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句話,什麼官什麼事國傳幾代,達到一定程度,此代就滅亡

時間 2021-08-30 11:18:36

1樓:匿名使用者

你說的應該是爵位制,有世代降級的說法,就是每過一代降一級,如果後代能立功,則還可以提升爵位.

2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是《朋黨論》中的話語?

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

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豈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立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主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

「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

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有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逐年為聰明之聖者,以辨君子與人小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鑑矣。

什麼事中庸之道,什麼事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 孟子 的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盡心 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 至善,達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唯天下至...

管我什麼事怎麼?關我什麼事應該怎麼回答?

管我什麼事可以 不關你事你管什麼,插嘴幹嘛,站一邊去別在這裡礙手礙腳。關我什麼事,其實這對很多人來說這就是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所以說當你遇到這樣人的時候你一定要把他的思想給他搬回來,如果搬不回來的話那麼他就會越來越自私,當她這樣說的時候,你就告訴他說,你說管你什麼事,當然就管你...

什麼事都要自己嘗試,別人的話不可信。這句話你同意嗎 說說你的理由

嘛嘛的朵朵 不對,因為這句話很片面,有的事情特別危險,不要去做,別人的經驗不一定可靠。 依惜筠 什麼事都要自己嘗試,別人的話不可信,這句話你同意嗎,說說你的理由。我覺得這句話是很對的,並且我也特別同意這句話的說法,因為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不是自己親自嘗試的。就不要隨便的去做,只有自己去嘗試了,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