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形式上相近,本質上是不同。
藩鎮割據的將領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握有實際的權利,名義上都各自尊唐朝**皇帝和周天子為天下共主,這在形式上很相近。
而二者之間的不同其實是很多的,第一,藩鎮將領由**皇帝冊封,名義上並無世襲資格,因此藩鎮將領也經常被下屬取代,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而諸侯則不同在名義和實際上都是世襲,諸侯雖由周天子冊封,但是實際上這些國家一般早就存在,很多國家的建國時間比周還要早,如越國和褒國,還有一些國家不在周的體系內巴國和蜀國,因此他們是享有主權的國家,即便是周分封的諸侯,天子也無權任命國君,國君死後由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國家。第二,**架構不同,唐朝藩鎮主權上是歸屬於唐****的,唐朝****可以改派藩鎮下面各級**,雖然實際操作有困難但是隻要藩鎮一衰落皇帝就可以直接換掉藩鎮的各級管吏,藩鎮的制度是唐朝的制度,法律也是唐朝的法律,諸侯則不同,諸侯國的各級官吏只能由國君任免,天子無權對諸侯的臣子下達命令,這就是所謂的」王上之王非我之王,臣下之臣非我之臣。「,諸侯國的制度、法律、習俗各不相同,而且諸侯國必然是有司法權和立法權的,還有就是諸侯國在語言和文字上也各不相同。
第三、藩鎮在領土上的主權是不合法的,因此百姓在情感上依然是大唐臣民,而諸侯國在領土上的主權是合法的,百姓在感情上歸附於國君而非周天子。四、藩鎮在外交上只能以唐朝的名義行使外交權利,而諸侯國則完全以自己的國名來行使外交權利,藩鎮之間的交流不能算外交只能算內政,而諸侯國之間的交流則被視為外交。此外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就不一一細說。
本質上,藩鎮是主權國家唐的一部分,而諸侯國只在名義上尊周為共主,諸侯國是實實在在的主權國家,藩鎮滅亡對於百姓來說只是這個地方勢力的消亡,而諸侯國滅亡對於百姓來說就是亡國,藩鎮是**集權社會下集權機制出現問題而產生的割據勢力,諸侯國是分封建制體系下所允許的各個主權國家。
2樓:0宋承憲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擺脫周王朝的統治和約束,開始不斷地征伐吞併。屬於國與國之間的爭霸。
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是各地方節度使掌握了一個地方的軍事政治經濟大權,開始脫離**政令約束,在自己的地盤自我稱雄,但是仍然是唐朝的大臣。屬於地方割據。
程度上規模上,都不是一個級別的。
安史之亂是造成唐朝藩鎮割據的禍首嗎
3樓:德瑪西亞之力五號
是,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
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儲存下來。
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
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
為什麼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藩鎮割據局面
4樓:匿名使用者
制度造成的。
唐玄宗時期,節度使(藩鎮最高首領)逐漸將軍、政、財、人大權集於一身。
安史之亂後,唐朝**被嚴重削弱,而在鎮壓叛亂過程中,藩鎮做大,**無法限制藩鎮的惡性膨脹,藩鎮割據形成。
5樓:風蕭蕭兮刀筆吏
第一,唐玄宗的那個什麼府兵制還是募兵制讓地方有了兵源
第二,安史之亂讓人們看到了****的無能,勾起各地藩鎮的野心
第三,安史之亂耗費了國力,**無法搞定地方
6樓:清宇
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
唐代****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唐朝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衛,鎮指軍鎮。封建朝廷設定軍鎮,本為保衛自身安全,但發展結果往往形成對抗**的割據勢力,這是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時期,由於均田制瓦解,建立於其基礎上的府兵制亦隨之瓦解,開始實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惡性發展形成了藩鎮割據。為防止周邊各族的進犯,大量擴充防戍軍鎮,設立節度使,賦予軍事統領、財政支配及監察管內州縣的權力,共設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見天寶十節度使)。其中特別是北方諸道權力的集中更為顯著,經常以一個兼任兩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就是憑藉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而發動叛亂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為了抵禦叛軍進攻,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了內地,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
這些本是軍事官職,但節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觀察處置使(由前期的採訪使改名)之名,觀察處置使也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之號,都成為地方上軍政長官,是州以上一級權力機構。大則節度,小則觀察,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亦稱方鎮。方鎮並非都是割據者,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鎮絕大多數服從朝廷指揮,貢賦輸納**,職官任免出於朝命。
但是今河北地區則一直存在著名義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實際割據一方,不受朝命,不輸貢賦的河北三鎮;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記憶體在類似河北三鎮的藩鎮;還有一些倚仗自己實力對**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
7樓:
藩鎮之設在玄宗中期就開始設立。藩鎮的設立極大加強了邊境的防護,但也由此導致**軍力的降低。同時,唐朝開始採用的傭兵制導致了敵方將領對所部的強大控制,削弱了**對地方軍隊的控制,藩鎮強,**弱的局面開始形成。
而到了安史之亂時,唐朝**軍隊遭到嚴重打擊,實力極大下降,不得不依靠地方藩鎮和外族勢力平息叛亂。安史之亂後,**威信和實力極大降低,無力控制實力強大的藩鎮。而地方藩鎮在平息安史之亂中威望和實力進一步提升,有了對抗**的力量。
從而導致了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8樓:匿名使用者
安史之亂改變了唐朝的命運,把它從興盛拖向了衰敗。
而唐朝藩鎮割據的具體原因,許多歷史學家都寫了很多書或文章,官方資料有許多。甚至教科書上都有。你可以去查下。
如果要用老百姓的話來講,大概也就是幾個原因。
第一,唐朝的王室就好象是一個**黨家族的老大。說了就算,財雄勢大,其他大臣就好象是小弟,特別忠心耿耿,老大說什麼就是什麼。但是安祿山與史思明這兩個小弟不但背叛老大,而且差點要了老大的命。
有了他們做榜樣。之後的小弟都有樣學樣,對唐朝王室的忠誠逐漸淡薄。
第二、為了平息安史之亂,王室許給各地藩鎮節度使許多權利,比如說稅務收入,軍隊招募等,以換取節度使們對王室的忠誠,同時打擊安史二人的叛亂。而這些權利一旦外放是很難收回來的。這樣直接導致了王室從此喪失了對節度使們的控制能力。
第三、就是我們老百姓了。唐朝初期的國泰民安並不代表著老百姓會永遠感恩戴德。安史之亂後,唐朝始終紛亂未平,讓老百姓很難再擁戴李氏王朝。
第四、安史之亂讓**王室軍隊損失慘重,所以後期才會倚仗各地節度使和回紇的軍隊平叛。而安史之亂結束後,回紇對中原地區的威脅日益加大,王室又不得不繼續加強邊境藩鎮的權利和軍隊,來仰仗藩鎮來與外敵抗衡,變成了外長內消的尷尬局面。
9樓:薄白教主
偉大的***說過:槍桿裡出政權.
