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陳曉蘭女傑
花垣苗族節慶較多,除春節、春社、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與漢族相同的節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節慶:
趕年場(調節) 農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約定地點、日期趕場。是日,男女老少身著盛裝聚會,各地藝人歌手、獅子龍燈雲集,年場內**如潮,異常熱鬧,人們可盡情地坐鞦韆,**獅子、龍燈、武術、雜耍、刀梯、聽歌手對歌,青年人趁機物色情侶。
櫻桃會 縣內排碧、排料、董馬庫一帶,多產櫻桃樹。每年農曆三月櫻桃成熟時節,當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約聚會櫻桃林中,對唱苗歌,進行社交活動,時間半月左右。這種活動苗語 liud liud bid ua 意為摘櫻桃。
趕秋 「趕秋」是花垣苗族比較隆重的節慶。苗語叫「趕秋場」 (get (get qoud qou 。每年立秋這一天逢哪一個地方趕場,那個地方就是這一年的秋場,苗族人民穿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湧來,這便叫「趕夥」。
此時,還是莊稼成熟、豐收在望時節,故有慶豐年之意。年長者,親情逸緻,意氣風發,年輕者,三、五成群,尋情會友。其他人則利用「趕秋」這一天,做生意買賣,渴望生意興隆。
所以,這一天的「秋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趕秋場除了舞獅、打猴兒鼓外,最有特色的要數打八人秋。這種鞦韆,外形紡車一樣,高約 8 米,可以轉動,8 人秋,漢族人稱為八人秋,一個秋可坐單人也可坐雙人。八人秋用人力轉動,當快速轉動停下來誰在晨高處,誰就要唱歌,如果不唱,搖秋的人就不放他下來。
至 1999 年,已成功組織了7屆「赴秋節」,每屆觀眾均達數萬人之多。
吃新 苗族以農耕為主,一年所望是嘗新。每到夏熟 時節,各地自定一日為吃新節。是日,家家戶戶除辦酒肉外,還將新包穀、稻,新辣子、茄子、豆夾等採回家中,做成飯萊,先祭祖祭神,後全家人品嚐,表示吃上新谷新 米,免除飢餓。
掛社 花垣苗族在對新立祖先前三年的祭奠不在清明,而在壽禮日,稱為掛新。立春後第五個的日子叫做社日。這幾天有新立祖先的兒女都要上三條新鮮的蒿萊(苗語為「山務」)和野萌蔥(諧語為「光」),洗淨切碎,加上臘肉丁,花生米、芝麻、紅棗、冬筍、豆腐乾、豬油等煮成社飯拿去新喪祖墳祭奠。
滿了三年不再掛新,僅在清明節祭奠。掛新回來,全家圍桌而食,再用以饋贈親鄰。現在社飯不僅是一種祭祀供飯,而是立春以後的美餐。
腸肉、蒿萊、葫蔥合在一起蒸煮後,開啟鍋蓋滿屋皆香,吃到口裡,餘味無窮,據傳還有防病健身之效。
2樓:昕於馨蘊
苗族苗族這個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就讓我們去走近它,瞭解它吧!
苗族大約有740多萬人口,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帶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在山嶺之中,給人一種祥和的氣氛。
苗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他們擁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種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則迷信鬼神和巫術。苗族人對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認為是靈性的體現,如果遇到,就會對其頂禮參拜。
他們大多數人都信仰**教和天主教,極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還認為世上有鬼神,他們認為鬼有兩個種類,一種為善鬼,也就是神,會給人帶來幸福、好運。而另一種則是惡鬼,他們認為,死去的人或動物的怨恨化做的惡鬼,會帶來黴氣、厄運、災禍。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認為盤瓠(一種神犬)或楓樹楓木為他們的始祖,把它們當作祖先來崇拜。
很有意思吧!
他們的飲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則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裡面包著鮮肉或酸菜,味道極為鮮美。苗族人還愛吃酸、辣味的食物,他們的典型食物有:
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介紹完飲食,就要介紹服飾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愛戴銀飾。銀飾的種類也很多:有銀花冠、銀牛角、銀花帶、小銀花墜……
這就是苗族,一個獨特的民族,聽了我的介紹後,你熟悉它了嗎?
苗族的風俗習慣作文,400字以上。
3樓:匿名使用者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
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獻哈達 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
5米至2米,寬約20釐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磕頭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覆進行。
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4樓:匿名使用者
苗族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部落。他們的頭飾都很重。但是嗯要想真正的瞭解苗族的話,只要去他們的族,你去看看。
苗族的節日風俗作文300
5樓:使用者名稱用
我國是個多民族bai的國家,在五十六du個民族zhi中我最喜歡苗族,因dao
為苗族的有許多的美食回和服裝漂亮。就讓答我來介紹一下苗族吧!
苗族人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廣西等地,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現用漢字。
苗族人以大米為主食,喜吃狗肉,素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特色美食主要有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人的歲時節慶很獨特鮮明,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較隆重的節日有:召龍節、吃薪節、苗年節等。
苗族人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苗族人鍾愛銀飾,頭飾包括銀角、銀圍帕、銀髮簪等,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苗族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大多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
這就是苗族了!
