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何會失街亭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時間 2022-02-04 11:25:01

1樓:匿名使用者

1、原因

馬謖剛愎自用,未按照諸葛亮實現部署行事;其次,馬謖不聽王平的勸告所以才大意失街亭。這個失利諸葛亮也難咎其責,此前劉備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宜重用,諸葛亮也識人有誤。

2、最後被諸葛亮斬其於帷帳之中。

2樓:

背景: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

「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

」並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

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於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

」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後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佈於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祕訣。」王平再次諫阻:

「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

如若兵敗,我甘願革職斬首,絕不怨怒於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後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

最後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佈於山上。

原因: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排程,在山上紮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但諸葛亮識人不明,固執己見也是有一定責任的。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

馬謖失街亭的原因 馬謖是怎麼死的

3樓:完美假知己

馬謖在諸葛亮北伐時,因違背諸葛亮作戰指令,而導致街亭失守,撤軍後被諸葛亮斬首。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

蜀漢丞相諸葛亮任用他為參軍。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向來對他深為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

馬謖是怎麼死的,真實答案,不要三國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志》:「……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謖年三十九。」

——是在監獄中死掉的,並沒有斬首示眾

5樓:匿名使用者

馬謖---諸葛亮權術的犧牲品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郡宜城縣人。三國時期人物,與哥哥馬良等四位兄弟並稱「馬氏五常」。馬謖才器過人,且好談論軍計,《三國志》多次提到,「諸葛亮頻攜謖,逢議點謖」,可謂深受諸葛亮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告誡諸葛亮: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諸葛亮征討南中時,曾向諸葛亮提議採取心戰。建興六年(228年)街亭之戰時,馬謖因違反軍令,為張郃所破,蜀軍進退無據,不得已放棄隴右三郡,退守漢中,後被諸葛亮處斬。斬首之時,全軍落淚,諸葛亮亦痛哭。

京劇《失街亭》就是講這一段故事。

《三國志‧馬良傳》記戴馬謖死於獄中,《向朗傳》則提到馬謖逃走,向朗知情不報,因此讓馬謖的死充滿了謎團!。

馬謖之死

正史《三國志.蜀書》各傳包含引注野史,一共有三種馬謖的死法:

第一是病死:《馬謖傳》記載:「馬謖下獄物故」,即病死獄中。

第二是死亡:

《諸葛亮傳》:「斬(馬)謖以謝眾人。」

《王平傳》:「丞相(諸葛)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

《襄陽記》:「(馬)謖臨終與(諸葛)亮書曰:『明公視(馬)謖猶子,(馬)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馬)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諸葛)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華陽國志》:

「馬謖在前敗績,(諸葛)亮將殺之,(張)邈諫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失(諸葛)亮意,還蜀。」

另外參考《晉書.陳壽傳》記載:「(陳)壽父為馬謖參軍,(馬)謖為諸葛亮所誅,(陳)壽父亦坐被髡」。《資治通鑑》魏紀太和二年記載:

「(諸葛)亮既誅馬謖及將軍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

《向朗傳》則提到馬謖逃走,向朗知情不報

《向郎傳》記載:「向朗平時與(馬)謖善,(馬)謖逃亡,(向)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裴松之的註釋為:「(向)朗坐馬謖免長史,則建興六年中也。」

戮、誅、斬、夷、殺、屠等雖各具其義,但都有殺人致死的意思,非僅限於懲罰。《蜀書劉璋傳》:「(劉)瑁狂疾物故」,意為劉瑁得急病而死。

裴松之注:「魏臺訪『物故』之義,高堂降答道:『聞之先師:

物,無也;故,事也;言無復所能於事也。』」注為原義,即物為無,故為事,物故即無事,即事情不能再有所作為,所以引申為死亡。

《英雄記》:「中(孫)堅頭,應時腦出物故。」,孫堅頭受重創,所以致死。

再引《吳書薛綜傳》:「(番)歆弟苗帥眾攻府,毒矢射(儋)萌,(儋)萌至物故。」,儋萌被毒矢射中而死。

又物故意指死亡,歸納綜合馬謖最後的下場必死無疑,此事著無庸議。

不過再徹底仔細深入研究,「下獄」與「物故」中間還應該還有故事。被關入監獄,不過人身行動自由受限制,圈禁不足以致死。刑求可致死、疾病可致死及飢渴可致死等,就是被關不會致死。

