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為貓魚奮鬥的閒人
這個由誰負責?我不太清楚啊,但是在古代軍隊裡面,肯定有一個官職叫座,後勤關吧,這個後勤就負責這些方面的器械啊,管理之類的了
2樓:北九
古代的軍隊也有後勤,初一班的那個後勤出的是管機械的,相對來說現在也是一樣
3樓:北海九道
古代軍隊裡的工程器械是由誰負責呢?古代軍隊裡也有器械打造的工人,相當於現代的機械師,他們負責生產工程的器械。
4樓:冬夏
從夏商時代,生產力低下,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大型的攻城戰。夏商時期的戰鬥,大多數都是兩撥人哐哐的一頓f2a,主帥偶爾操作一下。一般來說哪邊的人多,身體條件好就會取得戰爭的勝利。
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周朝,生產力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到了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各式各樣的戰車已經開始應用到了戰爭之中,戰爭的興致也不再是以掠奪為主,而是變成了征服和兼併。戰爭的目標和模式的變化,就需要新型的器械對城池造成傷害,各式各樣的攻城器械也就應運而生。
周朝的生產力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城池的建築技術依然不是很成熟,大部分的城牆還是夯土牆,呈梯形。在攻城的時候用一種頂端帶有鉤子的梯子、繩子或者長杆來勾住城牆,進攻者順著攀爬上去。這種簡陋的攻城裝置叫做鉤援。
因為是夯土牆,城牆也不算太高,鉤援在當時算的上是一種攻城利器。
和鉤援同時期的還有兩種攻城裝置叫做臨車和衝車,在周文王進攻崇的時候,就用了鉤援、臨車和衝車:「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臨車是根據在城外築土臺的靈感,用移動的木製高層車輛代替土臺,士兵在車上對守軍進行壓制。樓車、巢車都是根據臨車發展演變來的。衝車就好理解了,就是用來衝擊城門的一種戰場。
在周代,還有一種犀利的攻城**叫做「拋車」據《范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一種用機械發出石頭的**,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投石機。在周代,科技也不是太發達,這種簡易版的投石車就是一個木頭架子,架子串著一根橫軸,一根大木頭,用槓桿和離心力的原理把石塊發射出去。
在木架下面裝上輪子,還可以方便在戰場上移動。這就是最早的拋石機的雛形。
到了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軍就是用的可以移動的拋車攻擊袁軍的櫓樓和戰車,因為拋車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戰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後來司馬懿打公孫淵、司馬昭攻壽春都大量的使用過投石機。
南北朝時期,把發射石頭的器械固定在戰車上,這種戰車被叫做「拍車」,固定在船上就叫做「拍船」!隋末又把拋車叫做「將軍炮」!唐宋的時候,拋車的發展更加成熟,分為輕、中、重型三種,最大的重型拋車需要兩百多人一起操作。
到了元代,在元世祖攻打襄陽的時候,用的一種巨型投石機,可以投出一百五十斤的石彈,這種投石機就是著名的「回回炮」!這種投石機已經不需要人力去拉動炮索了,而是用一塊巨石當作配重,用鐵鉤勾住拋竿,鬆開鐵鉤後,配重的巨石下墜,把石彈拋射出去。據《元史》描述,這種炮「機發時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毀,入地七尺」,威力十分的巨大。
到了明代,投石機逐漸的被火炮所替代,開始慢慢的退出戰場,直到清代,完全的被火器所淘汰。
5樓:
雲梯,中國古代戰爭中用以攀登城牆的攻城器械。
《淮南子·兵略訓》許慎注說:「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
故登高偵察敵情,是雲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認為,雲梯的發明者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巧匠公輸般。
戰國時期的雲梯,從戰國水陸攻戰紋銅鑑所示圖案判斷 ,系由3部分構成:
(1)、底部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2)、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於城牆壁上;
(3)、梯頂端裝有鉤狀物,用以鉤援城緣,並可保護梯首免遭守軍的推拒和破壞。
唐朝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很大改進:
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在底盤上;
在主梯之外,又增設一具活動的上城梯(副梯),其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可以沿著城牆壁面上下滑動,謂之飛雲梯;
雲梯的底部則「以大木為床,下置六輪」。
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而活動的上城梯的設計,則大大降低了雲梯在接敵前的高度。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設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同時又保證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與城緣接近,免遭守軍破壞。
宋朝的雲梯結構有了更大的改進,採用了中間以轉軸聯接的摺疊式結構,並在梯底部增添了防護設施。
