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是誰發明的,考試是誰發明的?

時間 2022-02-22 08:45:05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

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形成過程:隋朝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考試開始形成

完善:唐朝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2樓:匿名使用者

是隋朝吧,科舉制是最早的考試製度了。隋朝是科舉制度的萌芽

3樓:匿名使用者

隋文帝楊堅開創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是誰發明的?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

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形成過程:隋朝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考試開始形成

完善:唐朝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

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5樓:曉秋槓槓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起自於隋朝,科舉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為隋朝以後各代選拔官吏的制度。兩晉時,朝廷已對所舉孝廉、秀才採取考試錄用的方法。隋文帝即位後,廢除魏晉時期由世家大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於濟兩科。

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設「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舉和制舉兩種,武則天時創殿試,開武科。

6樓:

jyhfukyhfljhg將恢復開放

考試是誰發明的?

7樓:

考試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製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2023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

「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的制度據公元前2023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023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

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

」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於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於測度優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後,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

8樓:匿名使用者

考試是中國人發明的。

考試是對於人才的一種甄別、選拔方法。據大英百科全書考試詞條,考試可以追朔到中國的夏商周三代時期。《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這是有文字可考的記載。

考試成為一種制度始於隋朝,隋煬帝實行進士科,從此改變了子承父位,代代相傳的世襲制。明清推到極端,2023年廢止科舉。廢除科舉制,不等於廢除考試。

考試作為檢測人的知識水平、專業精度和智力能力,被現代文明普遍採用。考試的方法有筆試、口試、面試和操作考試等,可根據不同的測試目標和測試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

9樓:夏了夏了

中國人發明的。 科舉制:中國人的一大發明 今年1月,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中國科舉博物館」在嘉定孔廟開館,撩起了這個風行1300多年、在世界上產生過廣泛影響、在中國已廢除100年的科舉制度的面紗。

世人皆知古代中國有四大發明―――造紙、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很少有人知道中國人還有一大發明―――考試。 現代人對於考試早已司空見慣。升學、升級、就業、參軍,哪一樣不要考試?

選才用人由世襲、舉薦到考試 古代人不懂考試。那時要選拔人才怎麼辦?中國在隋唐以前實行世襲制,子承父位,代代相傳,門第成為做官的先決條件,既不公平,更無競爭,久而久之,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既埋沒了人才,也阻礙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後來,世襲制演變為舉薦制,伯樂相馬,選賢任能,自然比血緣世襲進了一大步。但舉薦者的品德和眼力成了關鍵因素,誰能保證他們個個出於公心,人人有伯樂的眼力?如果舉薦者暗藏私心,或有眼無珠,又怎能選出千里馬呢?

直到考試製度的出現(這裡主要指的是選拔**的制度,即科舉制),才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科舉制最大的特點是「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為出身不同階層的知識分子進入仕途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也為統治階級延攬人才、治理國家創造了一種機制。 這幾條選才的原則至今已為世界各國承認和奉行。

考試製度也有弊端,但人類社會至今還沒找出一種比考試更好的選拔人才的方法。 僅從這一點,中國人就足以自豪,因為考試製度是中國人的發明,是中國人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10樓:匿名使用者

不應該有學習這種東西,應該要有遊戲這種考試

11樓:陳總陳工

世界上不應該有考試。

考試是誰發明的

12樓:熙熙

考試是人類社會步入強制性腦體分工階段的產物。約公元前2023年,中土治國者以"考"、"察"、"比"、"試"等"實踐"方式選拔人才。漢文帝用"對策"選"賢良方正",成為考試之濫觴。

隨之,董仲舒首創了"考試"的概念。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叫試策。

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

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到後來,創辦了學校,這種有著千年歷史的制度流傳下來,形成了現在這種考試。

13樓:手機使用者

考試」的由來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製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時期。2023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

「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的制度(據公元前2023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的定期考核(據公元前2023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

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

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於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於測度優劣的含義。

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後,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考試是中國人的一大發明。當人們需要測度、甄別人的知識和才能的差異以「選賢與能」的時候,便產生了考試。

自古以來,中國就很重視人才的選拔,而人類選才的方法不外乎兩類:一為推薦,二為考試。推薦有如相馬,考試則如賽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常無。

如果未受到推薦者的青睞,不少千里馬可能老死於槽櫪之間。 伯樂所知範圍有限,無法相遍所有良馬,即非不為也,乃不能也。加上有些相馬者難以用客觀標準來公正地評判,中國的傳統文化又非常講究「人情、關係與面子」,相馬的過程時時會受到人情的困擾,因此難免會有遺珠之憾。

為了克服推薦制的弊端,排除不正之風的干擾,中國人發明了考試,讓所有馬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加比賽,真正的千里馬自然會脫穎而出。考試所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和公平競爭原則,雖然最初的考試還較為簡單,而且往往與考績相關,但它的出現卻有重要的意義。 孫中山先生曾指出:

「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製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

」中國是一個考試古國,具有豐富的考試歷史遺產和深刻的歷史教訓。瞭解考試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有利於我們正確認識和使用考試,也有助於考試的改革和完善。 劉海峰: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

14樓:手機使用者

考試也是發明。。。暈。。。文字發明到一定程度就有的。。

考試是誰發明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我對你頂禮膜拜。 今天是寒假的第一天,但我仍然要來上班。眾所周知的原因,對於高中來說,寒假和暑假只存在於書面上。

為什麼?因為他們要參加高考。 本來,初中也要上課。

因為教育局的一個通知,上課取消了。學生自然高興,一些老師也長處一口氣。感謝局領導的英明決策,其實他們忘了,校長也一定願意放一個舒心的寒假,逼得他們違反義務教育法的正是教育局!

正是教育局考察學校領導的方式: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那個發明考試的人實在是太偉大了! 所有的人都知道用一場考試來衡量一個人是不科學的。這種將人氛圍三六九等的方式早就被一些人證明是錯的。

比如世界首富比爾�6�1蓋茨,他是一個大學肄業生,自己讀了一半不讀了。他少考了許多試,卻沒有影響他成功。 他用這種一刀切的方法,決定人的一生。

可是考試能夠考出道德品質嗎?考試能夠考出意志力嗎?考試能夠考出情商嗎?

考試能夠考出團結協作精神嗎?考試能夠考出…… 該死的考試!

考試是誰發明的

考試 的由來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製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 大英百科全書 第11版 考試 條說 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 的制度 據公元前1115年的記載 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 的定期考核 據公元前2200年的記載 考試一...

科舉考試的問題,急,科舉考試是怎樣的?

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 後取得生員 秀才 相公 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然後鄉試 會試 殿試,一層層選拔成績優異的考生。因為是選拔 所以成績必須得優秀。科舉考試的內容是有規定的,不是考生隨便報考的。科舉 唐代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 常科包括秀才 明經 ...

宋代科舉考試的模式,宋代科舉考試模式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 制科和武舉。宋代進士分為三等 一等稱進士及第 二等稱進士出身 三等賜同進士出身。宋代科舉考試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 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