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的幽默(七) 怎麼樣才能不被外境迷惑

時間 2021-10-18 17:55:38

1樓:潛川如斯

保持覺知!

我**教我一個很好的法子,就是在打坐中,無論起了什麼樣的念頭,一旦察覺,就想象中舉起一隻手喊道「妄想妄想妄想!」,然後就回到當下了,**說,念頭也不是壞事,現在的雜念,也是你成就的資料,**將我們的覺知比喻成「貓」,雜念比喻成「老鼠」,剛開始的時候,貓很小,所以經常被老鼠拖著跑(雜念紛紛),但慢慢的,貓會長大,會看著老鼠,會抓老鼠,會將老鼠吃光,這樣慢慢的,修行就會達到很高的境界。**是這樣教我們的:

所謂「念」,指的是我們內心因境、因情等各種不同的狀況而浮現出來的念頭,這些念頭既是入門時的大障礙,也是修成以後的資糧。其次,你要了解什麼叫做「覺」,這裡特指「覺知」,但是覺知很難解釋,**慣用的方法就是叫我們把手放在背後,五指伸開又合攏,如是數次,然後問我們,為何看不到卻知道手掌的狀態呢?這就是「覺知」了。

所以,覺知是我們意識中那一點不排除任何事物、任何狀態,能夠包含一切的明性,**把「覺知」比喻成貓,「念頭」比喻成老鼠,整個禪定的過程就是一個貓捉老鼠的過程,即覺知與念頭博弈的過程。剛開始禪定的時候,覺得很累、腿疼,因為覺知很弱,念頭很強,是「小貓捉大老鼠」,經常被老鼠拖著到處跑,這個層次就叫「粗念住」;等到了後面,貓長大了,對付老鼠就不費力了,只需盯著老鼠,老鼠就乖乖的了,這個時候就進入了禪定的「細念住」境界,禪定就會滿心歡喜,不累也不煩躁了(這就是傳說中的「禪悅」)。如何鑑別呢?

通常以2個時辰也就是4小時為依據,禪定4小時以上不覺疲倦者,細念住的境界就到了。瞭解了這些基礎知識,下面幾句話就好理解了:

1、念起即斷——念頭一起來,就停住,掐斷它(像貓發現了老鼠,一爪子就按上去逮住它);

2、念起不隨——念頭一起來不要跟著念頭走(剛開始小貓會被大老鼠拖的團團轉);

3、念起即覺——念頭一起來就要發現它(像貓隨時注意老鼠的動靜);

覺之既無——保持自己的覺知,念頭就漸漸的木有了(像大貓盯著小老鼠)

2樓:廢柴船長

禪的幽默(七):怎麼樣才能不被外境迷惑

有人問藥山禪師:「怎麼樣才能不被外境迷惑?」

藥山說:「任由外境來去,有什麼關係?」

回說:「不會。」

藥山就說:「什麼外境使你迷惑?」

找幾句比較有禪意的句子,或者是有關宗教方面的富有哲理的語句

3樓:只是有點曖昧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華嚴經雲: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善導大師雲: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斌宗法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華嚴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華嚴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十善業道經》「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

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無量壽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 清淨無染」。

《梵網經序》「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涅盤經》「人身難得,如優曇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經》「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值難見。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4樓:匿名使用者

德澤萬物 不潤無根之草

佛光普照 不度無緣之人

5樓:屁顛小屁孩

人間非苦海,凡塵似樂土,不食凡間煙土,和以枉為人

6樓:匿名使用者

困了就睡,餓了就吃,渴了就喝,隨遇而安。

請高僧大德開示:修行之人如何才能做到對境而不生心?

高分求《西遊記》《名人傳》《海底兩萬裡》讀後感

7樓:脛下逆鱗

西遊記讀後感,全免費

8樓:匿名使用者

西遊記

名人傳

海底兩萬裡:

9樓:匿名使用者

讀《西遊記》有感

當我第三次讀完這本重重的《西遊記》時,心裡有了不少的感觸。 第一次時,我覺得孫悟空很厲害,很會打架,會變許多樣子;唐僧很無能;豬八戒像一隻懶「蟲」;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覺得孫悟空很可愛;唐僧非常的傻;豬八戒是一隻傻呆呆的東西;而沙和尚則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而這一次,覺得孫悟空非常的機靈,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別是對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樸實而又顯得仁慈;豬八戒傻得可愛;沙和尚則給人一種忠誠而又老實的印象。 在《西遊記》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驗,最後,他們師徒四人經歷了千辛萬苦取得了真經。 當然,在故事中訴說了許許多多的磨難,我就不多說了。