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有飛梯、竹飛梯、躡頭飛梯等。
這些改進,使登城接敵運動簡便迅速。
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所發明,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
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
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
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
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
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時,由於主梯採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只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
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
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
據《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採用了摺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線。
這種形制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摺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
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面有遮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明朝以後,這種笨重的巨大雲梯,因無法抵禦火器的攻擊,遂逐漸廢棄。
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複雜的一種。
雲梯在古代的使用方法: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使用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
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
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燬木城,持弩弓,操長戟衝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
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儘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
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
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制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6樓:樸孝敏水瓶
這個一般來說都是有工兵的,他們會負責這個東西,首先說他們實力很強
7樓:側身西望長嘆息
當然是部隊專門負責攻城的部隊負責,有的負責衝鋒有的負責攻城
8樓:小草觀史
你好,一般部隊會有一個軍需官,大型的攻城器械多數都是就地取材建造,這樣可以省下運輸的不便利。
古代攻城器械有哪幾種?
9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古代攻城器械種類繁多,從它們的功能來說,大致可分為遮擋、接通、攀登、偵察、瞭望、抵近摧毀和遠距離攻擊等六類。
遮擋式攻城器械具有防護功能。這些器械上有頂,底有輪,兩側有板壁,外蒙生牛皮,可以減少或避免攻城士兵受到城上各種兵器的傷害,主要有車賁轀車等。
接通式器械的作用是架於城外壕溝兩岸,使士兵順利通過。攀登式器械主要指各種雲梯,供士兵登城作戰用。
偵察瞭望器械有望樓和巢車,它們以大木製成框架式底座,下安4~8輪,便於機動。
抵近摧毀式器械,有挖掘、鑽鑿、撞擊等多種型別,撞車便是撞擊型攻城器械。
遠距離攻擊器械有拋石機、巨型機發弩與火攻器材等。
軍隊裡軍人的軍銜幾年升一級,軍隊裡軍人的軍銜一般幾年升一級?
文學嘗試 軍隊裡軍人的軍銜晉升根據時期 職務 德才 學歷等情況有所不同,具體有關情況如下 根據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 第十七條,軍官軍銜按照下列期限晉級 一 平時軍官軍銜晉級的期限 少尉晉升中尉,大學專科以上畢業的為二年,其他為三年 中尉晉升上尉 上尉晉升少校 少校晉升中校 中校晉升上校 上校...
古代中國,軍隊裡,下屬稱上級怎麼稱呼?可以都稱將軍嗎?上級稱下屬呢?又是如何稱呼?特別是問題
綏靖 起碼是偏將 才叫將軍 其他的看職位了 上級叫下屬 一般是叫官職 或者在前面加姓 有的不是稱將軍。因為中國古代軍銜有序。單憑我記憶所及,就有伍長 校尉等,有太尉。而到元時又有十夫長 百夫長等。記憶不全,莫怪莫怪! 官職最起碼達到一定層次才可以叫將軍吧,影視劇裡的不能當真。 小老百姓也可能看見當兵...
古代攻城的時候很難嗎
繆傑爾 攻城通常不太容易 古代冷兵器時代的城,常有高達2米以上的城牆,城牆或土質或磚牆,城牆之外還會挖護城河或者塹壕防止攻城器具 如衝車 接近城牆。通常攻城要麼圍城以消耗城內糧草,坐待其自斃,要麼直接仰攻城池。圍城的話,由於城內通常囤積了很多糧草,經年不下,士卒疲憊於戰不利,而且大量兵力浪費在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