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的問題,急,科舉考試是怎樣的?

時間 2022-03-16 19:40:02

1樓:匿名使用者

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然後鄉試、會試、殿試,一層層選拔成績優異的考生。因為是選拔**,所以成績必須得優秀。

科舉考試的內容是有規定的,不是考生隨便報考的。

科舉 唐代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 常科 常科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秀才為最高科等,考試方略策,要求應舉者熟悉經史,精通經世治國的方略,這對於缺少經史知識,醉心詞華的唐初士子來說,是很難達到的,都不敢投考秀才科。

永徽二年,遂被停廢。明法、明書、明算考試專門學問,及第後從事專門工作,一般不能擔任高階官吏,應舉者也很少。士子所趨,主要是明經和進士兩科。

明經主要考試兩部儒家經典。唐制正經有九,《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穀梁》為小經。通兩經者一大一小,或兩中經。

同時還要兼習《孝經》、《論語》。唐初,明經是按照經的章疏試策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大致相同,並且都是以八股文取士。

明代實行四級考試製,即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在院試以前有小考。考生參加縣試和府試及格者稱「童生」。

然後參加省、府所在地方書院考試,院試及格,稱「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秀才有參加鄉試的資格。鄉試三年一次,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

鄉試都在秋天舉行,這一年稱「大比之年」,鄉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作「解元」。鄉試第二年,在京城舉行會試,舉人才有資格參加。會試在春天舉行,考中的稱「貢生」,第一名稱作「會元」。

貢士要參加皇帝親自主持的一場考試,這場考試叫「殿試」。殿試分三甲出榜,考中的都「進士」。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

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

明清鄉、會試都考三場。而以頭場八股文作得好壞作為能否錄取的決定因素。所以讀書人都把畢生的精力花費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一種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為題的應考文章。依照題義闡發其中的義理,禁止發揮自己的見解,也不許聯絡當前的現實政治。這種文章就是人云亦云地把《四書》《五經》的說法貫串成文,還美其名曰「代聖賢立言」。

八股文的格式也非常死板,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部分組成。後四部分都各有兩股相互排比的文字,共為八股。這種文章不僅結構有死的程式,同時語言、句法、字數,甚至語氣都有嚴格的限制。

八股文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扼殺了他們的創造精神,使他們失去了主體意識。讀書人為了功名利祿,甘心受統治者收買,把科舉當作出人頭地的敲門磚。這時候科舉制度已經沒落,對社會發展不僅失去了積極意義,反而起著阻礙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幾種考試不是考生年齡級別的不同 而是考試級別由低到高 舉個例子吧:就是你在縣裡考中了前幾名才有機會到市裡去考試,如果市裡考試你又取得前幾名,就可以去參加省級別的考試,當然最高階就是國家級的,也就是古代的殿試

1、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2、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3、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階別的考試,又稱御試,廷試,親試。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

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概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存在的問題並分析產生的主要原因?

科舉考試是怎樣的?

【急求】明朝那些事兒中關於科舉制和唐伯虎的內容具體章節是哪些?

3樓:神聖之擊

唐伯虎的內容是在寧王叛亂前,我查了下!是第3本第6章(明君)裡面!在這裡也有提到關於「約定門生」的問題!

科舉制度沒單列出來寫,都是穿插在書裡!

關於科舉考試的一些問題

4樓:於何處惹塵埃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以後三年一次,考試時間為,鄉試在每年的秋天,會試為第二年春天,殿試為會試同年三月初一(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起,改為三月十五)。主考,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會試由禮部主持。殿試當然就是皇帝了。

5樓:看我發標

一般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過程。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鄉試由布政使司主持。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會試由禮部主持。

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階別的考試,又稱御試,廷試,親試。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

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殿試為皇帝主持。

宋代科舉考試的模式,宋代科舉考試模式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 制科和武舉。宋代進士分為三等 一等稱進士及第 二等稱進士出身 三等賜同進士出身。宋代科舉考試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 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

關於古代科舉考試排名,古人科舉考試排名

冬熱夏寒 科舉分級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 披宮錦 即指中進士。祭妹文 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 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進士參見 殿試 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

科舉考試中級別最高的是什麼,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海上煙花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 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童生試 也叫 童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 後取得生員 秀才 相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