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未央宮中斬韓信
不是,舉人只是進士考試的基本要求,舉人通過進士考試才能晉級進士科舉制度形成於隋唐,比以前的用人制度是一大進步,明清科舉考試分**進行,即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即省試),應試者稱秀才,中試者稱為舉人。
再把全國的舉人集中到京城裡舉行「會試」,中試者在宮殿舉行「殿試」,根據成績高低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等,一甲第—名叫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其次為三甲,同進士出身。
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進行一次,每次有六千多舉人蔘加,取三百名進士。
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一大進步,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特別是對漢代的察舉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給廣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過科舉的階梯而入仕以登上歷史的政治舞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機會和條件。
2樓:漣白色
不是的 唐朝時期的科舉中 舉人這一詞是表示可以進行進士考試的人 舉人是要通過了進士科考試才能成為進士
3樓:剛榮
不是,唐朝的舉人和大家常識中認為的舉人是不一樣的,當時的舉人只是個別稱。
唐代的「舉人」和明清意義不同,當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但考不中就得回家,下次候選推舉,不能長期保持名額。
唐代的「秀才」也和後來不同。唐初曾設定「秀才科」與明經、進士並設為舉士科目,但不久廢除。之後「秀才」成了應舉之人的泛稱。
傅璇琮先生《唐代科舉與文學》中有介紹。
唐代科舉應試者有兩個**,由學館就是官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薦送的稱作生徒,由州縣薦送的叫鄉貢。沒有稱作舉人的。至於「秀才」則是科舉考試的一個科目,和進士、明經一樣。
但是在唐朝秀才科的聲望是高於進士科,又因為秀才科所定的標準高,錄取的人數少,人們都畏而不敢求試,所以在唐代科舉史上,秀才科的施行時間並不長,科舉取士主要還是通過進士科與明經科。但是在開元、天寶以後,凡稱作秀才的,一般都是進士科,或泛指讀書人。
其實也有叫舉人的,參加科舉的舉子都叫舉人。跟後來明清兩代的科舉也有相同點,就是舉子都要經過選拔才能參加禮部的考試,不論在**的館學還是地方州縣懷牒自列的俊秀之士。
唐代的科舉考試自由多了,沒有後代的那麼嚴格,所以秀才與舉人大都是泛指,不是經過一級級考試才能獲得的稱號。
唐代科舉考試不糊名,考試之前可行卷、溫卷,就是向主考官推銷自己,把自己的詩作文集拿給主考官看,展示自己的文學才華,唐傳奇據說就是行卷與溫卷的產物,是很有意思的,程千帆先生有篇文章介紹。
唐朝科舉考試的內容
4樓:霓脦那些
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常科每年舉行,制科則是皇帝臨時設定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鄉貢,常科名目很多,依據應舉人的條件和考試內容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
生徒是在國子監(國子學、弘文館、崇文館)、各地學館入學考試合格的學生。鄉貢則是通過府試、州試的人,又稱舉人;考頭名的稱解元。通過朝廷尚書省的省試者稱為進士及第,考頭名的稱狀元,其餘分甲第和乙第。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試外,還有臨時不定期由皇帝親自主持的科舉考試,叫制科。這時科舉仍然留有一定的察舉制影子。考官在評卷時,考生的名聲往往是考慮因素之一。
這樣做的原意跟舉察一樣,是希望可以兼顧人材在試場外的表現。
但同時這亦無可避免造成不公平,出現士子與考官之間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敗壞時,弊病更甚。到了唐代後期,出身寒門由科舉入仕者漸多,與世族門蔭入仕者形成兩大官僚派系集團,互相傾軋,史稱「牛李黨爭」。
武則天主政時,曾首創由皇帝主持,複核進士資格的殿試;和取武將的武科舉。但是,二者在唐朝時並未有成為定例。
擴充套件資料:
簡介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島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併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在2023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2023年才廢除,整個科舉共持續1300多年。現代社會公務員的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起源與成熟
科舉制度起源於中國的隋代,秦代之前中國曾採用世襲制度取士。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
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
到了東周,制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國君服務。漢朝時封建制度逐漸被廢,皇帝**集權得以加強。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民間人材。
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至三國時代,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兩晉、六朝時沿用此制。是察舉制的改良,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負責。
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