《西遊記》的故事告訴我們一些道理:任何事一開始總是非常艱難的,但只要能樹立信心和勇氣,經過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證了一句老話:

萬事開頭難。 一開始只要堅持住了,經過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後,成功一定是歸你所有的! 當我翻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故事時,立刻被它吸引住了。

故事中倔強正直、機智勇敢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任勞任怨的沙僧和正直單純的唐僧都被作者刻畫得栩栩如生。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神話故事。這一路上,他們翻火焰山、打白骨精,歷經了千難萬險,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妖魔鬼怪的阻撓,終於取到了真經成了仙。

這本書通過這些故事,體現出孫悟空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追求精神。這個故事深刻地告訴了我們正義是一定會戰勝**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達目的不罷休,絕對不能氣餒,這種精神正是我們青少年所需要的。而且,好吃懶做也是不行的,只有機智靈敏、英勇果斷才能事半功倍。

我們在學習時,或者在生活中不應該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放棄,挫折和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動動腦筋,努力一把,咬咬牙不就過去了嗎?一旦戰勝了困難和挫折,那勝利還會遠嗎?

10樓:孤雲退士

作業最好自己寫,況且這麼小兒科的作業,你今年貴庚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傻帽! 採納我的答案!·

佛法有相開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修學中轉識成智?這個識是什麼相?何轉,智是什麼相?舉例!感恩!

12樓:匿名使用者

轉識成智應該是唯識學上的概念,如果用佛學以外的話去說,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去理解就可以了。知是指對社會現象人生事務的理解和認識,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動參與和實踐活動,一個心懷大志的人,必須要有對社會各種事物和現象都能有親身實踐和體驗的過程。

所謂合一,是說:並不是知是絕對主導,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聯絡互相配合。對社會對世間事務的正確認知是正確行為的前提,正確行為實踐是正確理解世間道理準則的必然結果。

反推也一樣,行為社會實踐可以總結出相應的社會經驗。

這裡的識,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由於身心與外界之間的種種執著、種種牽絆而生出的各種正確或者錯誤的事物認識,也就是妄念,妄識。

所謂轉,是指我們需要通過學習正確的理念,去分析判斷、取捨、總結,而使自己的各種事物認識成為有用的、正確的、對未來生活學習有所幫助的概念和結果。這些方法就是「轉」,也就是學以致用。

智,是指超越普通思辨,達成最終圓融境界的涅磐之智、解脫之智。

轉識成智,說的是把普通的世間的認識,總結、發揚、提升、轉化,形成超越一般認識的高階智慧。具體說的有很多,看些唯識學方面的書。

13樓:

學佛的目的,就是在唯識學裡講的「轉依」。轉依有二:一轉染成淨,二轉識成智;轉染成淨為涅槃,轉識成智為菩提。

涅槃即自性清淨,菩提即覺悟,能證得菩提是般若(依中觀宗講),或稱正智即無分別智(依唯識宗講)。

眾生在迷惑與染汙中,沒有智慧,不懂因果。學佛就是首先注重正確的熏習,多聞熏習後逐漸由染轉淨成為清淨種子,恢復本有佛性。我們現在處於資糧位。

唯識把修行的次第分為五位: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見道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一資糧位系積福德智慧資糧,二加行位修定(唯識觀),三見道位見唯識理,四修習位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和種子,至金剛道一切染種斷完,堅如金剛,金剛道至等覺入妙覺即證佛果。

轉識成智:謂轉八識成四智(三身四智)。眾生的識以分別為主,分別即虛妄分別,去除虛妄分別,即是淨智。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第八識能夠含藏種子和種子現行互薰,是心;第七識執我,是思量;前六識對境是了別,此中前五識緣境是粗了別,第六識緣境由外到內,為細了別,第六識分五俱意識,散位意識,獨頭意識。五俱意識與前五識同時俱起;散位意識未接觸外境亦可隨時生起;獨頭意識就是無中生有的幻想。

末那識以思量為主;阿賴耶識以受薰和執持(種子、根身器界)為主。總的來說,識都是虛妄分別,具染汙性。

阿賴耶識是就凡夫位而言,到佛果位叫無垢識。認識事物有分別都是有漏、有為,是不究竟的,是流轉生死的根源,由此而有業障、煩惱障的生起。業力是感異熟果報,果報有正報和依報兩種。

