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我想發酵的理由不夠充分。而熱脹冷縮比較好解釋。你應該是北方到南方隨著車內溫度的升高到達目的後就會出現這樣情況。
在北方的時候溫度低——冷縮。到了南方溫度回升——熱脹。
而你的瓶子又裝的比較滿,瓶子外的溫度突然降低,會擠壓瓶內的蜂蜜。而此時瓶內的蜂蜜是溫暖的,它要膨脹。於是就出現了你剛剛的一幕。
2樓:你小子飛飛
二種原因會引起蜂蜜瓶發脹甚至炸:
一、蜂蜜發酵。其實就是蜂蜜中的酵母菌將蜂蜜的葡萄糖和果糖分解,形成酒精和二氧化碳,然後在氧化的作用下,繼續分解為醋酸和水。由於蜂蜜發酵會產生二氧化碳、酒精和醋酸,所以蜂蜜發酵的典型特徵就是有大量氣泡產生、有酒精的味道和蜂蜜變酸,密封儲存的蜂蜜如果發酵,會發生漲瓶或者罕見的蜂蜜**。
二、也可能因為放置的溫度過高,熱脹現象導致蜂蜜發脹**的原因。
引起發酵:有幾個方面,蜂蜜的質量,蜂蜜中酵母菌的數量,儲存的溫度等等,最為重要的是蜂蜜的質量,也就是蜂蜜的波美度,表現為蜂蜜的含水量。當蜂蜜的含水量在17%-18%之間時,波美度為42度以上,即使每克蜂蜜中含酵母菌1000個,一年之內蜂蜜也不會發酵;含水量在18%-19%時,波美度41-42度,每克蜂蜜酵母菌小於10個,可以儲存一年;含水量大於23%,波美度低於40度,即使每克蜂蜜中含有一個酵母菌,也會很快發酵。
蜂蜜的發酵除了和含水量有關外,和溫度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溫度在23度-26度時最適宜酵母菌生長,也最易發酵,溫度在10攝氏度以下時,則不易發酵。
3樓:影脈網的李浩然
如何正確食用與儲存蜂蜜?
蜂蜜是男女老少喜食的滋補佳品,它的服用量每次最好在25-50克,一般不要超過100克。否則人體將無法吸收過多營養,還有可能引起輕微腹瀉。食用時,一般可用溫開水沖服,亦可調入豆漿、牛奶、稀飯中,還可以塗抹食品,但切忌高溫,以不超過60攝氏度為宜,否則,蜜中維生素和酶將受破壞。
蜂蜜是弱酸性物質,能與金屬起弱化學反應,因此保持時應使用非金屬容器(如玻璃或塑料桶),蜂蜜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而發酵變質,因而又必須注意密封,以防吸潮,包裝好的蜂蜜最好放置於乾燥、陰涼有通風處,避免受熱相起膨脹。
ps:個人建議不要再使用了:(
4樓:熊孩子
瓶子裡的氣就是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啊,現在天氣熱,更容易發酵了。因為瓶子蓋得緊,產生的氣體散發不出去,所以開啟瓶子的時候會衝出來
5樓:匿名使用者
蜂蜜放冰箱裡會結晶,體積減少,火車顛簸液體晃動產生氣體膨脹,你看到的不是液體濺出,而是氣體逃逸,哈~~
放在瓶子裡的蜂蜜開啟後一直冒泡是怎麼回事????
6樓:◆◆美人魚
沒關係的,朋友去年過年的時候送我一盒蜂蜜是冬蜜非常好的,一大盒所以吃的很慢,不過放了大半年呢,也沒什麼問題,沒有出現過你說的現象,我一直把它放在冰箱的,如果是蜂王漿的話最好放到冰箱的冷藏室,你是不是沒放在冰箱啊?
7樓:蘋果
那是因為你往瓶子裡灌蜂蜜的時候灌進了大量的空氣,空氣比蜂蜜輕,他才會慢慢冒泡,不是蜂蜜的問題,記著下次灌蜂蜜的時候不要灌得太滿。
蜂蜜絕對沒有問題,可以放心吃的
8樓:匿名使用者
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你的蜂蜜是相當的正中,基本上沒有或者只有少量新增劑。(現在假蜂蜜比比皆是,你應該慶幸了。)
第二,你的蜂蜜曾經被你動過,就是上下倒置或者晃動。蜂蜜裡面含有大量氨基酸,維生素,當然還有一些微量元素,所以你動了它它肯定有反應。
結論,這蜂蜜相當ok你可以放心飲用。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想是恭喜你啊
你居然買到了好蜂蜜啊
現在啊 假蜂蜜實在是太多了
10樓:蘭色的秋風
那是正常現象沒事,能吃放心吧
為什麼蜂蜜不可以放在冰箱裡,為什麼蜂蜜不能放在冰箱儲存
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結果變的稀薄,容易發酵變質。因此,蜂蜜要放在乾燥處,並加蓋儲存。另外,蜂蜜中含有多種酶和維生素,酶和維生素見光會分解,因此最好避光儲存。如果放在冰箱中的那就更為保險了。但如果放在冰箱中保藏,因為溫度過低,常常發現底部會有黃白色的結晶沉澱。這是葡萄糖的結晶,...
為什麼裝忙水的瓶子,倒過來口淹在水裡,瓶子裡的水為什麼不會流出來
因為平外氣壓大於瓶內水壓,所以水流不出來,如果水瓶高於十米水就會流出來,直到內外壓力相等才停止流出。如果水瓶沒裝滿,瓶外大氣壓等於瓶內氣壓與瓶內水柱產生的液體壓強之和,水也是流不出來的。水面的壓強比瓶子中水面的壓強大 壓強問題,內壓和外壓一樣就既不出來了 因為底下水壓和上面水壓相同,就像lz手上下各...
為什麼有的植物只需要放在裝有水的瓶子就可以生長 它靠什麼給予
應該是水裡已加了營養液,否則不會生長,或者時間很短。 空氣和水裡的養分。但是保持的時間不會很長 純淨水中沒有養分,礦物水還是有點,光靠水分不能 植物生長的,主要還是在消耗植物自身的養分,所以,即使放在裝水的瓶子裡,植物不久後也會死亡,只是延長了它的生長時間。不過在水中加入植物必須的養分的話,也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