當然下獄物故不過是敘述事實的經過,把人被關到監獄中,後來才因為其它原故而死掉。

大部分的記載都是支援馬謖被孔明誅戮,但是再考慮其它的逃亡及下獄等說法,倒不見得扞格不入。孔明一但判定馬謖死刑時,馬謖應身在何方呢?有自由身及禁錮的不同,首先是自由身的評估,如果馬謖出入自由,不被限制行動,驚聞死亡最後通牒時,會乖乖的在家坐以待斃等死呢?

還是因懼死而逃亡他鄉呢?

所以判死刑前會囚禁犯人的慣例,就是恐有逃亡之虞。其次就是禁錮以判刑處死,先關再殺,所以先下獄,被判處死,後來物故。

逃亡不一定就不一定必活不死,逃得再遠,也是有追捕回籠的可能。因此發生逃亡不代表「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雖然可能一逃不復返,亦有極大可能被緝捕歸案。

從反面來質疑馬謖沒被孔明戮死的話,那麼同次戰役的東路箕谷帶兵官趙雲雖斂兵固守,亦受貶官之罰(從徵南將軍貶至鎮東將軍),孔明本人也自貶三等(辭丞相降為右將軍,但行丞相事,所**如前),那麼西路街亭帶兵官馬謖理應也有懲罪。所以馬謖若未受死,也應受貶官,但是卻無馬謖貶官的記載,總不至於馬謖打敗仗還渾然沒事吧?

記載馬謖逃亡,只是曾經,後來還可通緝**。至於被關不是致命的主因,就算要死也得因為其它原因而死。唯一可以致死的真正原因,只有判刑定讞,而且執行服刑。

曾經逃亡、下獄後死及判刑受死等這三段不同的說法若要串起來,也絕非不可能。逃亡與下獄之間就沒有衝突,馬謖可以先逃亡,再**回籠受刑。

6樓:匿名使用者

你回到三國時去看看吧。。。

7樓:嚴

1.諸葛亮所斬。

2.死於獄中。

馬謖為什麼失手街亭

8樓:皓月明光

歷史習慣把街亭失守歸結為馬謖的失策。

但話說回來,即使馬謖按照諸葛的意思沿路紮寨,以2萬兵力真能抵擋得住司馬的15萬大軍嗎?

歷史證明,司馬在當代也就只有諸葛能夠匹敵。由此可見,馬謖出奇兵的可能性很低。

以電視中的地形,實在看不出那個地形對留守方能多有利。那麼,在以將領單挑為主的那個年代,副將王平勿庸置疑是頂不住魏軍的將領了,剩下的就只剩下堅守不出這條路了,再憑藉當時堪稱利器的諸葛弩來加強防守了。以中世紀就出現的攻城**來說,簡單的一座營寨實在是沒有多少防護力的。

更況且三國上的說法馬謖到街亭時,魏軍已經趕至10裡之外了。按照現在急行軍的速度,也就是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實在想象不出馬謖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築起多堅固的防守。

所以,個人認為,街亭失守基本上是必然的。

我認為街亭失守是必然的。當時諸葛亮北出岐山所訂的既定戰略是:穩紮穩打,慢慢逼近魏國首都長安。

可是這個既定戰略本身就有問題,首先,蜀魏兩國實力相差太大。蜀要伐魏當要出奇制勝,關鍵在一個「快」字上。如果打成持久戰,消耗戰。

再加上蜀道艱難,糧草運轉困難,則蜀軍必敗無疑。

這場戰爭一開始對蜀軍還是很有利的,一來魏國雍涼二州常年武備鬆弛,二來魏主又中了馬謖的反間計,將司馬懿貶謫。如果蜀軍在一開始就火速進軍,取捷徑直取長安,那麼蜀軍的勝算還是很大的。可是諸葛亮一味求穩,魏延也曾獻計,以輕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

