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孫權有多少兵力,諸葛亮七出祁山的時候孫權為什麼不伐魏呢?為什麼不搶地盤呢

時間 2022-02-01 18:17:41

1樓:匿名使用者

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

第一:因為東吳已經不具備討伐曹魏的實力了,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已經是三國後期,三國後期曹魏的國力比蜀漢和東吳都要強,因為當時的經濟重心是北方另外東吳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所以只能固守防禦。

第二:如果出兵助蜀漢討伐曹魏兩路夾攻,魏滅亡蜀漢就會調轉槍口討伐東吳。三國後期的東吳絕對不是蜀漢諸葛亮的對手。

補充一點諸葛亮第六次伐魏也就是六出祁山的時候是和東吳聯合出兵伐魏的,孫權不是沒有出兵,而是被魏主曹睿御駕親征打得大敗。

借用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利益。其實這樣類似的話早就有人跟孫權提過那個人就是魯肅。魯肅當時為孫權制定的戰略方針是聯劉抗曹東吳修養生息座山觀虎鬥,讓蜀漢和曹魏打的兩敗俱傷,然後奪取天下。

可惜孫權沒有聽,就為了一個荊州和蜀漢發生戰爭。致使蜀漢國力元氣大傷,在也無力大舉伐魏,三國後期蜀漢和東吳只能聯合抗擊曹魏。

2樓:回頭就見鬼

生子當如孫仲謀啊!怎麼可能是沒什麼大志呢!

孫權當時兵力應該在20萬左右吧!

諸葛亮一出祁山伐魏的時候是228年,諸葛亮在234年死,陸遜是在245年才被孫權逼死的,所以不會是因為沒有能力!可能是因為魯肅吧!當初孫權初見魯肅那是怎麼形容的我不太記得了,反正就是很投機啦!

可見他們2人在某些方面是持有相同觀點的!魯肅臨死說的,魏國和蜀國,哪個弱就聯合哪個麼!估計孫權當時也是這麼想的!

還有陸遜還在就不會讓孫權打蜀國,掎角之勢吧!

搶地盤,說的有點俗了!再說當時有地盤你也要守得住!東吳能保全江東之地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長江之險。東吳士卒善水戰,陸戰真心不給力!

還有就是貌似是六出祁山吧,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啊!兄弟,差點被你忽悠了!

為什麼不伐魏!魏國當時還算是人才濟濟吧,東吳只有陸遜能運籌帷幄與千里之外吧!伐魏也失敗,何必浪費兵力呢!

3樓:默默

三國鼎立的局面只有在相互制約的狀態下才能維持,曹魏的實力較蜀吳為強,蜀吳曾聯手抗魏,史稱須濡之戰,但無功而返,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也皆未能實現大業,這說明歷史發展有其自己的客觀規律,如三國演義開篇一語中的:「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必在三國那樣的風雲亂世中能最終成為梟雄之一的孫權未必沒有野心,但綜合實力的差距使他深知發動戰爭必將兩敗俱傷,尚且憑長江天險可偏安一隅,休養生息也未嘗不可。

至於搶地盤,赤壁戰後孫劉兩家曾為荊州的歸屬一度反目,後東吳最終還是「搶」到了這塊地盤。

4樓:匿名使用者

1、(正史)三國時期的孫權兵力如果按照當時他19歲來計算的話,江東也有數萬人,三四萬左右。而到了赤壁之後,孫權思想也成熟了,所以政治也會改革,當時而且收編了不少北方人,所以士兵也應該有五六萬左右。到了呂蒙時代,經過魯肅時代的治理,江東必然國富民強,當時人口也接近百萬了,所以士兵也多了,起碼也有十萬左右。

攻下荊州後,孫權實力大大提高,兵力也增加了很多,都有十四五萬左右,不過因為夷陵的時候陸遜未曾被拜為大都督的時候,孫權折兵損將一兩萬左右,到後來才被改正過來。石亭之後,孫權的吳國已經有二十萬左右了,經過孫權的統治,到孫權死的時候吳國兵力從他十九歲的數萬左右到現在的二十餘萬了。2、

