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南」和「北」十一什么界限劃分的

時間 2022-09-17 20:55:02

1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的疆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南朝是繼承東晉的政權,而東晉後期劉裕北伐滅掉北方的秦燕諸國後使南方的勢力範圍向北擴大到今山東的黃河沿線。而北方在劉裕北伐不久,鮮卑的代又逐漸統一了北方。

與南方的宋對峙。到了宋文帝時,文帝對北魏(代的後身)表態可以放棄河北但決意收復此時的北魏控制的河南部分地區。於是爆發了南北大戰,圍繞疆界問題,一直到南齊代南宋時期雙方一直兵戎相見。

但總體上,南北的界限一直在南移,到了簫樑時大體固定在江淮地區。而後的侯景之亂打破了南北的總體上的和平局面同時使南方的經濟,國防遭受沉重打擊,簫氏皇族的火併和地方軍閥的混戰使南方最終失去了統一北方的實力。此刻取代北魏的齊周紛紛南下收漁翁之利。

西北的周收了巴蜀,控制了江陵,而北齊則闢僵到了江淮,最終與南朝劃長江而治。

2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指尖的界限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當南朝強盛的時候界限會向北推進,在劉裕北伐後南朝的疆域曾達到最大,南北朝界限大體上是以黃河為界的,關中、山東和中原大部都歸南朝所有,當北朝強盛南朝衰弱的時候,界限又會向南壓縮,陳的疆域是南朝最小的,大體上只保有江南一帶,連一向的南朝勢力範圍四川都丟失了。總體說對峙時間最長的界限是在江淮一帶。

3樓:o0歐文

參考資料:南北宗教文化之異似乎應該還有經濟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就自然地理因素來說,宗教文化的南北分流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各自所依憑的「江山之助」不同所致。

南北之間本就天然地橫亙著一條潛在文化分界線,它以秦嶺——淮水為中軸。

秦淮比較準確些。

也可看地圖

說長江並不確切。

4樓:就是

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劃分界限一般是以長江或淮河為分界才成立.

5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來說是黃淮一帶,南朝最差的時候也曾劃長江而治

那南朝和北朝又是從**劃分的呢?

6樓:精靈喜歡鬼

其實南北朝的時候,人家北朝才是正統,因為人家佔著中原,而我們漢族人所建立的政權統治的是南方,在那個時候是蠻夷之地。

說南朝和北朝的劃分界限,這個問題沒法給你說,因為那時相互之間的戰爭比較頻繁,國界是一直在變化的,基本上是在秦嶺淮海這條線上,就是今天中國的南邊分界線。中國的母親河是黃河,那時黃河在北朝的統治範圍內。

7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以長江為地理分界線,劃江而治

8樓:匿名使用者

地域 黃河 民族

魏晉時期中國南方與北方是以什麼為分界線劃分開來的?

9樓:騎車qu看海

北方與南方的劃分的確與現在不同,主要的是在於國和民族的界線,

從魏晉時期的地圖可以看出來大致的分別,

有一個說法是魏晉是一個南北劃分的時間界限,魏晉南北朝以前,是以黃河為界劃分南北;魏晉南北朝以後,通常是以長江為界劃分南北.

10樓:匿名使用者

還應該是秦嶺淮河吧 從地理上兩邊的氣候差異挺大 這也就導致了 經濟結構和文化的差異

11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事意義上來說,應該還是以長江天險吧

歷史上南北朝是以什麼分的?真的是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嗎?

12樓:斷漠**

南北朝的疆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南朝是繼承東晉的政權,而東晉後期劉裕北伐滅掉北方的秦燕諸國後使南方的勢力範圍向北擴大到今山東的黃河沿線。而北方在劉裕北伐不久,鮮卑的代又逐漸統一了北方。

與南方的宋對峙。到了宋文帝時,文帝對北魏(代的後身)表態可以放棄河北但決意收復此時的北魏控制的河南部分地區。於是爆發了南北大戰,圍繞疆界問題,一直到南齊代南宋時期雙方一直兵戎相見。

但總體上,南北的界限一直在南移,到了簫樑時大體固定在江淮地區。而後的侯景之亂打破了南北的總體上的和平局面同時使南方的經濟,國防遭受沉重打擊,簫氏皇族的火併和地方軍閥的混戰使南方最終失去了統一北方的實力。此刻取代北魏的齊周紛紛南下收漁翁之利。

西北的周收了巴蜀,控制了江陵,而北齊則闢僵到了江淮,最終與南朝劃長江而治。

13樓:匿名使用者

是以地理位置分的,南北朝並立。

請問歷史上所說的南北朝是怎麼一回事,怎樣劃分南北的呢?

