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是誰發明的有什麼典故嗎

時間 2021-10-14 21:25:47

1樓:

火鍋的發明,有兩種說法:

第一、成吉思汗發明說

火鍋的起源並不在四川,它是成吉思汗發明的。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裡,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有了火鍋,才使得蒙古騎兵填飽了肚子之後,精神煥發地攻下中原,並一直向西打到了中亞。

第二、三峽縴夫發明說

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縴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燙食鮮魚活蝦及各種蔬菜。一番豪邁,一番激情,全身疲乏頓消,縴夫們又吼著激昂的號子,揹著纖繩上路了。

身後留下一個個土灶和一縷縷青煙。

擴充套件資料

1.印度特色火鍋

該國最為著名的火鍋要首推"咖哩火鍋"其所用佐料是本土的特產咖哩、番葉、椰子粉以及香料等,涮的東西有魚頭、草蝦、雞肉和牛肉等,鍋底還為米粉浸汁,有盡吸原汁之雅趣。

2.朝鮮特色火鍋

該國的特色火鍋以"酸菜白膘"為標準,以木炭火電廠煮食,熬的湯為海蔘湯。酸菜和我國冬季用鹽水浸泡,濾幹醃泡而成,而所用的白膘肉即是五花肉煮熟切成片或是蒸過一遍後去除油膩,吃時再配以血腸、蛤蜊等,朝鮮特色火鍋的這種吃法雖說比較原始,但吃起來卻很十分的爽口。

3.韓國特色火鍋

該國最傳統的特色火鍋就要算是"石頭火鍋"了,大有"辣死人不償命"的韓國風情。在這種火鍋的底部放的盡是辣椒油和辣椒粉等辣味調料。上面蓋滿了肉塊和肥雞塊,吃時會辣出大汗、眼淚,真可謂"辣死人,樂死人"。

參考資料鳳凰網-火鍋的歷史起源 你知道多少

2樓:匿名使用者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成吉思汗發明的,一種是說三峽縴夫發明的。

成吉思汗發明說:他長年統兵征戰四方,看到士兵們吃傳統的燒烤羊肉很費時,為了使得部隊不延誤戰機,他將羊肉切成小塊擲進沸騰的鍋裡,從此這個世上就有了火鍋。

三峽縴夫發明說:一千多年前,在長江三峽,一群縴夫,邁著沉重的腳步,拖著疲憊的身軀,就在江邊砌土為灶。他們掏出隨身攜帶的辣椒、花椒、香辛料,取長江水,熬成湯,佐以烈酒。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了類似火鍋的燒爐,戰國時代據考證已經有了類似今日的火鍋,《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

關於火鍋的起源另一種說法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鬥」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

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

到了清朝末期**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商周時期有一種容器「鼎」在當時要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鳴鐘列鼎」,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再分食,這算是火鍋的雛形。

《魏書》記載,魏文帝使用「五熟釜」,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是世界上最早的鴛鴦鍋。(當然關東煮也有可能)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北宋羊肉十分便宜,可能那個時期已經有涮羊肉)

3樓:禾木由

火鍋是由南宋美食家林洪發明的。典故如下:林洪曾經在冬季的武夷山內,捕獲一隻肥美的野兔,但山中沒有廚師,林洪不知以什麼烹飪方式來處理大自然的這份饋贈。

一位老食客告訴他:「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後,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意各以汁供。」。

林洪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一撩撥,馬上變出雲霞一般的色澤,再蘸上「酒醬椒料」製成的調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種更鮮美潑辣的味道立即便啟用了味蕾。

林洪將這種烹飪方式命名為「撥霞供」,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火鍋。

4樓:霓脦那些

歷史火鍋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但最初人類的飲食文化便有以火燒鍋,以水導熱,煮熟食物的烹調方法。

商周時期有一種容器鼎 在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鳴鐘列鼎」,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再分食,是火鍋的雛形。

在秦漢時期,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之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及「濯豚」等文字記載,這和今天火鍋吃法簡直如出一轍。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五熟釜,銅鍋內分為五格,可用不同的湯料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易於熟食的銅爨,是當時居住在重慶、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到了唐朝,已經有銅製的暖鍋。2023年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火鍋。它的吃法是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醃,然後將湯燒沸將肉片汆熟,蘸佐料而食。

元代時,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

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連皇帝也喜愛火鍋,而且成了宮廷菜餚。乾隆曾經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嘉慶皇帝登基時曾經舉辦千叟宴,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

擴充套件資料:

火鍋文化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嚐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盪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

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裡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

