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小夢
我是這樣想的:一個巴掌拍不響,通常一件事情都是有起因的,如果能在還沒有嚴重後果的時候就把這個隱患消除是最好的。
如果是毫無緣由的飛來橫禍,那也是業力使然,當時肯定本能地就會作出反應,來不及思考究竟還不還手。真正做到打不還手的那是高人了,我也沒那個福分見過。(或許見過也不知道?)
再補充一下,1、所謂的「毫無緣由」是說自己觀察不到這個緣由,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起因的。2、高人的「打不還手」是說他在被打的時候心裡面沒有恨意,因為他所理解的東西不同於普通人。如果是強忍著不還手,那不能說明什麼。
2樓: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雲: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雲: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郝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訊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
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世人愛榮華,我卻不待見,
名利總成空,我心無足厭,
堆金積如山,難買無常限。
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
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
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
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
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劍,
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
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
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
三寸氣斷了,拿只那個辦。
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
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
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
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
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
好個爭名利,須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談,
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
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
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3樓:漢唐未央
不嚴重、不危及到生命的話,不要還手,可以報警。
4樓:
出家人不可動手,凡事得忍、可以用你自身的善念用愛來感化動手的施主,實在不行也要忍。
5樓:佚名vs無名氏
保衛自己是正當行為。
各位學佛的師兄們,我是一位剛接觸佛學的人,我的問題有些糾結,求大家為我解惑。。。
6樓:匿名使用者
夢到菩薩和佛像不一定就說明你和佛廳慶有緣,佛是佛,佛像是佛像!千萬顫世不要搞混!!!!
只能說明扮洞握你可能往昔有過類似的經歷
我也是年輕人。以前有跟你類似的症狀,不太會社交,在人群裡面顯得太聰明,經常被傷害到
學佛只能靠緣分,路上有人指點你一下,就當時雪中送炭,沒有人指點,走過的彎路和苦楚,都會成為你堅強的盾牌和人生財富加油
7樓:三際如一
與佛有緣, 那是當然的。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亂答睜不是讓眾生知道去知道有多少譁歲佛法,而是針對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
所以想要用佛法解脫煩惱,只有——實修佛法。
選任一 你喜歡的功課,每天持之以恆,永不間斷的做下去,久之,佛光普照,業障消除
心生光明,福慧增長。
從每天 30分鐘開始,不間斷,循序漸進。 注意,功課後一定誠心祈禱回舉敬向。
把自己的煩惱,說出來,請佛加持 等等。
8樓:此號未死
推薦一本書,《圓覺經略說》,南懷瑾老師寫的,很有道理。貌似淨土宗的法門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啊羨敬,漏派纖只是口裡返仿念著是沒用的吧。。。
9樓:匿名使用者
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生。這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宣說的,自己去悟這一句話就夠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先不說佛法,先說說你的「攻防演練」,這個世界上有的人說
"先發制人"厲害,有的人說"後發制人"厲害,從你的描述中來看你總是在做著"後發制人則御"的動作,因為你說"腦子中總是出現某種別人對自己不利的假設場景",有了這個假設以後,你才開始動,你這是自我防衛.問題是這個自我防衛也是一種**,在本質上和主動攻擊是沒什麼區別的,別人先動你後動才是防衛,別人不動你先動就是攻擊.為什麼你所設想之壞情景總會發生,就因為你以前所做的種種因才造成的,因為你以前的攻擊所以才造成了現在別人的防衛,這是很平常的事,用平常的心去對待這些事,學佛就開始入孫鏈巖門了.
佛法是包容永珍的道理,就如同欠債還錢這句話一樣,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理解,究竟自己是怎麼想的,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佛法是喚芹要靠自己去學習和分辨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因為覺得自己與普賢菩薩有緣而配喊來,還是為求從痛樑賣尺苦中解脫呢?