5樓:alice塗

吳國當時內部矛盾重重,再加上一次一次的失敗,就放棄了,他是個有野心,有能力的人,只是迫於壓力。

6樓:蒹葭

諸葛亮六出祁山。三國時期孫權是俊傑。「親射虎,看孫郎」就是說孫權。魏蜀相鬥孫權不是在坐山觀虎鬥嘛

7樓:匿名使用者

軍隊也不少的。可能40萬吧,但是防守線太長,也進攻過魏國,先勝後敗。同時,與蜀國關係並不是特別緊密,各懷鬼胎。加上自己手下會打仗的將領實在比較慚愧,

8樓:匿名使用者

史料記載,約20萬左右。但東吳雖然出了兵。卻沒有什麼戰果,反而被打的落花流水。沒辦法,不再出兵了

9樓:江山有待

說什麼都沒用,那時糧食產量低,很難養活更多軍隊,很難打大仗。

10樓:仲珊雨亭

不到二十萬;

實力不足加之他就是個守成之君 。

11樓:那年曾經有你

暈~~~·諸葛北伐只有五次的~~~~~~孫權伐魏伐一次敗一次~~~~還有樓上,你聽誰說諸葛吐了兩次血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可出征的兵力不超過25萬,諸葛亮七出祁山的時候孫權不是沒伐過魏,而是伐魏一次失敗一次,帥才缺乏應該是主要原因,孫權守業還行,實在不是打仗的料。周公瑾、陸伯言和呂子明的早逝,使得吳國失去了對外征討的有力統帥。因此,每次北伐,吳國無一不是以大潰草草結束。

13樓:側地計算跨度

20餘萬,他心有餘而力不足

14樓:烺蕩江湖

孫權不是沒大志 是猥瑣。諸葛出祁山時,吳國統治階級內部也出現很多矛盾,諸葛亮剛出祁山時,孫權剛稱帝,肯定要先鞏固帝位。而且前一時期,關羽被殺,陸遜火燒連營。

吳蜀兩國也有很大的矛盾。另外地理位置所限,長途跋涉出兵消耗國力,還不一定能有好處。。樓主不要把吳蜀兩國看的跟哥們一樣,其實都是互相利用, 孫權還是樂意坐山觀虎,漁人得利的。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東吳孫權究竟在幹什麼,為什麼不響應?

15樓:kyoya賢

熟讀漢末三國曆史,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初定,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眾所周知,三國之中,曹魏勢力最大,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而蜀漢最弱。只有東吳和蜀漢聯合在一起,才可以有效的牽制曹魏,或者兩者聯合才可以滅掉曹魏。諸葛亮一直繼承者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夢想,六出祁山討伐曹魏。

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東吳孫權究竟在幹什麼,為什麼不響應呢?

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什麼時候,根據《三國志》記載,蜀漢的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由於是突襲,加上又聲東擊西,效果出奇的好,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望風而降,紛紛響應諸葛亮,導致關中震動,以為隴右必失。

搞得曹?繃?ε沙霾苷妗⒄培a兩員大將,由於馬謖失街亭,導致諸葛亮慘敗而歸,同年冬,諸葛亮再度北伐,卻被曹真提早做了安排,無奈糧食不足,撤軍。

在這一年,東吳方面也曹魏有著直接軍事衝突,東吳的黃武七年(228年),東吳鄱陽太守周魴誘曹軍大司馬曹休,導致「石亭之戰」爆發,雖然曹休慘敗而歸,但是孫權卻沒有乘勝追擊,從而導致戰果不大。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曹魏,是蜀漢的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並拿下二郡,這次雖然是偏師,但是也算是取得不錯的成績。不過孫權這一年,正忙著建國稱帝,基本沒時間響應蜀漢。

