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冬熱夏寒
科舉分級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蔘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2樓:
中了就叫生員(秀才、相公),不中還是童生。
童生試:
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又稱中式進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度最高階別的考試,殿試試題由內閣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有時由讀卷官預擬後徑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擬題。
殿試題一開始是策問,後來改為詩賦,到明清時,主要仍是策問。錄取分三甲,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稱號。
3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殿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宋太祖時成為定例)。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 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 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蔘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 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4樓:匿名使用者
進士 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狀元。
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
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貢士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
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舉人 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解元 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
宋以前稱解頭。 秀才 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
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
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貢生 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肆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5樓:風過輕煙凝
隋朝建立了科舉制度。之後各個朝代的科舉制度都有不同。
6樓:
考中了就秀才唄,沒考中秀才又過了預選的叫童生.......
據說有八十幾的童生......
古人科舉考試排名
7樓:破碎的沙漏的愛
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具體說,古代「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1、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
考棚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考場,上圖考棚就是童試的考場。在古代,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歷史研究專家解釋,童試是最低階別的考試,相當於現在的中考。
經過童試選拔後,才能參加鄉試,鄉試就相當於現在的高考了。
科舉考試是考生每人一個單間叫「號房」,裡面監考很嚴,考生進入考棚時,要進行嚴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夾帶」。當考生進入考棚後,就要鎖門。考生們參加考試期間,「吃喝拉撒睡」皆在「號房」內,直到考試結束。
圖為古代考場。
2、考試時間為3天
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固定的,但並不限於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後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裡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古代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
九、十二、十五三天。圖為一份落榜試卷上寫上了「語多未洽」的批註。
8樓:樸蝶盈琬
殿試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以上通稱進士, 會試第一名稱會元,考中通稱貢士。鄉試第一名叫解元,考中通稱舉人。
在下面就是縣裡的秀才,秀才下面就是童生
9樓:獨船白狐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從大到小。前三者稱為三鼎甲(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甲,三甲指進士的三個檔次,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也就是說前三者實際上也包括在進士之內)
10樓:孤城墨客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從大到小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11樓:暴走少女
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闈,國家級考試,舉人蔘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
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12樓:光弘電子商務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
「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13樓:雙魚貝貝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鄉試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童生——剛開始學習的小孩。
秀才——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
舉人——生員(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
進士——舉人蔘加在北京的會試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
探花——殿試第三名稱探花。
榜眼——殿試第二名稱榜眼。
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後面的大學士好像就不是學位了,而是職稱。
古代的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科目?
科舉考試的專案和內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側重。進士科重在考雜文詩賦版和策論,明清時特權 重經義。明經科,以五經為主。明法科,以律令為主。明書科,以書法為主。在考試方法和考試組織方面,科舉考試可謂集古代考試之大成,其中的經驗教訓至今仍有借鑑意義。科舉的考試方法,主要有口試,帖經,墨義,策論和詩賦。帖經...
明清時代的科舉主要考什麼內容,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愛管閒事的小仙女 我們都知道中國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有著嚴重的缺陷,就是考生學子必須在考試的時候寫八股文,那麼這個被人們詬病的八股文到底是什麼樣的文章?歷史上又有那些精彩的八股文呢?八股文起源於明初,當時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恢復科舉制度以後,任然採用的是元朝舊有的科舉制度和出題方式,就連評審文章好壞...
科舉考試中級別最高的是什麼,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海上煙花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 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童生試 也叫 童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 後取得生員 秀才 相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