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一句話 就算大乘佛法是編造的,那編造的人也是佛

時間 2022-04-12 19:40:02

1樓:觀觀觀坐坐坐

大乘佛法確實存在。《西遊記》就是大乘佛法----可是根本就沒有人理會---看不懂---甚至都沒有看過----所以就開始造謠言---這就是人的自私。尤其是那些登臺講經的名人更為嚴重。

沒有那麼大的造化就算大乘佛法擺在眼前也是枉然。

2樓:匿名使用者

管他是魔鬼編造出來的,只要是讓人了脫生死輪迴的法都是正法!說來說去就是沒有把自己修好。就算佛站在你面前也枉然!呵呵

3樓:虛無僧團

《金剛經》已經做了最好的註解

祝您一切吉祥圓滿!.

大乘佛法真的是釋迦牟尼傳下來的嗎?如果真是,那為什麼小乘的人會不承認呢?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4樓:黎明的殤痛

是釋迦牟尼傳下的佛法中存在大乘、小乘佛法的思想,所以是釋迦牟尼傳下的佛法。

因為很多印度佛經中都記載了 釋尊 在世時講大乘法會,一些聲聞無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記錄(如《法華經》)。而從近年一些學者的研究則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時代就已有所流行並與小乘教法開始分化。

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處處顯示出大乘信仰與理念。如強調慈悲與平等,提倡不食肉主義,戒殺放生,慈悲為本,強調慈航普度的菩薩行行願,強調不分出身、貴賤、種族、國家的眾生性智平等,乃至眾生均可往生極樂國土。

不同的佛教理念會相互傾軋,故一種理念會從根本上否定另一種理念。所以,小乘佛教並不會承認大乘佛法是由釋尊闡發。

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

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5樓:引經據典正法

《華嚴經》裡面說,當時佛在世的時候,小乘人就侷限於一個小的範圍,所以佛很少給他們講有他方世界、有十方諸佛。

為什麼不對小乘人講?他們不能接受,所以佛給這些人只說娑婆世界。一直到今天,泰國這些小乘國家,他們認為佛只有一尊,釋迦牟尼佛。

除釋迦牟尼佛之外,他不承認有他方佛,更不承認人修行能成佛。他們認為修行最多隻能成阿羅漢,而不能成佛。其實佛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說明,他這是多生多劫的習氣,所以這個不是偶然的。

像我們中國人,說到他方諸佛、他方世界,我們能夠接受,這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

正如同現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人,跟他講這些鬼神,有的人相信,有些人決定不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叫他相信,這也是與過去生中的因緣有密切的關係。

這一類小乘人,多生多劫都沒有接觸過大乘佛法,也沒有參加過菩薩的大會(就是大乘的法會)。為什麼他們不參加大乘的大會?因為這些人,他久遠劫來從來不讚嘆諸佛菩薩,他沒有一點敬意。

諸佛菩薩對他們雖然大慈大悲,因為他根性沒成熟,暫時把他放在一邊,就不去理他了。為什麼佛菩薩不用大乘法接引他?諸位要曉得,他遇到大乘法,不但不讚嘆,他還要毀謗,毀謗就造罪業。

佛菩薩大慈大悲,避免他造作惡業,因此就不給他說十方佛,也不跟他講大乘佛法。佛菩薩是不是不理他呢?不是的,佛菩薩應化在他們那一群當中,應以小乘而得度者,佛菩薩就現小乘身而度脫之,這才看出佛菩薩真正的慈悲。

佛菩薩是天天在度眾生,度眾生的事沒有一天終止過,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諸佛菩薩天天度眾生,他心地清淨,不著我相,不著眾生相,也不執著度眾生的功德相,所以他清淨!他心清淨,這就是他自己的自受用。

他自己的享受,無比的清淨,自己享受當中,又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叫他受用。

大慈大悲不妨礙自己的清淨,自己清淨又不妨礙去度一切眾生,這個境界就是《華嚴》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小乘人不瞭解這個真相,所以他有障礙,他說:「我一切事情都不做,我就清淨;我去度眾生,去幫助別人,那我就煩惱,就不清淨了。」小乘人是把這兩樁事情對立成兩種不同的境界,因此他不肯發心幫助人。

大乘菩薩曉得自他不二,所以「度即無度,無度即度」。無度是講自己,度是講幫助別人,他曉得是一不是二。

這兩句話要細細去體會,千萬不能把意思會錯了!「度而無度,無度而度」,那我就不度,我不度就是度!那你就錯了!

如果把這個公式再套一下,你每天吃飯,吃即不吃,不吃即吃,那你不吃,看看你行不行?不行。你還沒有到這個境界!