蜀漢的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出祁山,斬獲不少,雖然最終因為糧草問題,無奈退軍,但是卻在退軍之中,幹掉了曹魏大將張?。這次算是一次好機會,但是東吳卻在這一年春天調集大軍在潘浚與呂岱的帶領下,討伐五蠻,根本就沒有策應諸葛亮。直到冬季,十月,孫布詐降擊敗王凌,再一次沒有聯合。

蜀漢的興十二年(234年),春季,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武功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駐紮,對手是司馬懿。這一次,東吳約定了共同出兵,但是卻晚了幾個月,到了5月,孫權派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孫權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最終再次無功而返。但是因士兵多病、曹睿來救,又被滿寵大敗,遂撤退,效果不明顯。

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從此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就此結束了,從戰果來看,東吳真正配合協調作戰的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無奈最終還是敗給了曹魏。

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孫權為什麼不響應呢?其實原因也簡單

第一方面:東吳和蜀漢聯盟不穩固

經歷關羽荊州之戰敗亡,劉備夷陵之戰敗亡,孫劉聯盟基本上已經是支離破碎了,早就沒有昔日對抗曹操時候親密了,蜀漢和東吳都各自提防著對方,慎怕背後偷襲。

第二方面:兩線作戰,交通不便,資訊不通

東吳和蜀漢屬於兩線作戰,有著兩個指揮中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可以說交通不便,資訊不通。戰爭的機會瞬息之間,又怎麼做好更好的支援和配合了,所以東吳的響應就不那麼及時了。

16樓:曉依談歷史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本來勢均力敵,可是蜀國發生了一系列意外情況,先後犧牲了劉關張三兄弟,讓蜀國元氣大傷。劉備為關羽報仇失敗之後,逃至白帝城,隨之而來的是病危託孤於諸葛亮。

三國裡面諸葛亮在跟司馬懿打的時候為什麼孫權不發兵呢?

17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東吳和蜀是盟國,兩國實力弱,撕破臉的話只會讓魏國得利,比如說你吳國先去奪蜀,那蜀要回防,這時魏再夾攻,蜀滅,那吳怎麼打的過魏?吳蜀兩國的策略就是聯合抗魏,後幾次蜀伐魏,吳的諸葛恪也配合過北伐,但失敗了。

夷陵之戰時,魏剛打過仗,再說蜀易守難攻,不是想打就打的吧,這個是個人見解。

東吳最後是因為幾個皇帝都太差,搞的國家疲憊不堪。魏國羊祜,陸抗兩個將軍主持了滅吳的主路線,最後由陸抗滅了吳。

18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為君主、為帥者進兵之前當顧慮其失敗的後果……請問曹丕司馬懿會不會想諸葛亮用的是誘敵之計?孫權會不會認為他進兵攻打西蜀,合肥直接進兵取建業? 這些事不顧慮他們也枉為三國之智者!

而且還有個最實際的事,雖然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但是為三者的黃雀也要看準時機才能有所動作。不然很容易被螳螂和蟬一起給吃掉~~~關於兵法的問題說太多沒有用。有時間看看孫子兵法就都明白了……

19樓:火在冰尖上

孫權無非想坐山觀虎鬥,取漁翁之利罷了,再說,曹丕已在荊北佈置雄兵,曹休就是領帥,所以兩國都不敢輕易動兵。

20樓:獨狼

這是由吳國的戰略決定的,吳國沒有什麼大志,沒有一統大業的決心,所以吳國誰強打誰,維持了三國的平衡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東吳孫權為什麼不和諸葛亮一同進軍,形成對曹魏的夾擊之勢呢?

21樓:天台童子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

國別戶數(萬)人口數(萬)

蜀2894

吳52.3230

魏103443.28

合計183.3767.28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3萬戶,230

萬人,,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三從兩點變化得知蜀國每戶大約有3.

