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芝麻問史記
在戰場上永遠沒有常勝將軍,因此,三國時期有很多驍勇善戰的猛將也有戰敗的時候,其中就包括武聖關二爺。不過當時很多統帥都不會立馬斬殺降將,而是會為我所用。
為了能夠讓關羽歸順自己,曹操曾經也想方設法地想要降服關羽。可是關羽對大哥劉備忠心耿耿,曹操無論如何都無法如願以償。三國降將無數,那麼,為何卻容不下於禁,他到底有何不同?
身為曹操身邊的一名得力干將,于禁一直以來都被曹操委以重任。初平四年,遵照曹操的命令,于禁率領大軍前往徐州攻打當時的廣戚。于禁作戰勇猛,不久便佔領了廣戚。
曹操很高興,隨即給於禁加官進爵。興平元年,于禁又和曹操一起去征討呂布。
在這場大戰中,于禁再度立大功。他首先孤軍深入攻佔了呂布的兩個營寨,接著又馬不停蹄地趕到須昌擊敗了呂布的部下高雅。建安三年,于禁又聽從曹操的號令去把呂布給生擒了回來。
可以說,于禁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貢獻。因為這樣,于禁才會成為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之一。
後來,在樊城之戰中,于禁無奈之下被迫向關羽投降。通常情況下,三國時期的降將都會得到很好的待遇。而劉備本就是一名愛惜人才的君主,按理說捉住了于禁這麼一名虎將也應該重用他才對的。
可惜,劉備並未這樣做。就這樣,于禁一直被關羽關押。不久之後,東吳大軍來襲,關羽不幸慘敗被殺。
之後,于禁又輾轉成為了東吳的俘虜。蜀國的劉備嫌棄于禁也就罷了,但是誰知孫權也同樣不肯重用於禁。
好在孫權沒有像關羽那樣一直關押于禁,佔領荊州後便很快釋放了于禁,只不過從始至終都沒有委以重任。然而,在東吳生活的那些歲月裡,于禁的日子也過得很悲慘,且時常被孫權手下的將領給辱罵和鄙視。尤其是那個虞翻總是百般刁難於禁,動不動就肆意謾罵和羞辱。
受盡屈辱之後,孫權最終放于禁返回了魏國。
不幸的是,此時曹操已經去世,剛即位的曹丕對於禁沒有太多好感。當時,見到于禁面黃肌瘦,頭髮花白,曹丕表面上假惺惺地安慰一番,可是卻在他離開後下令讓人畫出于禁被俘的慘狀。于禁得知此事後,感覺無比羞愧,最終病死。
三國降將無數,卻沒人容得下於禁,只能感嘆于禁的命運悲苦。
2樓:adhas獅子
第一:名節效應,于禁連忠君的名節都不要,自然無法留下好的名氣。
第二:名人效應,于禁是三國時代的名將,統軍大將,一代梟雄曹操的心腹,連這樣的人物都投降了,製造的影響力,自然就不同凡響。
3樓:淮陽小子
三國的各國君王都提倡忠義。于禁被關羽水淹後,投降了關羽,沒有像龐德那樣捨身取義,加上曹丕本來就不太喜歡他,所以他後來被曹丕羞辱致死。
三國中,為什麼于禁投降關羽遭到了曹丕鄙視呢?
4樓:匿名使用者
就因為于禁投降的是關羽,關羽不過是個大將而已,其他人投降的是一方諸侯或王爺。
三國於禁最後選擇背叛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5樓:蠟筆小曦
當然是因為戰敗被俘,如果這時候他不投降的話,他的下場就會和龐德一樣,所以他只能選擇投降。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6樓:青州園主
我認為他是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為了後來有機會再回到曹操身邊,為曹魏做貢獻。
三國時期明明有4個國家,為何《三國演義》只寫了魏蜀吳?
因為沒有參與中原爭奪戰。董卓入京專權後,因為遼東太亂,便派公孫度任遼東太守。當中原戰火連天時,遼東都沒有參與一場中原之戰,而三國講的是中原的勢力。三國時期共有幾個國家?為何 三國演義 成了魏蜀吳?在公孫度死了之後,這個政權先後由他的兩個兒子來執掌,在他的兩個兒子死了之後,燕國的政權又由他的孫子公孫淵...
正統三國駐防有什麼好處,正統三國科技有什麼作用
猩孕 曹操挾天子令諸候,魏國口五百多萬,皇帝搞得十分狼狽,百姓苦,殺人如麻,東吳二百多萬,慌忙於3月戊申日以何進為大將軍,後人當鑑之,董卓,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 蒼天已死,人口銳降了60 多,命各州郡準備作戰 袁術,到晉初時,罵為賊寇 轘轅,總人口不到兩千萬 1600多萬 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 亂...
有什麼關於三國的笑話,關於三國的笑話
關羽 正在酒吧裡喝著小酒,突然發現有人偷了他的手機,他立刻飛身追出去,把小偷痛扁一頓,最後把小偷的手機也一塊兒搶了回來。然後回去繼續喝酒,旁邊的曹操直誇他 雲長果然厲害,此酒尚溫!就一個字 快!張飛 在公交車上手機被偷,小偷尚未下車,於是他大喊一聲 給我把手機放下!嚇得車上多人暈倒,十幾人將手機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