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雪琳戀庚
教師職業道德在全社會道德體系中處於核心和主幹地位。
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引導性和示範性,教師職業道德在全社會道德體系中處於核心和主幹地位。
教師職業道德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在教學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範,知識分子職業道德之一。教師職業道德的產生和發展,是同人們教育活動的發展直接相聯絡的,它對形成教師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理想,形成教師特有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傳統,起重要作用。在階級社會裡,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有階級性的,它是一定階級的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鞏固自己的統治服務的。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教師道德”或“師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是社會職業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
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他是教師行業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係的行為準則,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
2樓:我為術狂
教師職業道德在全社會道德體系中處於( c )和主幹地位。
a、重要 b、首要 c、核心 d、主導
3樓:匿名使用者
教師職業道德在全社會道德體系中處(首要)和主幹地位。
仁與孝在中國古代社會道德體系中分別處於什麼地位
4樓:白色的明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核心中,仁為第一位,孝是仁的體現。
仁與孝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仁”作為儒學核心理念,結合時代需要演化為“仁德”(完美的個人修養)、“仁愛”(理想的人際關係)、“仁政”(完善的政治統治)思想,形成了完備的“仁學”體系。
“孝”作為孔子思想的另一個核心概念,同時又貫穿於“仁德”“仁愛”“仁政”之中。作為家國同構的中國社會,其統治的根基是家庭。
“孝”的觀念、行為和評價在百姓的生活中普遍存在,於是作為最**值追求的“仁”通過“孝”把它的倫理價值訴求、道德價值觀念和政治倫理規範貫徹到百姓生活中去。
5樓:匿名使用者
仁與孝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仁”作為儒學核心理念,結合時代需要演化為“仁德”(完美的個人修養)、“仁愛”(理想的人際關係)、“仁政”(完善的政治統治)思想,形成了完備的“仁學”體系;“孝”作為孔子思想的另一個核心概念,同時又貫穿於“仁德”“仁愛”“仁政”之中。作為家國同構的中國社會,其統治的根基是家庭,“孝”的觀念、行為和評價在百姓的生活中普遍存在,於是作為最**值追求的“仁”通過“孝”把它的倫理價值訴求、道德價值觀念和政治倫理規範貫徹到百姓生活中去。
孔子使孝由源出的宗教意義轉化為純粹的倫理意義,從宗教道德傳統轉化為個人道德修養及家族道德原則。孝成為一切高尚道德的內在根據,在具體踐行過程中,奉行孝道成為建立各種美德的起點;實踐孝道的過程就是仁德不斷擴充發展,進而實現孝的目標,同時進達仁德的境界。孔子提出: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悌是仁德的基礎,在家裡行孝盡悌就是仁德培養的開始,是達仁的有效途徑。孝是具體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是每個人必須履行的;仁則是對世間一切人和事普遍關照的倫理道德歸宿,是由個人道德修養提升而來的,因此孝是一切仁德的根本。
然而,由事親達仁的道路是漫長艱辛的,必須持之以恆成為自己畢生追求的道德目標。仁德的構建是一種內在與個體的深度道德結構,這種內在的道德意識依禮的外在形式而得以,從而獲得內在詮釋孝的依據。對父母盡孝,是實踐仁德的第一物件,也是仁德培養的開始,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其中就包含著生時盡孝,死後依禮祭祀。
孔子指出侍奉父母必須依禮奉行才是盡孝,說明當時禮所規範的事情就是應該做的事情,禮即理,是當時社會必須遵循的道德規範,因此依禮盡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實現和不斷提升。孔子由孝達仁是其最終的道德歸宿,通過盡孝使自身的道德修養不斷完善,進而實現“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地,最終達到仁德兼善天下的目的。
孔子的仁強調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是愛人。“樊遲問仁。子曰:
愛人。”(《論語•顏淵》)孔子要求人們用博大的胸懷去愛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愛親之情成了仁的根本內容。對父母的親親之愛即“孝”,就自然成為仁愛的起點。
孝與仁的基本內涵是一致的,百姓通過對父母的親情之愛推己及人,彰顯個人對社會、國家的責任和擔當,不斷追求仁愛的最高目標。孔子以“愛人”回答樊遲,意在強調家庭是人際關係的起點,愛從家人開始,進一步推擴到愛他人愛萬物愛萬民,進達仁愛境界。仁愛的內在情感就蘊涵著親親的基本要求,孝行的擴充落實——通過“孝敬”“無違”“幾諫”等原則的提出進一步。
孝特別強調“敬”,“無違”與“幾諫”都不離“敬”的原則。保證父母衣食無憂,或是盡力幫父母辦事,只是做到孝的最低要求。盡孝更注重侍奉父母當下的“心”,保持和父母心靈上的溝通,從態度到顏色始終做到“敬”,內心到外表的深深敬重之情,表達對父母的無限之愛。