正報依五蘊身講,依報依山河大地講,這是我們的障礙,稱之為障,又稱為雜染,這都是由虛妄分別而生起。分別生起的原因是有情的「我執」習氣。我執有「人我執」和「法我執」兩種,要徹底斷除生死根本就必須斷我執。

虛妄分別之生起,一方面以我為主體,由貪心被境所染;另一方面損害他人,舉手投足都要損害他人。凡夫不損害他人是很難的,五官就只能發揮此作用,學佛人就不同了,因在轉變過程中,第六識虛妄分別逐漸減少。人們對自體沒有正確認識,對共業所感的所有現象沒有正確的觀察,因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加上煩惱障和業習的障礙就產生邪見,故而彼此之間常形成愚痴的對立與鬥爭。

此為生死痛苦之源。

雜染,虛妄分別等都由識而轉變,其修持方法是守根護意(持戒),不受外境的感染就是守根,保持正念即是護意,學佛就先要守根,進一步護意。如唸佛、念法、念僧、念因果、念眾生等,由戒生定,有定力才發智慧,有智慧就有辨別能力。修持禪定,目的都是達到護持正念,進而開悟。

般若宗講,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最後到實相般若。禪宗也有文字,如《六祖壇經》,祖師禪講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由聞而思,護持正念,嚴持禁戒是基本功夫。

唯識宗講,聞的階段就是熏習正法,同時要結合自身實行。熏習可從書上學,也可聽善知識講解。第六意識有虛妄分別,聖者無分別的智慧,不同於凡夫的世智辨聰。

我們現在雖處於基礎的位次(資糧位),但我們的宿世善根,也都是來的很不容易的。蕅益大師說:他在定中見到彌勒菩薩,對他說:

「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識屬染,智屬淨;染有生死,智無諸佛」,智即空慧,空慧境界如六祖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資糧位是積福德智慧資糧,屬順解脫分;加行位修止觀,屬抉擇分;見道位見真理,去掉了理上的執著(禪宗的開悟、密宗的大圓滿、唯識宗的真見道)。

入地後,初地至十地都是修習位,在此階段分別斷煩惱、所知二障的現行和種子;入金剛道才把所有的種子斷完。故修行要務實,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入等覺至妙覺佛果成就,此時方轉八識成四智。

壇經言:「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識七識未成佛以前初地可以消滅二障現行;前五識與第八識的二障種子(包括六七識)至金剛位才能斷盡。

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謂能成就眾生一切事業,現化身來解除眾生的痛苦。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能夠微妙地觀察諸法之自相與共相。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清除我痴、我慢、我愛、我見而對一切眾生平等,起大悲大行。

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第八識是我們的生命總體,眾生位稱阿賴耶識,因受了染汙、迷惑而不能發光,不能照見一切,到佛果稱為無垢識,如大圓鏡能鑑照一切,不受外塵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第八識現法身,第六七識現報身,報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法所現之身;自受用身,是無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識現化身,有應化身、變化身二種。

應化身如八相成道,變化身即應機隨類變化之身。證得三身四智的佛身,才叫無上正等正覺。

怎麼樣做才能不被感情傷害,感情中怎樣做才可以不受傷害?

頓美戲旎 在眼淚落下的瞬間轉身離去,留下簡單的身影,避免受到傷害。其實 有許多事情總是在經歷過以後才會懂得,感情痛過了才會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傻過了才會懂得適時的堅持與放棄,在得到與失去中我們慢慢的認識了自己,其實 生活並不需要這麼些無所謂的執著,沒有什麼不能割捨。學會放棄,生活會更容易 學會放棄,在...

要當兵去了怎麼樣才能不被驗上,如果當兵被驗上了,可以不去嗎 怎麼才能不去呢

最簡單的。軍檢是有心理測試的,包括智力和人格測試等,這個想不合格很簡單吧。就說 的了 病就可以了 如果當兵被驗上了,可以不去嗎.怎麼才能不去呢 20 您好 喝瓶酒騎個摩托直接衝進當地公安局的辦公大廳 即可完成不用去當兵的心願 我對你是無語了,當年我想去當兵因為出點意外還沒去成。你去當兵你們學校是可以...

怎麼樣才能不想那些不開心的事,怎麼樣才能讓自己不再去想那些不開心的事情

心情太浮躁了 不要想那麼多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 總是去想 只能給自己增加負擔 告誡自己要冷靜要忘記 多帶孩子出去玩玩 想些開心的事 慢慢會好的 性格又不是錯 自己過自己的生活就好 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祝你幸福 讓自己充實起來,閒著無聊就會越來越要去想那些不開心的事。回答首先,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