14樓:噼裡啪稀里譁

南北朝的疆界不是一成不變的。南朝是繼承東晉的政權,而東晉後期劉裕北伐滅掉北方的秦燕諸國後使南方的勢力範圍向北擴大到今山東的黃河沿線。而北方在劉裕北伐不久,鮮卑的代又逐漸統一了北方。

與南方的宋對峙。到了宋文帝時,文帝對北魏(代的後身)表態可以放棄河北但決意收復此時的北魏控制的河南部分地區。於是爆發了南北大戰,圍繞疆界問題,一直到南齊代南宋時期雙方一直兵戎相見。

但總體上,南北的界限一直在南移,到了簫樑時大體固定在江淮地區。而後的侯景之亂打破了南北的總體上的和平局面同時使南方的經濟,國防遭受沉重打擊,簫氏皇族的火併和地方軍閥的混戰使南方最終失去了統一北方的實力。此刻取代北魏的齊周紛紛南下收漁翁之利。

西北的周收了巴蜀,控制了江陵,而北齊則闢僵到了江淮,最終與南朝劃長江而治。

南北朝其中的南朝和北朝分別指什麼?

15樓:

南朝:宋--齊--樑--陳

北朝:北魏--西魏-北周--東魏-北齊

南北朝的時候南朝和北朝的人口分別是多少

16樓:匿名使用者

十六國時期,陝西一帶羌、氐、匈奴有80萬之眾,而當地的漢族人口因戰亂、逃亡也只有80萬;至於山西則是匈奴羯族和鮮卑族的天下,他們也有80萬之多,殘留在當地的漢族只有100萬人;河北的鮮卑人應該有80萬,而當地漢族人口不過150萬人;至於河南-山東一帶主要是漢族人,人口占絕對優勢,而遷移至此的鮮卑族人則主要靠漢人每戶五十石的租米來過活;漢武帝在甘肅西部設定河西四郡,移入28萬漢族人,永嘉亂後又有大量中原人逃難來此,而來到這裡的匈奴、鮮卑則顯得微不足道;

鮮卑慕容氏採取安輯流民,設定僑郡,發展農業生產及接受東晉封號等政策,使黃河中下游相當數量的漢人往往合族遷到遼寧。幷州匈奴五部,共有三萬戶,入塞匈奴人口當有數十萬,劉淵據離石起事時,二十天就聚眾五萬,足見匈奴人數並不少。劉氏建立漢國和前趙國,匈奴成為統治族,五部以外的匈奴人和雜夷自然前來歸附。

劉淵都平陽,擄掠民戶充實國都,例如劉曜在長安戰敗,驅男女8萬餘口歸平陽,又劉曜攻破晉軍,擄獲晉司徒傅只家屬及2萬餘戶歸平陽。劉聰強盛時,平陽及附近地區,有漢民43萬戶,匈奴族為主體的六夷20萬落(戶)。劉曜都長安,前後遷上邽氐羌20餘萬口及隴西民戶萬餘戶到長安,又遷秦州大姓楊姜等族0.

2萬餘戶到長安。劉氏政權崩潰後,匈奴人失勢,他們和大量漢人雜居,也就逐漸合併在漢族裡。羯人(匈奴中的吐火羅部落)石勒立後趙國,都襄國(今邢臺縣)。

計石勒前後擄獲民戶在3萬戶以上,氐羌約20萬落,不使用者或落計數的人口約有4萬人。石虎都鄴,前後擄獲各族人有數十萬戶,人口多至數百萬。石勒石虎號羯人為國人。

冉閔滅後趙,殺鄴附近國人20餘萬人。羯本是小族,亡國後未被殺死的6萬羯人,在中原很快地併入漢族。鮮卑慕容廆建立前燕都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收容漢士族和流民數萬家,人數比慕容部人多若干倍,因之,慕容部人漢化較深。