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堵塞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到了隋代,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下詔各州每年推薦三人(制諸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舉。唐朝繼承並發展這一制度。
唐朝的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
武則天時,曾首創由皇帝主持,複核進士資格的殿試;和取武將的武科舉(武舉)。但是,二者在唐朝時並未有成為定例。
唐代的科舉允許平民攜帶證件自由報考,但仍然留有一定的察舉制影子。例如:士子在應試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會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薦。叫作「行卷」。
社會上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向知貢舉的**公開推薦應試舉子,稱為「公薦」,而被薦的舉子能輕鬆及第。除了武則天主政期間外,唐代的科舉沒有糊名(彌封)的習慣。
考官在評卷時,考生的名聲往往是考慮因素之一。這樣做的原意跟舉察一樣,是希望可以兼顧人材在試場外的表現。但同時這亦無可避免造成不公平,出現士子與考官之間的利益瓜葛。
到了唐末吏治敗壞時,弊病更甚。
宋代進一步改良唐朝的科舉制度,廢除行卷公薦之法,建立彌封謄錄制度,確立一套相當完整的體制。宋朝的科舉制度公平性大幅提升,許多大臣的子孫也未考上科舉,僅能擔任中低階**,因此當時還產生「富貴不過三代」的俗語。
5樓:萌新大佬
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
6樓:惡魔戰爭史
同樣是科舉制度,唐朝和宋朝的考試內容有什麼不同?
科舉考試的四個階段:鄉試(秀才)、會試(舉人)、會試(秀才)、殿試(進士)為什麼會有兩個會試
7樓:我是誰
科舉考試的四個階段沒有兩個會試,而是分為:童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四級。
1、童子試亦稱童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通過後進行由府的**主持的府試,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 ,第一名稱「案首」。
考取的就叫生員,即秀才。
2、鄉試,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
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
3、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
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4、殿試又叫廷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
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通稱進士。
8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的四個階段中並沒有兩個會試。科舉考試的四個階段是童生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士)和殿試(進士)。
在正式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前,必須要參加童生試,參加童生試的人被稱為「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成為秀才後,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考,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被稱為「舉人」,通過會試的被稱為「貢士」,通過殿試的被稱為「進士」。
9樓:三國之長空
一、應該是這樣的:童生試(秀才)、鄉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
二、擴充套件介紹:
中國封建王朝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1300餘年。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有重大影響。
清代科舉程式: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
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
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復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劍三科舉考試寶典有什麼用,劍三科舉考試到底怎麼弄?求高手詳細說明。萬分感激
取景江南 沒啥用 要麼扔了 要麼放郵件裡等消失 西山居遊戲 大俠您好 你好,科舉考試寶典的主要作用是讓玩家學習和熟悉科舉考試的規則和過程,丟棄後會在下次參加考試的時候重新發放,如果已經很熟悉考試規則和過程,則基本是沒有用的。若幫助到您,還望採納 來自石鼓書院風流蘊藉的金雀花 額額,給你介紹下科舉考試...
劍網3科舉考試問題,劍三科舉考試到底怎麼弄?求高手詳細說明。萬分感激
西山居遊戲 您好,那個書桌是隱元密鑑裡的成就道具,在遊戲裡按y,開啟成就係統,閱讀分類下的 才高八斗 上交以下所有書籍。獲得道具俠骨啊,獲得稱號千眼。獲取難度非常大。週二早上7點到週五晚上12點,可以在長安,洛陽,揚州新手鎮以及成都衙門口,找npc參加省試,週六晚上8點後到週日晚上12點,可以在成都...
宋代科舉考試的模式,宋代科舉考試模式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 制科和武舉。宋代進士分為三等 一等稱進士及第 二等稱進士出身 三等賜同進士出身。宋代科舉考試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 考試製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製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