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告 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調查報告 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200字

時間 2021-08-30 09:02:51

1樓:

起源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蕭樑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

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裡或裝在竹子裡,投到江裡面去。

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2樓:泥弘利

習俗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矇矇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傳統社會中,端午節是一個很特殊的節日。很多人覺得端午是紀念屈原的,是紀念這個那個的,其實都不是,它的發端,最初是和時令有關,這也是農業社會節日形成的一種重要渠道。

今天我們說要保護傳統節日,其實就是傳統節日的變化和流傳被中斷了,如果它隨時都和人們的生活緊密關聯,不必保護自然生命力旺盛。

端午將近,近幾年因為申遺、搶注等問題,端午節常常成為熱門話題。然而在另一方面,除了海吃粽子之外,端午節原本的許多風俗,卻已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逐漸遠離現實,這些包涵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和風俗,恐怕將真的成為「遺產」。

經典誦讀

●午日以蘭湯沐浴。《大戴禮記》

●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東漢《風俗通》

●五月五日,競採雜藥,可治百病。《歲時廣記》

●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李斯

端午節的別稱:

端陽節。按夏曆地支紀月推算,五月為「午月」,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亦稱「端陽」。《月令廣義》載:「五月五日端陽節」。

重五節。因五月初五的月、日均為五,所以稱「重五節」。《宋史》有載:「明年重五,又送角黍執扇」。角黍,即端午節令食品粽子。

夏節。端午節是夏季最大的節日,俗有「食過五月粽,便把寒衣送。」之諺,意思是粽子一出現,歲序便轉入夏季。

同時,端午節與夏至時隔不遠,《風土記》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故稱「夏節」。

天中節。唐宋時期,道教陰陽術數謂五月五日午時為「天中」,故而端午節即為「天中節」。宋人吳自牧在《夢樑錄》中就提到「五月五日天中節」明代的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也有「端午為天中節」的記載。

地臘節。道教每年有「五臘」,即天臘、地臘、道德臘、民歲臘、五侯臘。五月五日恰逢「地臘」之日,所以叫「地臘節」。

浴蘭節。古人有在五月五日這一天用蘭草湯沐浴的習俗。《禮記·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夢樑錄》亦云:「五日重五節」又曰浴蘭節。

蒲節。五月菖蒲成熟,古人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懸菖蒲於門楣,或用菖蒲浸製藥酒飲用,以示驅邪防病,因此稱「蒲節」。《幼學句解》上說:端午是為蒲節。

女兒節。明清把端午節稱作「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雲:

「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清人餘有丁《帝京午日歌》中也有「都人重午女兒節,酒蒲角黍榴花辰」的詩句。

4樓:s劫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

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5樓:手機使用者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矇矇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6樓:愛

端午節簡介: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調查報告寫法,調查報告的格式怎麼寫?

戚廣利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一 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範化的標題格式,即 發文主題 加 文種 基本格式為 關於 的調查報告 關於 的調查報告 調查 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 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二 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 主體 結尾三部分。1 前言。有幾種...

家鄉的變化調查報告,家鄉變化的調查報告

來自射擊場踏實的油桃 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 關於家庭生活變化的研究報告 一 問題的提出 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生活都會發生各種變化。以前,就有同學來問我 你的家庭有什麼變化沒有?我一時答不上來。今天,我有充足的時間來研究這個問題,下面,就讓我們調查一下這些變化吧!二 調查方法 1.詢問父母,許多家庭的一...

的調查報告,社會調查報告1000字

09年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報告學校 班級 xx姓名 x 一 調查背景及意義隨著美國次貸危機波及範圍的擴大,全球進入了經濟困難期,各國的企業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而企業受難的同時在員工招聘上體現了出來,失業就業成了當下最為突出的問題。這對今年的大學生求職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當前不僅國際形勢嚴峻,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