大膽之士暗中挑逗。李季蘭並不嗔怒,反而流露出「回眸雖欲語,

阿母在旁邊」的神情,令挑逗者更加心蕩神怡。暗懷春情的李季蘭,在觀主和觀規的約

束下,雖不敢有什麼過份的行徑,但她的一顆心,早已浸潤在愛情的渴慕中。從她的一

首七律「感頭」中,便大略可窺視她的一點心思:

朝雲暮雨兩相隨,去雁來人有歸期;

玉枕只知常下淚,銀燈空照不眠時。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詞;

卻憶初聞鳳樓曲,教人寂寞復相思。

寂寞的道觀,鎖住了少女的芬芳年華。李季蘭豔麗非凡,熱情如火,卻被種種清規

戒律壓抑著,春情只能在心底裡激盪、煎熬,春花漸凋,時光如流,芳心寂寞,空自嗟

嘆。長晝無聊,李季蘭攜琴登樓,一曲又一曲地彈奏,宣染著心中的激情;月滿西樓時,

獨對孤燈,編織一首「相思怨」傾訴心聲: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沒有人欣賞李季蘭的才情與美貌,縮在玉真觀中任芳華虛度,李季蘭實在太不甘心。

在一個春日的午後,乘著觀主和其他道友午睡,李季蘭偷偷溜到觀前不遠的剡溪中盪舟

漫遊。在溪邊她遇到了一位青年,他布衣芒鞋,卻神清氣朗,不象一般的鄉野村夫。青

年人要求登船,李季蘭十分大方地讓他上來了,交談中方知,他是隱居在此的名士朱放。

兩人一見如故,言談非常投緣,一同談詩**,臨流高歌,登山攬勝,度過了一個愉快

心醉的下午。臨別時,朱放寫下一首詩贈與李季蘭: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莫將羅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腸斷時。

詩中包含著眷戀與期求,引動了李季蘭絲絲柔情,於是兩人約好了下次見面的時間

才戀戀不捨地分手。從此以後,兩人不時在剡溪邊約會,相伴遊山玩水,飲酒賦詩;有

時朱放以遊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觀,暗中探望李季蘭,在李季蘭雲房中品茗清談,撫琴相

訴,度過了好長一段優遊美好的歲月。後來,朱放奉召前往江西為官,兩人不得不揮淚

告別;各處一地,兩人常有書信來往,託魚雁傾訴相思之情。李季蘭寄給朱放的一首詩

寫道: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她象一個丈夫遠行的妻子那樣等待著朱放,天長日久,為朱放寫下了不少幽怨纏綿

的詩句,期望良人歸來,來撫慰她「相思無曉夕,相望經年月」的悽寂情懷。

然而,遠方的朱放忙於官場事務,無暇來剡中看望昔日的觀中情人。就在久盼朱放

不歸來的時候,一位叫陸羽的男子又闖入李季蘭的生活。提起陸羽,大凡稍懂茶道的人,

就對他不會陌生,陸羽曾經在育茶、製茶、品茶上下過一番工夫,寫成《茶經》三卷,

被人譽為「茶神]。陸羽原是一個棄嬰,被一俗姓陸的僧人在河堤上撿回,在龍蓋寺中把

他養大,因而隨僧人姓陸,取名羽,意指他象是一片被遺落的羽毛,隨風飄蕩,無以知

其根源。陸羽在龍蓋寺中飽讀經書,也旁涉經史子集其它各類書籍,因而成為一個博學

多才的世外高人。寺中閒居無事,偶爾聽說附近玉真觀有一個叫李季蘭的女冠,才學出

眾,貌美多情,於是在一個暮秋的午後,專程往玉真觀拜訪李季蘭。

這天天氣薄陰,秋風送涼,李季蘭正獨坐雲房,暗自為朱放的久無音信而悵然。忽

聽門外有客來訪,開啟門一看,是一位相貌清秀,神情俊逸的青年男子。李季蘭請客人

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繼而敘談各自在宮觀和寺廟中的生活,談得十分投機。

後來,陸羽經常抽時間到李季蘭處探望,兩人對坐清談,煮雪烹茶。先是作談詩論

文的朋友,慢慢地因兩人處境相似,竟成為惺惺相惜、心意相通的至友;最終深化為互

訴衷腸、心心相依的情侶。好在當時道觀中泛交之風盛行,所以也無人強行阻止李季蘭

與外人的交往。

一次李季蘭身染重病,遷到燕子湖畔調養,陸羽聞訊後,急忙趕往她的病榻邊殷勤

相伴,日日為她煎藥煮飯,護理得悉心周到。李季蘭對此十分感激,病癒後特作了一首

「湖上臥病喜陸羽至」的詩作答謝,其詩云: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作為一個女道士,李季蘭能得到陸羽如此熱情的關愛,心中自是感激欣慰不已。一