4口人,;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四通過比較三國人

口統計,得知三國中魏國人口最多,吳國其次,蜀國最少。三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得知魏

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當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也是最具

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

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

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

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0

萬兵的話,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比例要達多少?還要

不要發展生產?歷史上(正史)的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此時孫吳有兵23萬(

230萬人口)。曹魏有兵50萬(443萬人口)。魏蜀實力相差懸殊,正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

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餘。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拖

起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禦

兵力在20萬左右。(曹真一路近10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0萬。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我只能按正史回答你,你第一點說的很對。三國時期蜀漢和吳國地方不算小但多是蠻荒未開發的地方,人口稀少。人口稀少則兵源稅負都少,以上資料表明蜀漢和吳國的綜合國力和魏國比起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所以不是吳國不願出兵或不明白,從歷史上看還是無力出兵或出兵無用。不要看三國演義上多是以少勝多的戰例,看看軍事史就明白古代戰爭由其是國家戰爭兵力錢糧是根本因素,只能說魏國完全有能力兩線防守。

諸葛亮很早就明白這點(隆中對)所以要把荊州拉進來增加國力,失去荊州後他自己也知道沒什麼希望了,諸葛亮文集中有很多和諸葛瑾的通訊,直到他病死,幾乎北伐的每一步諸葛亮都告知了東吳,從諸葛瑾的回信看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東吳多次派兵協助,但都以失敗告終。三國演義並不是正史沒有詳細記錄。

吳國實力強於蜀漢是正確的,但與魏國比還有很大差距(參看資料),三國經歷多年,老百姓已不願打仗且魏國的政治還是很好的,老百姓有飯吃(參看曹操的政治改革)都願服從曹魏政權的管理這也是兩國伐魏不成功的重要原因。諸葛亮隆中對說的是待「天下有變」說明他也知道如果魏國不內亂政治一直清明,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援即便武力出兵也還是很困難的。

所以諸葛亮北伐期間吳國是多次出兵的,但規模都不大,諸葛亮規模也不大,根源還是國力問題。但還有一個史料就是吳國在孫權中後期政治開始混亂,因為皇子眾多爭鬥不休導致派系林立內政堪憂和蜀漢諸葛亮一人說了算的局面完全不同。在如此內憂的情況下吳國還是多次派兵伐魏以呼應諸葛亮說明吳國大抵領導階層還是頭腦清楚的,無奈實在是兵少將寡,加上內部問題都自顧不暇哪能專心打仗?

應此不是吳國不想實是無能為力。

夢三國諸葛亮技巧,夢三國諸葛亮攻略

首先諸葛是輔助 千萬不要把諸葛當成輸出來出裝,當然如果虐菜諸葛也可以出輸出裝,娛樂諸葛建議選錢出藍鞋 大神選屬性也可以,諸葛前期優勢很大,輸出很可觀,不要刻意搶人頭,質量局諸葛 出裝建議 選錢出藍鞋 然後轉恩惠鞋 跳石 可以保命 抓人 下面幾個出裝順序不固定要看情況 紅龍甲 保命神器 這個如果對方指...

三國時期最聰明的是諸葛亮嗎

朋友,你問這個問題,我就知道你只是看了 三國演義 但是三國演義是 呀,他很讚揚諸葛亮的才華,所以光從 三國演義 的角度來看確實是諸葛亮最聰明 什麼草船借箭,諸葛祭風,火燒博望,火燒新野,三氣周瑜,6出祁山,7擒孟獲,舌戰群儒,足以表現他的智慧 但是從 三國志 等歷史書上來看就不一定了,三國時期是一個...

三國諸葛亮要用,真正的三國裡諸葛亮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

諸葛亮,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的智慧的化身。可是,當我翻開三國的歷史,細細品味這位智者的一生,我不禁感嘆 他的一生也是充滿悲哀的。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諸葛亮在琅玡陽都縣出生。可是當他剛懂事時,母親便去逝了 八歲時,父親又離世,這對年少的諸葛亮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也許年少的他不是智者,但身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