慕容廆破扶餘國,擄獲萬餘戶,攻鮮卑宇文部,擄獲數萬戶。這些被擄戶都遷居棘城。慕容廆遷都龍城(今朝陽市),攻高句麗,擄掠男女5萬餘口,攻宇文部,擄獲5萬餘落,又襲擊後趙幽、冀二州,擄獲3萬餘家。

這些被擄人戶分置龍城、昌黎郡等地。慕容雋入都薊,徒鮮卑胡羯0.3萬餘戶到薊。

慕容雋殺冉閔,遷都鄴,棘城、龍城、昌黎等地的舊部眾,自然要大量遷入中原。

前秦苻堅滅前燕,遷鮮卑4萬餘戶到長安。經過17年,西燕慕容恆率鮮卑男女40餘萬口離長安。這個數十萬人的鮮卑慕容部,最後還是在河北併入漢族。

氐人(羌族的一支)苻堅建前秦國,都長安。苻堅攻取幷州,擄獲三千餘戶,擊敗左右賢王,擄獲酋豪六千餘戶,攻晉荊州,擄獲一萬餘戶,滅前燕,擄獲關東豪強及諸雜夷十萬戶(其中鮮卑四萬餘戶),伐涼州,擄獲豪強七千餘戶。這些被擄戶都被遷徙到長安和關中各地,多至十餘萬戶。

40萬氐族人隨前秦從關中前往各地駐防,氐族由於分佈太過於分散,不過50年就被淹沒在漢族的汪洋中。苻堅失敗後,遷居關東的氐人逐漸併入漢族。羌族屬於藏緬族群,與華夏族乃同一祖先。

羌人姚萇建後秦國,都長安。姚萇擄獲安定居民五千戶。姚興殺苻登,擄獲陰密居民三萬戶,攻洛陽,擄獲流民二萬餘戶,又擄獲河西居民萬餘戶,漢中流民三千餘戶。

這些被擄戶遷徙到長安和關中各地,與羌人雜居。姚氏政權崩潰後,羌人逐漸併入漢族。451年,魏太武帝攻宋盱眙城,給宋守將臧質信裡說,「攻城東北面的是丁零與匈奴,攻南面的是氐、羌。

你殺死丁零,可減少我常山、趙郡的叛亂;殺死匈奴,可減少幷州的叛亂;殺死氐羌,可減少關中的叛亂,你殺他們,對我沒有壞處。」足見在魏太武帝時,這些族還儲存著,並且遭受鮮卑人的歧視和虐待。他們的境遇,可能比漢族人更惡劣,特別是魏孝文帝遷洛華化以後,漢人地位比以前高了些,這些族勢孤力弱,被迫加速他們的融化過程,是可以想見的。

到魏末年,十六國時那些舊族名,在黃河流域已經很少見了,只留下漢族與鮮卑拓跋部的對立。532年,高歡與爾朱兆大戰,高敖曹率鄉人部曲王桃湯、東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歡軍左翼。高歡說,高敖曹所率全是漢兒,怕不管用,該配鮮卑兵千餘人。

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歡高敖曹都把他看作漢人,大抵十六國時舊族,到魏末年才融化完畢。到東西魏並立北方時,中國北方只剩下兩個大的民族----漢族與鮮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鮮卑族4世紀初全部人口不逾百萬,甚且遠低於此數)

永嘉亂後,中原漢族士族採取自保措施。

第一,摶聚宗族鄉黨、部曲、門客及流民等,擇形勢險要之地建築塢堡以自衛。世族豪門的依附民不交租稅不服徭役,不是國家編戶民;其時還有很多既不歸國家編戶、也不在世族豪門家籍的流民。很多不堪胡人官府統治的漢族人依附民、流民都依附於世族豪強。

第二,依附胡族政權以求庇護。

(1) 胡人政權有不少慕華的君主,如劉淵、劉曜、石勒、苻堅等,積極延攬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①繼續採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時也給予士族相當的優遇②承認士族的權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寶定士族舊籍、苻堅復魏晉士族③從永嘉末年以來,留在中原的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河東裴氏等家族聲望提高,無論出仕與否,都成為胡族政權必須依賴或拉攏的物件。