內心的敬重必表現於外在的顏色,敬的關鍵就在於人內在的仁愛自覺,有了內心的自覺,自然和顏悅色、自然對父母敬重,體現出盡孝過程中仁愛得以。孔子依據無違和孝敬的原則,又提出了“幾諫”的原則進一步闡述如何盡孝。對父母盡孝,並不是對父母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必須滿足,對父母不和時宜的言行進行規勸也在盡孝的範圍內。
其中包含有敬重與責任,超越了情感的秩序之愛,真正的仁愛以期使孝行更加圓滿。子女對父母進行勸告時要和顏悅色,委婉地表達;父母沒有采納時,也要恭敬而不違背禮,擔憂而不抱怨。對父母進行婉言規勸,除了不使父母陷於不仁的惡名,也是為了維持社會的正義,當然更是為了避免誤解父母本意而發生衝突。
孔子希望通過孝建立起良好的家庭秩序,從最基本的親親之愛入手,通過發自內心深處愛的情感表達,達到博施於民的仁愛大道,實現家庭和睦、社會安定、人民和諧。
孔子在新的邏輯結構和時代需要下,將孝悌倫理與社會需要重新組合,使孝的觀念不僅侷限於家庭倫理層面,也為社會政治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孔子從家庭內部父子、兄弟之間的自然“親親”出發,將孝的功能推擴到社會和政治層面,以期對家庭、社會和國家關係作出較為圓融的和解。孔子的孝強調子女對於父輩的尊敬,在親親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尊尊、長長的重要性。
在以家為本位的宗法社會裡,家與天下合二為一,為政者便以父子關係來比附君臣關係,臣子要像對父母盡孝那樣對君主盡忠,“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向君主貢獻心力,使政治關係帶有血緣親情的色彩,給為政者的統治渲染了溫情的家庭氛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負其責、各盡其能、各安其分,才能營造一個安定、和諧、有序的社會,君主才能實現有效統治。
在家盡力事親是孝,在國戮力事君是忠。在家感受到父母對子女的愛激發了子女對於父輩的愛,這種愛推之社會就化為敬,由敬而生忠,形成了中國循禮溫順的國民性格。曾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在家能夠孝悌父母兄弟,就形成了親親、尊尊、長長的社會倫常秩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然循規蹈矩、克己復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會出現,使父母不至受辱,使家族不至蒙羞而盡到孝道。孔子認為孝是為政的始基,孝悌是可以實現和操作的道德實踐,從孝悌在家庭內部的實行推擴至整個國家,仁政的目標就可達到。
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友于兄弟,家庭就會和樂安定,進而影響其他家庭,當每一個家庭都團結和睦,社會就安定有序,國家自然實現了治理,這就是出入於孝悌之間的治理國家的方式。孔子以孝為出發點,實際上是從血緣、人倫、親親的傳統社會結構去重建穩定有序的政治倫理環境;通過彼此相連、親情感通的互動,建立起父子血緣親親之情所衍生的日常人倫秩序;通過為政者的率先垂範使民得到教化,而各得其位、各安其分,實現百姓自治的良性政治秩序,即實現“仁政”。
總之,孔子由仁德、仁愛而達仁政的具體途徑,孝始終貫穿其中。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從孝始以孝終,仁德成為一種開放的、寬容的內在修為,培育出勇於擔當的人格品質;以溫情脈脈的家庭之愛出發,愛是具體的、真摯的,推廣到家族、社會及人類整體,直達萬物一體的仁愛;隨著仁德的不斷提升、仁愛的進一步推廣,君主對於百姓的治理既不需要武力威脅也不需要嚴刑峻法,只要自身的仁德不斷施於百姓,再施以仁政而民心自化,自然就能實現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孝是仁德的根本,是仁愛的根基,是仁政的根源,體現出孝是仁得以塑造的道德根據,是仁得以的實踐基礎,是仁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內在動力。
6樓:匿名使用者
仁義禮智信,仁為第一位,孝是仁的體現。
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
1 依法執教,廉潔從教 2 注重禮儀,遵守公德 3 尊重家長,團結協作 4 熱愛學生,嚴謹治學 5 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 1 愛國守法 2 愛崗敬業 3 關愛學生 4 教書育人 5 為人師表 6 終身學習 516516耶耶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 2008年修訂 愛國守法 熱愛...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徵有哪些,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人一花綻放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徵 具有全域性性 具有超前性 具有導向性 具有超越一般職業道德的示範性。教師職業道德,又稱 教師道德 或 師德 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的道德品質。它是社會職業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師行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它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
教師職業道德特點是什麼,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是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 版本一 鑑於教師勞動的特殊性,教師職業道德相應地呈現出如下特點 1.教師職業道德標準具有高度的嚴格性 2.教師職業道德意識具有強烈的自覺性 3.教師職業道德行為具有獨特的示範性 4.教師職業道德影響具有潛在的深遠性 5.教師職業道德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版本二 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