如果是前者,我可以告訴你估計沒戲,能見到大菩薩的人往往都是前世今生中修行高深的人,
如果是後者,那麼很橡高好,你先從佛學的基礎《金剛經》學習吧,當你真的用心領悟的時候,
痛苦則早已遠離
12樓:唐山
把心經讀熟然後背下來,每天背幾遍。
13樓:最勝子
可以多唸誦《普賢行願品》,對祥州消除業障集聚資糧有所裨益。考試結束後,學習下《掌中解脫》,或者平時有時間也可緩告以翻閱一下。擾宴明
煩惱深重時可以唸誦《華嚴經 淨行品》,或看看《利器之輪》,對修心很有幫助。
14樓:曲佤哈文
建議每天讀一部《地藏經》。超渡自己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慢慢你的這些問題就會消失的。
而且也會越來越順!有時候我們老是有幻覺是以前傷害過歲侍行的眾生在干擾乎譁。發願把他們超渡掉就好了!
阿彌陀佛談族!
15樓:西天取經之學歷
時刻默唸憶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與形象即可,就能排除一切干擾!試試!
16樓:酷我
從**規開始吧,不要攀緣,腳踏實地一些吧,雖然很難,但是如果下定決心,會好起來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解說
17樓:潛川
這個說來話長了。
這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剛入佛門修行時,他的**出題讓他們寫一首偈語來闡述自己對佛法的領悟,於是大師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則對大師兄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佛法的修為及境界上來看,慧能的顯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終慧能得到了**的衣缽傳授,稱為禪宗第六代法脈傳承(你可以理解為「掌門人」)。
大師兄神秀的詩是這樣理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
**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而慧能則這樣來解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
菩提樹不是菩提樹,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鏡子本來就不是鏡子,而是比喻清靜的心的。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靜的,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二者的差異在於,神秀要藉助具體的物體意象來表達自己感悟,而慧能則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了。
18樓:韶關東華禪寺
六祖24歲到黃梅去見弘忍大師,在五祖處說了一首悟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那是因為他看了神秀大師的悟道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此基礎上而作。
也就是說神秀大師的偈子是六祖偈子的基礎。當時神秀大師當然也已經悟道了。
這兩首悟道偈,一個是講修行的方法和過程,另一個是講修行的結果。
就像一個人講蘋果的味道,另一個人講如何栽培蘋果樹一樣。如果沒有前面的種樹、培樹,怎麼會有後面又香又甜的蘋果呢?
所以弘忍大師給他們兩個印證:神秀大師是正確的,好好修下去不會墮落。六祖是錯的。
現在的年輕人看了《六祖壇經》,都讚歎六祖的偈子,忽略了神秀的偈子。
實際上兩首偈子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方法,按此去修,一定會成就。
六祖可以說是「東方如來」,但對中國佛教的後學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六祖拿到衣缽後,躲在獵人隊伍裡隱修了15年。為什麼他徹悟了本來面目還要隱修呢?
大家只知道是弘法的因緣未成熟,在等待因緣。
實際上他當時雖然已經悟道了,但還沒有實踐,還不算圓滿。
比如你走進這個山洞算是入道了,只有走出這個山洞才算圓滿,走不出去就不算圓滿。就像你們從四面八方來到東華寺,到了目的地後,還要回到原地才叫圓滿。
這也就是佛門裡講一定要「親履本地風光」,不能道聽途說的原因。
研究佛學的人能不能開悟?從理論上講可以,但從事上看則不能證果。
公元502年,從印度來的智藥禪師把我們這裡稱為靈鷲山。因為他看到這裡的山與印度的靈鷲山極其相似,於是就在此建立了靈鷲寺。
六祖39歲離開這裡時(公元677年),將靈鷲山改為東華山,將靈鷲寺改為東華寺。六祖當然知道自己的因緣,因此才改名。他原本想在這裡弘法,廣度眾生,一個偶然的機緣被請到了曲江縣,從此便在曲江一帶弘化。
翁源縣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南朝梁554年設縣),當時六祖為什麼把靈鷲山、靈鷲寺改為東華山、東華寺呢?為什麼我說六祖是東方如來?你們用心慢慢參究就會明白。
中國古時候稱為「東土」「華夏」。
六祖39歲開始出來弘法,十幾年後形成了曠世傑作《六祖壇經》。
《壇經》在中國佛教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也就是說六祖24歲開悟,57歲才形成他自己完整的佛學思想體系。
《六祖壇經》是六祖的大**法海禪師根據六祖的思想、見地、弘化過程寫成的。法海禪師是當時的文學泰斗,文字般若達到了頂峰。而六祖的實相般若達到了頂峰。
兩個人合作所寫的《壇經》必然空前絕後。
六祖從24歲悟道至57歲這33年中,15年出世間法的修煉,十幾年世間法的磨練,身心兩方面都達到了頂峰,才徹底地轉變。
一切都經歷了,怎麼可能不成熟、不圓融?