苗族飲食風俗的作文400字左右
6樓:匿名使用者
糯米飯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為男女老幼喜愛之食品,人們認為吃粘米飯不頂餓,味淡,不及糯米飯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著吃極為方便。凡逢走親訪友的禮品,各種節日(姊妹節)的主食,多為糯米做成的各種食品。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釀酒、長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製盒盛糯米飯儲之隨身帶去食用。
在新媳婦初見翁姑,女婿拜見岳丈時,糯米制作的上述禮品是必備的禮物。因此,糯米的用量比例是很大的。縣境苗族人民煮粘米時普遍採用木甑蒸和鼎罐煮悶熟。
多是按米放水,不濾米湯,群眾稱為「按湯飯」,苗語稱「告翁賀」,食之既不淡味,又有營養。糯米是先用冷水泡發脹後,過濾放於木甑上蒸熟,再盛放於木盆內而食。粘稻或糯稻,多是舂一次吃一天,常年如此。
認為現舂現煮,吃了養人,放久了的米是陳米,吃了不養人。糧食加工工具有石碓、水碾兩種,是很早就使用的工具,每戶必備。水碾(有稱水磨的)碾米才是三幾百年歷史,據傳是外族傳入的。
近水的寨每寨有架或數架水碾,也只有在農忙季節才使用,乾旱主要還是依靠石碓舂米。加工方法,把焙籠烘乾或日晒乾的稻穀放入石臼內,用腳踏碓杆後端,使舂杆起落,利用落下的力來舂米,舂好即篩去糠而得淨米。
縣境苗族人民喜食酸辣味湯菜,家家戶戶都有酸菜、酸湯和酸辣子。苗族的酸菜味鮮可口,製作方便。將收割下來的青菜、白菜、韭菜、蘿蔔等洗淨晒乾,切細,調糯米粉、糯米飯或米湯、辣面、鹽水等與菜拌勻醃於壇內即成。
生食可作勞作午餐的下飯菜,冰雪封凍時節可開湯就食。平時煮新鮮蔬菜或瓜豆,摻與酸菜或酸湯,食後既可健胃生津,又可清火祛熱。暑天將酸菜開成清湯或將生酸菜泡以涼井水,是十分可口的解渴飲料。
7樓:
建築風格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島和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幹交叉搭成的「杈杈房」;一帶則為石屋。
飲食習俗:
飲食因地而異。、湘西、海南島和融水等地,以大米為主食,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為主食。黔東南地區喜歡吃粑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醃製的「醅菜」。
廣西大苗山喜歡吃醃製的酸菜、酸肉和酸魚,喜以酸辣調味。廣西隆林喜吃「豆腐黴」和「辣椒骨」。湘西一帶則喜歡「油菜湯」。
服飾:黔西北、滇東北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其他各地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裹綁腿。
湘西黔東北一帶,婦女上著大襟右衽衣,下穿褲子,衣袖、褲腳和衣領周圍鑲有花飾;其他各地婦女大都穿在領短衣,各種長短不一的百褶裙,盛裝時還佩戴多種銀飾。
宗教信仰:
崇拜鬼神。
婚戀習俗:
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舊時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婚前戀愛自由,通過「遊方」、「坐妹」、「坐寨」、「會姑娘」、「踩月亮」等社交形式擇偶。過去各地普遍流行「搶婚」習俗。
湘西盛行姑舅表優先婚,還有一些地區存在「轉房」、「妻娣妹婚」和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
歷史文化:
其先民一般被認為是古代三苗的一部分。又一說是淵於殷周時代的「??人」。
秦漢時已聚居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史籍中所稱的「五溪蠻」或「五陵蠻」中,以後陸續向西遷徙,才形成今天的分佈局面。該族婦女擅長刺繡、蠟染等。喜愛歌舞,苗歌歷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的蘆笙舞流行於貴州、、雲南等地。
還流行鬥牛、鬥鳥、拋花包、踩鼓、賽馬、遊方等活動。節日很多,各地不一,有苗年、四月
八、龍船節、節、吃新節、清明節、趕秋節和六月六等。
作文: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
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
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 冢
苗族的節日 習俗或活動,苗族的特色節日和風俗有什麼?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黔西北 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 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長髮,挽椎髻於頭頂,插木梳或髮針,戴耳環 手鐲 項圈等飾物。至清代末期,他們已不再蓄髮...
苗族有哪些風俗。苗族的風俗有哪些
苗族習俗 1 吃油茶。2 吃山泥鰍 晰蜴,統稱四腳蛇 3 農曆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4 住吊腳樓。吊腳一般2 3屋,飛簷翹角,並有走廊圍白木質欄杆,欄杆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具 堆放柴草 土灰,或圈牛 羊 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穿戴 苗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男,一...
苗族有什麼風土人情,苗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苗族主要的風土人情如下 1 文化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 湘西 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 刺繡 織錦 蠟染 剪紙 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