個女人若一生中不能得到一個知心男人的愛,就宛如一朵嬌媚的花兒,沒有蜂蝶的相伴

一樣無奈;更何況是李季蘭這樣一位才貌雙全、柔情萬種的女人呢!其實,當時李季蘭

所交往的朋友並不在少數,《全唐詩》中就收錄有大量與諸友互相酬贈的詩作,這群朋

友中,有詩人、有和尚、有**、有名士,他們多因與李季蘭談詩論道而成為朋友的。

但若講到知心密友,就非陸羽莫屬了,李季蘭與他除了以詩相交外,更有以心相交。

李季蘭和陸羽還有一位共同的好友,就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家姓謝,是大詩人謝靈

運的十世孫,出家到梯山寺為僧,善寫文章,詩畫尤為出色。皎然本與陸羽是好友,常

到龍蓋寺找陸羽談詩,有段時間卻總找不到陸羽,於是寫下了「尋陸羽不遇」一詩:

移家雖帶郭,野經入桑麻;

遷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叩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陸羽究竟到山中去作什麼呢?經皎然的一再盤問,陸羽才道出是往玉真觀探訪李季

蘭去了。後經陸羽介紹,皎然也成了李季蘭的詩友,常常是三人圍坐,相互詩詞酬答。

不知不覺中,李季蘭又被皎然出色的才華、閒定的氣度深深吸引住了,常常借詩向他暗

示柔情;皎然卻已修煉成性,心如止水,不生漣漪,曾寫下一首「答李季蘭」詩表達自

己的心意: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對皎然的沉定之性,李季蘭慨嘆:「禪心已如沾呢絮。不隨東風任意飛。」因而對

皎然愈加尊敬,兩人仍然是好朋友。

雖然對皎然的「禪心不動」大加讚歎,但李季蘭自己都無論如何修煉不到這一層,

她天性浪漫多情,遁入道觀實屬無奈,她無法壓制住自己那顆不安份的心。雖然有陸羽

情意相系,但礙於特殊的身份,他們不可能男婚女嫁,終日廝守,李季蘭仍然免不了時

常寂寞。

三十歲過後的李季蘭,性格更加開放,交友也越來越多,時常與遠近詩友會集於烏

程開元寺中,舉行文酒之會,即席賦詩,談笑風生,毫無禁忌,竟被一時傳為美談。漸

漸地,李季蘭的詩名越傳越廣,活動範圍也已不限於剡中,而遠涉廣陵,廣陵是現在的

揚州,是當時文人薈萃的繁華之地,李季蘭在那裡出盡了風頭。

後來,喜文愛才的唐玄宗聽到了李季蘭的才名,也讀了些她的詩,大生興趣,下詔

命她赴京都一見。此時李季蘭已過不惑之年,昔日如花的美貌已衰落大半;接到皇帝的

詔命,她既為這種難得的殊榮而驚喜,又為自己衰容對皇上而傷感,大有「美人遲暮」

之感。在她西上長安前,留下一首「留別友人」詩云;

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

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歸峰;

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峰。

其實唐玄宗要召見的,並非看在她的容貌上,而在於欣賞她的詩才;可多情的李季

蘭自己並不這麼想,她更看重的是自己隨流年而飄逝的芳容。就在李季蘭心懷忐忑地趕

往長安時,震驚一時的「安史之亂」爆發了,長安一片混亂,唐玄宗倉惶西逃。李季蘭

不但沒能見到皇帝,自己在戰火中也不知去向,才也好、貌也好,一切都變得無關緊要了。

朱元璋何許人也,朱元璋的簡介

高樓居士 明太祖 1328 1398 明朝開國皇帝。祖籍為江蘇沛縣,祖 父後定居濠州 今安徽鳳陽 本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瑞。17歲時,因父 母 兄皆死於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遊食於淮西一帶。元順帝至正十一年 1351 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次年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投郭子...

為什麼李季蘭被稱為唐朝最風流的女詩人

因為當時李季蘭在她很小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她父親就覺得李季蘭這首詩寫的不詳,所以後面就送李季蘭到玉真觀出家。在玉清觀的那段日子李季蘭覺得很無聊,所以很向往外面的生活,後來她慢慢長成一個少女的時候,面對來自觀中游覽的文人雅士都是秋波暗送,所以別人都說她是 風情女子 更何況李季蘭的詩文也是很大膽的,所以別...

「明朝那些事」播講最棒的王更新何許人也

王更新,河北電臺文藝廣播主持人,演播藝術家,被認為是 最地道演繹 明朝那些事兒 的演播者 1 明朝那些事兒 網路 歷史 作者是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 2006年3月在天涯社群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 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2 明朝那些事兒 主要講述的是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