我們現在出世間法沒有專修(隱修),世間法也沒有修,怎麼可能成就呢?
我自己雖然學佛十多年,但世間法一竅不通,幾乎是一片空白。
所以說世間法、出世間法這兩堂課,哪一堂都不能缺。
猶如兩隻腳走路,你邁出左腳,緊跟著還要邁出右腳,否則無法走路。
修行也是如此,只懂一方面是不平衡的,一定會偏激。
為什麼古人得到「根本智」(出世間學問)以後,還要去尋找「後得智」(世間學問)呢?這不是捨本逐末嗎?
古人講:「但得本,何愁末。」實際上這句話並不全對,把後人害苦了。
看問題要從各個角度,方方面面反覆地看。一個人成道以後是什麼樣子?做凡夫時又是什麼樣子?悟前悟後要結合起來看。
有的人看問題總愛偏激,抓住一點以偏概全。
我常拿女人生孩子作比喻,人們都說生孩子是在閻羅殿門口,與閻羅王很親近,生死攸關。
但是對未生過孩子的女人,尤其是對男人來說,只能理解,絕不可能體會。
就像一本書上所講,未生過孩子的女人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未做過母親的女人也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
現在我對這兩句話有了新的理解。一個人只有當了家才知道節約錢財,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現在的人看《六祖壇經》,只看到六祖所證的「果」,沒有看到他修證的過程。
《壇經》是六祖57歲時的境界。我們只拿六祖的「果」往自己身上套,是不可能有體驗的,這叫做「倒果為因」,最後只能誤己又誤人!
當一個人獲得「根本智」以後,再去學「後得智」,的確要容易得多。
因為已經有了擇法眼(慧眼)。你想把自己的根本智「推銷」出去,必須用「後得智」來配合才行。
比如廠家將餅乾裝盒不僅是為了銷售的方便,也是為了更好地推銷。又如同一個人走路,必須左右兩隻腳都邁步才能往前走。有好餅乾,沒有好的包裝不圓滿;有好的包裝,沒有好的餅乾,更不圓滿。
你的世間法做得再好,沒有出世間的智慧作靈魂、作脊樑,也是空虛的。
當一個人在物質上沒有保障時,絕對不會去尋求精神上的滿足。
其實人對物質的需求很容易滿足,真正難滿足的是精神與靈魂的需求。是精神和靈魂哭喊著要修行,是它們的需要。
——摘自《萬行開示:修身與論六祖》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林俊杰的可惜沒如果有沒有創作背景
玉笛微涼 可惜沒如果 是林俊杰在 新地球genesis 中最先寫出來的旋律,這首歌有別於他以往的抒情歌,特別邀請林夕填詞,主題靈感來自於林俊杰自身對於生活經驗的觸發,歌曲描述的正是一段錯過的故事。林俊杰看到歌詞的當下就哭了,這首歌深刻寫下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的遺憾,也是林俊杰自身對情感生活的感觸。 ...
玻璃隔斷牆一玻璃的間隙有沒有標準,如果有按照規範是多少
內裝沒有規範,但可以參照外裝規範 jgj 113 2009 建築玻璃應用技術規程。考慮內裝溫差不大,可適當減小。通常間隙不超過玻璃厚度。玻璃欄板的玻璃與玻璃之間的伸縮縫預留並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規範規定,根據二十餘年安裝經驗制定的公司操作規程要求是預留打膠熱脹冷縮伸縮縫是 大於玻璃厚度的1 2小於玻璃...
請問這個英文句子有沒有語法的錯誤。如果有請幫忙改改
你好 為您提供精確解答 在這裡,有個錯誤的地方就是,until有個隱含否定的意思。如果你那樣翻譯,那麼隱藏的意思是 我微笑著,我想我一直到我獲得成功以後才會退縮。而且retreat只能作為不及物動詞或者名詞,放在be 後面明顯不對。所以,建議翻譯為 smiling,i won t retreat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