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幹遠吃間滴力嘛
而在魏國三道伐吳的攻勢中,儘管吳國的江陵保衛戰打得非常慘烈,但陸遜卻始終被牽制在對蜀方向,沒有參加對魏作戰。東吳收回了荊州,可說是事想心成,當時的東吳才是曹魏想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而東吳擁有的江東是富裕之地,曹魏當然眼睛叮在有肉的地方。
<>從時間點上來看,曹丕伐吳絕對不是一時衝動,因為黃初三年,也就是西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被陸遜徹底擊敗,黃權投降曹丕。同年11月曹丕伐吳。但三國時期的疫疾,卻是大概率事件。
無論曹魏還是蜀漢、孫吳,都屢屢毀在疫疾上,卻總是重蹈覆轍。根本而言,還是人謀,準備不足。
自關羽失荊州後,孫權強佔了原屬於劉備的荊州三郡,至此,荊州七郡除南陽郡之外,全部被孫權佔領,孫權也成為曹魏之後三國之中的第二大勢力,實力算是蜀漢的兩倍。士兵匱乏的蜀漢集團,在此戰之後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若非是諸葛亮立刻調整對敵策略,與孫吳集團以最快的速度重新建立友好關係,以蜀漢集團此時的實力還能支援多久呢?
但滅亡蜀漢的其實不是曹魏,而是司馬昭的西晉,因為蜀漢滅亡的時候,曹魏政權已經完全被司馬氏控制,實際上早已經名存實亡,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時也為了奪回戰略要地荊州對東吳發動了滅國之戰。但是對於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什麼在那時候曹魏不趁機來進攻蜀國呢?
特別是劉備慘敗,幾乎達到全軍覆沒的地步!
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沙摩柯領軍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佔領秭歸,期間吳軍被逼的節節敗退,雖最終戰勝蜀軍,但自己也國力大損。
2樓:凱子體育
因為曹魏在漢中之戰、赤壁之戰與南陽郡之戰等都以失敗而告終,損失比較大,所以曹魏需要休養生息,故而沒有出兵,曹魏也有坐收漁翁之利的意思。
3樓:娛樂八卦影視說
因為當時曹丕剛繼位,還在忙著整治朝堂,穩固自己的權力,無法分心去攻打蜀國和吳國。他也擔心自己一代出兵的話,蜀國和吳國會聯合起來攻打自己,所以沒有出兵。
4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曹魏要的就是漁人得利,讓他們鬥得越厲害越好,所以不會出兵干涉。
劉備東征孫權,本是曹丕統一天下的絕佳機會,為何曹丕按兵不動?
5樓:愛情來了擋不住
如果曹丕也參加這場打仗的話可能劉備就打不起來了,這對於曹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劉備和孫權打起來,曹丕可以坐享漁翁之利,是最佳的選擇。
6樓:網友
古代情報**有延遲,等訊息傳到曹丕哪時,黃花菜都涼了。
7樓:巨蟹阿斯頓
是因為曹丕他的實力不好,他的兵力也沒有很強,所以他才按兵不動。
劉備為什麼年過六旬還要徵孫權
劉備打東吳是有雙重目的的,1是政治目的,底線是要拿回荊州 2是個人目的,底線是要殺掉呂蒙,現在呂蒙死了,劉備自然要把目標轉換到孫權身上去了 所以孫權不可能滿足劉備的目的 不過按照孫權薄情寡幸的性格,如果呂蒙還活著,說不準就被孫權殺了送個劉備了。首先從軍事上分析 東吳在偷襲荊州後,大將呂蒙隨即病故,當...
夷陵之戰孫權劉備血戰,曹丕為什麼不偷襲蜀漢
曹丕那個時候剛剛繼位,正在穩固國家政權,無暇出兵,而且曹丕也希望東吳和蜀漢,兩敗俱傷,他坐收漁利!夷陵之戰時,雖然孫權劉備雙方血戰,但是其後方都有重要的兵力保障。就算曹丕偷襲,也不會站到太大的便宜。曹丕剛剛繼位國家內部還不穩定,他並不具備能夠在當時偷襲蜀漢的實力,此外他從一開始就只打算隔岸觀火,看孫...
當曹操,孫權,劉備在一起,爭奪的時候,最佳的歷史背景是什麼,還能增加哪些重要人物
兩個年代,一,公元207年。赤壁之戰前。劉備會前往荊州的新野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我想,諸葛亮已經出來之後就沒意思了吧?但是那時的劉備勢力很弱,容易一開始就被曹操吞併,必須要先搞好政治關係,但是電腦裡的孫權不像歷史上的孫權那麼友好相反態度十分的冷漠與傲慢,其實那時的主要外交官是魯肅。二,公元2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