(2)中原士族不因戰亂而沒落,反而對政局的穩定與發展,發揮一定的功效,如:張賓 -石勒、王猛-苻堅。

(3)並非人人都樂於為胡族政權效命,如范陽盧諶雖深受石勒寵信, 但死後的墓碑上只保留晉朝官銜。

中原漢族士族與南方士族的差異:①處異族統治下,必須廣納、吸收各種力量以壯大實力,故透過婚姻、仕宦的途徑,互相合作;②對同族常抱憐恤救濟的溫情,家族組織易趨於團結,傾向「大家族制」,較重視家族倫理;③重視經術,希望透過政治參與,改變胡族政權,延續中原文化於不墜,並有勉力功業,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擴大政治勢力的目的;④在日常生活方面,因處境較為艱困,故風氣較南朝士族為儉樸。

永嘉亂後,北方陷於混亂,大小世族豪強都築塢堡自衛、擁兵自守。他們對於胡人的統治,或依附或對抗,胡族**對他們的存在予以承認。

永嘉之後,北方流民(僑人)為躲避北方戰禍而大量南遷,這次南遷對中國人口版圖的劃分是具有重大意義。當時僑人的數目,據說佔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那麼以僑人數目90萬計算東晉的人口為540萬。實際數目則應該大於此,因為部分僑姓士族對戶口的隱瞞掩蓋由於士族權力的進一步上升而變本加厲。

在前秦短暫統一北方之前,繁華的中原地區山頭林立,立國時短的軍閥們根本無暇好好的整理一下戶籍。前涼前燕、前秦穩定時期北方人口的增長速度,是相當可觀的。符堅著手統計戶口,得出北方人口約1600萬。

但是此時的戶籍工作沒有把「編戶」以外的少數民族(主要是五胡民族)約400萬人口計算在內。由於胡人之間打仗不全部徵漢兵,民間漢人恢復增長,中國人口恢復到3128萬,其中東晉人口665萬、北方漢族人1970萬、北方胡族493萬。淝水之戰後北方再次陷入混亂,戰爭愈發殘酷。

而南方東晉在劉宋建立前的二十年內,也是大小戰事不斷,此時全國人口總數再次下降。南朝人口之最盛,有說為劉宋,有說為蕭樑。劉宋在元嘉之治三十年內擁有南朝最大的版圖,經濟也達到小康水平。

史載劉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670萬,加上各種缺漏少報,實數在750萬。蕭衍時樑朝版圖不如劉宋,但是經濟發展水平卻猶有過之,尤其建康城,有戶28萬,以每戶5口計,人口竟達140萬。一漲一消,我估計樑朝人口當和劉宋相仿。

北方在北魏統一以後,人民得以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下從事生產,魏孝文帝又實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黃河流域的經濟逐步得到恢復,洛陽、鄴、長安又恢復了繁榮,北方人口當然也是在持續增長。今學者多以《魏書》為根據,判定北魏最盛時人口約3200萬。

520年中國人口增長到5240萬,其中南朝800萬,北朝漢族3200萬,混血兒640萬,鮮卑雜胡600萬

南北朝的名人,南北朝有什麼名人

要了解這方面的資料,網上有赫連勃勃大王的 華麗血時代 這個就有你感興趣的內容了。雖然這個著者的人品真是夠爛的,但是寫的東西滿看看吧,入門哪,還是挺有意思的。再有興趣,當然可以翻翻史書啦,還有諸如陳寅恪大師的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等等了。總的來說,這段歷史對當時的人很悲慘,但對於我們這樣的人來說,又多...

南北朝時的名人,南北朝有什麼名人

南北朝 拓拔巨集 花木蘭 張衡。拓拔巨集 花木蘭 張衡。南北朝有什麼名人 祖沖之。祖沖之 429年 500年 字文遠,出生於建康 今南京 祖籍范陽郡遒縣 今河北淶水縣 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 天文學家。南北朝有哪些著名人物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南北朝有哪些名人 南北朝有哪些名人 謝晦 北魏孝...

魏晉南北朝是不是相互攻擊的,魏晉南北朝是什麼意思?

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不妨從 魏晉南北朝 一詞開始,魏 指的是三國裡的曹魏,晉 主要指 小摩擦不斷,大的戰役好像不多。著名的像淝水之戰,元嘉北伐。魏晉南北朝是什麼意思?魏晉南北朝時期另一大顯著特徵是什麼?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政治的一個轉型期,政治進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