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最後在殿試中取第二名被稱為

時間 2021-08-11 16:33:58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科舉考試最後在殿試中取第二名被稱為榜眼。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其名始於北宋初。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

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

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榜眼這名稱跟狀元、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

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宋王禹偁 《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貨船東下歷陽湖 ,榜眼科名釋褐初。」《明史??選舉志二》:「﹝殿試﹞分

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清趙翼 《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

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2樓:繼潤

榜眼。宋王禹偁《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貨船東下歷陽湖 ,榜眼科名釋褐初。」《明史·選舉志二》:「﹝殿試﹞分

一、二、三甲以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 清趙翼《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

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為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為榜眼耳。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為狀元,一甲第二名、第三名分別稱為

3樓:夢之影

第二名被稱為榜眼

第三名被稱為探花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5樓:董天傑

第二名被稱為榜眼

第一名稱為狀元

第三名被稱為探花

6樓:蕭品悔

7樓:真的愛你17無緣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8樓:匿名使用者

參加殿試的全是進士,錄取的人全是進士及第,一甲狀元,二甲榜眼,三甲探花,以後的就是進士及第四五六七八了!

科舉考試中殿試錄取者稱為什麼?第二名稱為什麼

9樓:熱愛健康生活的小米兔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晉武帝親自詔問阮種,親自審閱試卷提名第一是殿試的雛形,科舉史上的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的 。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武則天即將稱帝,於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問貢士,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殿前試人自此始。

通過朝廷殿試者為進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金代及第者分上、中、下三甲。元工分

一、二、三甲,兩榜。蒙古、色目為一榜,漢人、南人為一榜。明清沿元制分三甲,但不分二榜。

北宋初年的科舉,為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後改為每隔一處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後改為三年舉行一次。

擴充套件資料

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清初用時務策一道,題長

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康熙以後,題長達

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2023年) ,改由讀卷大臣密議八條中圈出四道為題。

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看,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試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8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

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

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二、三甲進士如欲授職入官,還要在保和殿再經朝考次,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職。《明熹宗實錄卷》:

「天啟二年三月(十四日)庚戌,以廷試天下貢士,命……通政使司左通政袁可立、大理寺左寺丞郭尚賓充讀卷官。」

10樓:貞觀之風

科舉考試中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二名稱為榜眼。

會試上榜參加殿試的貢士原則上也不再淘汰,一般都可以成為進士,只由皇帝欽定第一甲狀元、榜眼、探花人選和二甲前七名的順序。

殿試分三甲發榜,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數不定。

第一甲卻僅取三名,按文章優劣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此又稱「鼎元」,其在科舉中的地位變得至高無上。

1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12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分鄉試、會試和殿試**進行。童生(即未入學的士子)先參加州縣級的考試,及格的稱做「秀才」或生員,進入府州縣學讀書。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被定為「科舉生員」,才能參加省級的考試。

鄉試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稱做「舉人」,取得參加**一級的會試的資格。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會試及格者,再經過一次複試,地點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試,亦稱殿試。

考中的分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民間又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

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

古人科舉考試殿試第一,二,三名叫什麼?

13樓:逗比逗無悔

殿試後分為: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殿試,為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所以是從唐開始的。

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親自在大殿上開科取士,由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是科舉史上第一次「殿試」,此次殿試規模不大。載初元年(690年),武則天即將稱帝,她親自主持考試,各地精英雲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

擴充套件資料

在明清時,其程式大體如下:

試前須複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

複試畢,於四月二十一日應殿試,也在保和殿。

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清初用時務策一道,題長

二、三百字,所詢一二事。

策文不限長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特別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看,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14樓:繪事空

狀元,榜眼,探花,取得進士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狀元,一般是指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 。另外還有比喻在本領域(本行業)中成績最好的人。

榜眼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

「探花」作為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

之後還有進士、 貢士、會元、舉人、解元、秀才、貢生、童生。

15樓:生長de小草

1狀元 2榜眼 3探花

16樓:韻曦沁羲施毓姄

鍾煜,鍾若彤,鍾曉春

關於古代科舉考試排名,古人科舉考試排名

冬熱夏寒 科舉分級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 下第。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 披宮錦 即指中進士。祭妹文 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 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進士參見 殿試 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

古代的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科目?

科舉考試的專案和內容,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側重。進士科重在考雜文詩賦版和策論,明清時特權 重經義。明經科,以五經為主。明法科,以律令為主。明書科,以書法為主。在考試方法和考試組織方面,科舉考試可謂集古代考試之大成,其中的經驗教訓至今仍有借鑑意義。科舉的考試方法,主要有口試,帖經,墨義,策論和詩賦。帖經...

科舉考試中級別最高的是什麼,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海上煙花 科舉考試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選文武官吏及後備人員的制度。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舉行。明清兩代文科只設進士一科,考八股文。武科考騎射 舉重等武藝。武則天時設立武舉,即是武狀元.童生試 也叫 童試 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 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 後取得生員 秀才 相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