可是被諸葛亮以求穩為由拒絕了。

在實戰中,一開始蜀軍屢屢得勝,但是隨著戰爭程序魏國逐漸回過神來,一面動員國力從各地不斷調集軍隊以抵抗蜀軍。另一方面,重新啟用司馬懿統領大軍。

司馬懿很會用兵,他率領十幾萬大軍,卻不從蜀軍正面來,而是直接殺相蜀軍的補給線中樞--街亭,志在必得。當諸葛亮得知這一訊息,再匆忙間組織軍隊防禦已經晚了。馬謖的兩萬人馬趕到街亭時,司馬懿的大軍離街亭只有十里之遙。

再加上街亭無險可守,在匆忙之間馬謖的兩萬人馬如何能夠抵擋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呢?

一直以來,都認為馬謖無能是導致蜀軍兵敗的主要原因。可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諸葛亮的能力勿庸置疑,可他對馬謖可是讚賞有加。在諸葛亮南征之時,馬謖就曾率先提出過對南人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方針。後來又使計令司馬懿遭貶。

可以看出,馬謖足智多謀,深通兵法,假以時日,必定會成為一個難得的將才。

可是,在戰後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殺馬謖不可呢?諸葛亮有他的難言之隱,因為他還想要北伐中原,為了鼓舞士氣,以利再戰。只好為此次失敗尋找一個藉口,所以馬謖就成了最好的人選了。

諸葛亮也愛才啊!所以才「揮淚斬馬謖」。既然都是馬謖的錯,於別人無關。

那麼殺了馬謖之後,再伐中原,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了。

蜀軍的士氣也就上來了。「夫戰,勇氣也。」古代兩軍對陣,士氣就成了決定勝敗的關鍵。

鼓舞士氣,其實也就是諸葛亮的真是目的。在南征時諸葛亮為什麼要「七擒七縱」一方面,是為了徹底收服南人。另一方面,蜀軍經過吳蜀「彝陵之戰」的大敗而士氣低落,諸葛亮是想通過南征來振奮士氣,樹立蜀軍天下無敵的軍威,為以後的伐魏打好基礎。

關於馬謖失街亭,馬謖失街亭是怎麼回事?

吾觀失街亭乃馬謖之過,諸葛亮雖也有過失,然不足為主要方面,大罪實因歸馬謖也!言失街亭為亮過者,無非就有一慘白無力之理由 孔明派錯了人.然吾觀之,馬謖實為當時去守街亭的最佳人選,照當時情況,守街亭非派馬謖不可.諸多緣由,看吾慢慢到來.一 看北伐點將表,馬謖名列諸將之間,且還靠前,派此人守街亭,於理未嘗...

馬謖失街亭是為什麼,馬謖失街亭的最大原因是什麼

馬謖剛愎自用,未聽軍師副將之勸 孔明用人之誤,未聽劉備臨終之言 馬謖攻與策略從離間司馬裡和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可以看出來 可是隻是用這倆點可是僅僅以這倆點用其就是諸葛亮的失敗 他不但無功而返而且還為蜀國折了一個人才 諸葛亮不讓他鍛鍊鍛鍊就直接讓他守主要戰略點 是主要是失敗 紙上談兵趙括不一定是無能之人可...

「三國」失街亭,馬謖是病死獄中還是被諸葛亮處於極刑

在大多數人的認識裡,馬謖是在丟失了街亭,因敗軍之罪被處死的,不過 三國志 馬謖傳 當中有一句話說 謖下獄物故 又有人認為馬謖是病死在獄中的。應該是病死吧,在 向朗傳 中曾言街亭被失以後,馬稷並沒有投案自首,反而是畏罪潛逃,而向朗因為知情不報,最終被諸葛亮免去了官職,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馬稷並沒有被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