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水稻是怎樣的

時間 2021-09-21 21:27:23

1樓:匿名使用者

熱帶沙漠出現「人造綠洲」**於一份跨國邀請。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介紹,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受迪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邀請和委託,在當地熱帶沙漠開展水稻實驗種植。今年1月份,他們選取幾十個雜交水稻材料,在迪拜近郊沙漠進行小範圍種植,對其抗旱性、抗鹼性和抗倒伏性等性狀進行測試。

經過5個月生長,首批水稻已近成熟。5月26日,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組織來自印度、埃及、阿聯酋等國的專家進行產量測評,其中一個水稻材料產量超過500公斤/畝,還有兩個水稻材料產量超過400公斤/畝。來自印度的測產專家伊什在**中向袁隆平表示:

「這樣的測產結果讓人非常激動,印象深刻。」

袁隆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這次測產結果超出他的預期。500公斤/畝是理想,沒想到能達到,這說明中國雜交水稻技術遙遙領先,海水稻技術初露鋒芒。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近日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這是全球首次在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為沙漠地區提升糧食自給能力、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環境再添「中國貢獻」。

6月下旬,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對晚熟水稻再次測產。「根據測產結果,我們將從試種水稻中選取優勢水稻材料,通過改良並研發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雜交水稻品種。」張國棟說。

中國海水稻技術是沙漠種植水稻成功關鍵

迪拜沙漠晝夜溫差達30多攝氏度,白天極端高溫,地表溫度達50多攝氏度,溼度在20%以下,還經常有沙塵暴。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水稻需要克服重重困難。而當地種植水稻最大的挑戰是沙漠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全是散沙,沒有團粒結構,無法保墒,而且地下7.

5米就是海水。

「如果從地表澆灌水稻,就需要大量淡水。當地淡水非常寶貴,主要依靠海水淡化,這種灌溉方式顯然不具可行性。同時,淡水下滲與地下海水相匯,在高光照條件下,還容易引起地下海水上升,發生次生鹽鹼化。

」張國棟說。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海水稻種植研發的成果--「四維改良」技術引入迪拜。其中,要素物聯網模組是最關鍵的核心技術,它主要由兩根搭載了多種感測器的管道構成,第一根管道根據感測器反饋需求,將所需水肥自動送達水稻根系部,供水稻生長;第二根管道是將土壤中滲出的多餘水肥**,運送至**池供第一根管道迴圈使用。此外,要素物聯網模組在地表還有智慧噴灑灌溉系統,能根據水稻不同時期需肥特點、土壤環境和養分含量狀況,精確控制噴頭和噴槍定時定量噴灑水分和養分。

世界糧食安全再添「中國貢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執行主任劉佳音介紹,今年下半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與迪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將啟動100公頃實驗農場,在更大範圍對生產成本和栽培工藝穩定性進行驗證,形成在沙漠地區水稻推廣技術標準。

2023年,雙方將啟動建設100公頃標準農場,並從2023年開始快速複製,擴大種植面積,打造更多「人造綠洲」。

據瞭解,迪拜酋長私人投資辦公室計劃與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合作,通過資本、技術和土地合作,以覆蓋阿聯酋10%以上國土面積為目標,以10平方公里「人造綠洲」為單元,打造「綠色迪拜」和「生態迪拜」,大幅提升阿聯酋糧食自給能力和糧食安全,並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此外,雙方還簽訂了共建中東及北非海水稻聯合研發推廣中心框架協議,致力於將「人造綠洲」推廣到整個阿拉伯世界,改善沙漠地區生態狀況,解決貧困和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飢餓問題。

張國棟告訴記者,在沙漠種植水稻三年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升高,就能形成團粒結構,可以在「四維改良」基礎上種植多種高附加值作物。

2樓:科學普及交流

沙漠水稻(沙稻):是沙漠環境用特殊技術種植的水稻,目前採用沙地襯膜水稻,即沙地襯膜水稻(已經形成沙漠種出高產稻),產品是沙漠大米(沙米)。與旱稻是不同概念。

產地主要是內蒙古通遼市的幾個旗。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原因,撒哈拉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喜歡地理問題 位置 1.北迴歸線穿過,常年受副高控制。2.緊鄰亞歐大陸。下面會詳細解釋 氣壓 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永久性高壓中心 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季節性高壓中心 北非陸地冬季強大的冷高壓。副高的形成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畫圖 太陽長期照射下,赤道受熱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氣受熱...

什麼是水稻立枯病?怎樣防治,水稻立枯病怎麼防治?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發性生理病害,對水稻秧苗素質影響極大。水稻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兩種。生理性立枯病主要發病原因為秧苗對土壤酸鹼度 水肥氣熱條件不適,而出現的發病症狀,表現為植株矮化 變黃 新根少或無新根,發生輕時,苗床秧苗變黃,嚴重時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由於土壤中病原菌侵染引發...

水稻是誰發明的?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在國際上,美國農學家瓊斯於1926年首先提出了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的理論。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也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日本學者則在1917年就發現了野生不育系,1958年 日本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