在重慶,吃火鍋也有講究,調料一般選用最基本的蔥薑蒜和香油,這樣才能吃出火鍋的原汁原味。燙菜有有規矩,先吃毛肚鴨腸一類的食材,燙法是:七上八下,這樣燙出來的菜才最嫩。

招待客人或是和朋友聚餐,一頓火鍋再加上幾瓶重慶人最愛的江小白,才最能符合重慶人火辣熱情的性格  。

臺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蕪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形態

中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

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釐米,口徑15釐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型別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說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

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

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

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製的,一種是陶製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

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餚。火鍋是中國所特有的食用食品的方式,火鍋的圓形設計,使就餐者整合一個圓圈,也在預示著中國人講究團圓的傳統習俗,這種在冬天採取碳加熱水烹飪牛羊肉的吃飯,也符合了滿族人的飲食習慣。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只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5樓:匿名使用者

古語有云:「不節不食」。這裡的節是「時節」、「時令」的意思,也就是什麼時令吃什麼食物。

古人不像咱們現在,有先進的食品工業和保鮮技術,「不節不食」卻真正包含了順應天時的智慧。深秋初冬,牛羊經過整個秋天的生養,膘肥體壯,人們也需要補充能量來面對寒冬,正是食肉的好時節。

最近北方的氣溫明顯涼下來了,秋意逐漸濃厚。但俊男美女們還是不願意換上厚厚的秋裝,通過食物來補充熱量是年輕人們樂意抵禦寒涼的方式。

一年四季都能恰,冬季尤甚

如果給天冷的時候人們最想要吃的美食排個座次,那火鍋肯定排第一位。不同於西南的麻辣鮮香特色火鍋,北方(尤其是東北、內蒙和京津冀魯地區)提到火鍋第一個想到的大抵都是銅鍋涮羊肉。

寒冷冬天的暖身美食

如今涮羊肉已經成為北京美食的代表之一,但是關於它的**一直眾說紛紜。

羊肉在中國有幾千年的食用歷史,宋朝之前基本上是作為士大夫以上階層的基本肉食**,蘇東坡在黃州吃豬肉,還要揶揄「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在羊肉的諸多吃法中,個人以為「涮」最能體現羊肉鮮嫩的本質。

坊間傳聞,涮羊肉和火鍋的發明者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按常理推斷有一定道理,一來蒙古草原盛產肥羊,二來成吉思汗東征西討一刻也沒安生過,行軍打仗兵貴神速,所以慢條斯理的吃吃喝喝不靠譜,涮羊肉操作簡單,能節省大把的時間。

近日偶爾看到宋代林洪所寫《山家清供》,裡面記載了一則美食菜譜:「向遊武夷六曲,訪止止師,遇雪天,得一兔,無庖人可制。師雲:

山間只有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後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乃隨宜各以鬥供。因用其法,不獨易行,且有團欒熱暖之樂。越五六年,來京師,乃復於楊泳齋伯?

席上見此,恍然去武夷如隔一世。楊勳家,嗜古學而清苦者,宜此山林之趣。因作詩云:

浪湧晴江雪,風翻晚照霞。末雲。醉憶山中味,都忘貴客來。

豬羊皆可作。 」

山野美味,原是吃貨最鍾情的,特別是兔子。下雪天到手一隻肥兔,可惜沒有大廚料理,這可難不倒吃貨。乾脆風爐生火白水煮湯,等到湯響沸騰下入兔肉,蘸以酒醬椒料,一路吃來大呼過癮。

由此推斷,原來涮羊肉之前居然還有涮兔肉,特別是文中提到的「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跟現如今涮羊肉的吃法頗為相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寫的小詩:浪湧晴江雪,風翻照晚霞。

用這種方法,不但操作簡單,而且很適合於抱團取暖。

文末一句「豬羊皆可做」更是直接論證了涮羊肉其實早在宋代就已經有人嚐鮮了,至於成吉思汗的涮羊肉,顯而易見已經落後了n多年了。

火鍋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火鍋的來歷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 陶製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 羹 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

火鍋是誰什么時候發明的,火鍋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 陶製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 羹 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

飛機是誰發明的,電話是誰發明的,飛機是誰發明的,電話是誰發明的

飛行者 號是一駕普通雙翼機,它的兩個推進式螺旋槳分別安裝在駕駛員位置的兩側,由單臺發動機鏈式傳動。1904年,萊特兄弟製造了裝配有新型發動機的第二架 飛行者 在代頓附近的霍夫曼草原進行試飛,最長的持續飛行時間超過了5分鐘,飛行距離達4 4千米 1905年又試驗了第三架 飛行者 由威爾伯駕駛,持續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