安史之亂後****實力削弱,而地方的節度史則握有兵權.慢慢發展下去自然不肯聽命於**,而在唐朝不象明朝那樣以文制武,並沒有設監軍.於是乎就出現這種局面.
10樓:池中魚
**對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原本李隆基封節度使是想對外的作戰的,當時的節度使的權利比較小,有文官掌握內政的,節度使只是名義上的軍事統帥,但是後來唐玄宗給節度使的權利越來越大,而且有些節度使是身兼好幾個軍鎮的,比如說安祿山就節度2-3個軍鎮的,且10幾年都沒調動過,以至於安史之亂後節度使變成了世襲罔替,唐**也沒辦法去處理,弄到最後軍鎮的老百姓只知道有節度使,不知天子何人
11樓:匿名使用者
根本原因;封建經濟的分散性.直接原因;**政權的衰弱.間接原因;對安祿山的部將處理不當,寬鬆節度使的建制導致各節度使勢力膨脹.
12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安史之亂?因為**集權不夠,地方權力太大。特別是到了唐代末期,國立衰退 國家根本無力平息叛亂,只能寄希望於地方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地區 比如濟南軍區 南京軍區類的) 你要地方平息叛亂,那你就得允許他有兵權,一些人就藉機擴張勢力, 所以才有了後面北宋建立的時候,把軍官的軍權都收回來,也間接的導致了戰鬥力衰退,在對北方名族南下的時候,無能為力!
13樓:棒棒餹囿毒
唐王的衰落和大封節度使留下的後患
14樓:不懂就問
安史之亂相關
1.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就設立了許多節度使 他們本就管轄面積廣大 且擁有鑄幣、**任免等特權 已經有了割據跡象 如(安祿山)
2.安史之亂中大將擁兵自重 平叛之後他們便不聽朝廷號令 朝廷不得已還得給他們封官加以安撫 如(郭子儀)
3.安史降將本就不情願歸降 叛亂結束後 便在各地稱霸一方 朝廷不得已加封他們為節度使 從而加劇了藩鎮割據局面 如(朱溫)
4.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巨大災難 百姓流離失所 **勢力被極大削減 加之皇帝昏庸 宦官專權 腐敗嚴重 朝廷號令不起作用 造成了藩鎮割據局面 如(唐僖宗)
為什麼唐朝在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而漢朝卻在七國之亂
15樓:匿名使用者
時間長短不同,範圍不同,結局也不同:七國之亂從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首都長安並未受影響,最後七王皆死,六國(除楚國外)被廢除,**權力未受大損;安史之亂則長達八年,幾經反覆,長安也兩度淪陷,最後安史雖滅,被招降的藩鎮,立功的節度使們分割了**的權力,要是玄宗不濫殺大將,潼關守住,也許安史之亂與漢七國之亂影響就差不多了。
16樓:雲遮世說的生活
最大的原因是起因不同。
安史之亂,本身就是藩鎮,外姓。
而七國之亂,是人家劉家內部的事。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為什麼不削藩?藩鎮割據為何越來越嚴重
平定安史之亂可謂是花費了唐朝所有的兵力和財力,沒有能力再去消藩,越來越嚴重是因為 政權不穩固,而藩鎮與藩鎮之間雙雙聯合,管不了,導致愈演愈烈。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害怕一家獨大,就開始扶持其他藩鎮達到抑制的作用,但又害怕藩鎮聯合起來危害朝廷的利益。在這種自相矛盾的觀念下,領導人治理的國家越來越亂,藩鎮割...
唐朝為什麼會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代中後期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簡短回答
大家都想稱王,又無力控制 唐代中後期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原因簡短回答 千與千與尋與 造成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 安史之亂 導致安史之亂的最大原因是唐玄宗用人不當,重用安祿山並且不加任何節制。導致安祿山一人身兼三鎮節度使。及軍政大權於一身。唐朝鎮壓安史之亂時,被迫採取遺禍無窮的 節度史 制度。節度使上馬...
安史之亂之後的唐朝具體怎樣,安史之亂後唐朝又延續多少年?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安史之亂是唐朝一個由盛而衰的點,同時,這件事還造成了唐代的藩鎮割據。安史之亂經歷了一共七年零三個月,雖然這個叛亂最後是被鎮壓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經過了這一次的禍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無論是從經濟 政治還是軍事上來看都是處於一種苟延殘喘的狀態下。司馬光在 資治通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