大小乘,他們概念不相同,意識形態不一樣。小乘人心量窄狹,沒有大乘人心胸開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根性。

小乘人不曉得五蘊是空的,這是他的病根;如果他知道五蘊也是空,法空他就證得了。

大乘菩薩比他聰明,曉得人我空,法我還是空的,「我」不可以執著,「法」也不可以執著。《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

為什麼佛法要舍?其實哪有佛法,佛之所以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是有道理的!

何以沒有說法呢?因為佛所說的都是眾生問的,眾生有什麼疑問,問他了,佛給他解答。

正如同眾生有病,佛法是藥,藥從**來的?藥從病來的,如果沒有病,諸位想想,**有藥呢?所謂藥是從病那裡建立的,病沒有了,藥也沒有了。

眾生因為迷,佛才說法開悟他,悟了以後,佛法也沒有了。如果悟了以後還執著法,又迷了,迷在法裡頭,所以眾生很難開悟,總是執著。

佛給你講,世間法是六道輪迴的生死法,叫你要舍掉,你舍掉了,舍掉怎樣呢?執著佛法。

殊不知執著佛法還是個生死法,為什麼?佛是叫你破執著,不是叫你另外去換一個執著!換一個執著,換一個物件,那有什麼用處?

譬如佛說貪是煩惱,叫你不要貪愛世間五欲六塵,好了,你不貪了,結果怎樣?貪佛法!貪心沒變,只是換個物件而已。

貪心在六道里面是餓鬼道的業因,你貪愛佛法,將來還是墮餓鬼。墮餓鬼,並不是講你貪愛物件去墮的,是說你那個貪心重去墮的,不管你什麼物件!

你貪惡法,在餓鬼裡頭是很苦的無財鬼;你貪佛法,佛法是善法,你在餓鬼裡頭是多財鬼,你還是個鬼。

佛是叫你斷貪心,不是叫你換貪的物件,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因此,世間法我們要舍,佛法也要舍,世間法不能貪愛,佛法也不能貪愛,我們心才能清淨,我們唸佛才能到一心不亂。

有一絲毫貪婪,就是一心的障礙,你念佛要想念到一心就不容易,甚至想到功夫成片都很難。

我常常跟諸位說,在我們修學這麼多年的過程中,自己深深體驗到,功夫不能成熟就是這些障礙沒有去除乾淨。

因此,在無量法門裡面只能取一門,如果取太多,你就是貪得太多,不容易舍!我只取一樣,舍起來容易。太多了,舍這個掛念那個,舍那個又掛念這個,麻煩可大了!

法門只能修一個,對於其餘的法門,我們讚歎,決無毀謗。

家說那個法門好,我已經選這個,我還是這個路子走到底,絕對不變心!那個法門好,我讚歎,你們去學,我恭敬,我敬仰;我還是學我這個,決定不改變。你這一生決定成功!

凡是見異思遷都是大病,幾時才能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更不可能。專精於一門,他心定了。見異思遷的人,心不定,心不定就是生死凡夫;心要是定下來,就有出頭的日子。

我執容易破,法執不容易破!小乘人是用甚深的定功破我執,可是他不願意往生,這個損失太大了!

佛告訴我們,世界實實在在是無量無邊!小乘人不曉得有他方世界,他不曉得有十方諸佛。

《華嚴》、《圓覺》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沒錯,確實是本來佛!佛法令人尊敬的地方,就是它真正平等!

大乘跟小乘宇宙觀、人生觀都不相同,因此修行證果有很大的差異!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乘"是什麼意思

究竟大乘佛法是否佛所說?

6樓:抗修筠

你好!知道你的煩惱,我能體會,佛總是應機說法,因此往往一種說法不同經典說法不一,對於尚未得到正法眼淨的我們,的確會產生疑惑。不僅你有疑惑,一千五百年前的唐玄奘法師也有此疑惑,所以他要為眾生西天求取真經,經歷千辛萬苦、九磨十難、種種不可言喻的各種苦難,從印度有名的那爛陀寺取回大乘佛法三藏。

其實不只是他一個人,不只有多少僧人曾踏上絲綢之路,為渴望正法的眾生請命,有首詩寫得好:

晉宋樑齊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若不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其實,最終徹底解脫了玄奘法師疑惑的煩惱心的一部經論就是彌勒菩薩著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這部論的序言就寫到著論的因緣有兩個:一是為了破除一切外道的邪論,二是消除佛教徒的疑惑,使他們樹立對佛法的聞思慧。這部經論涵蓋了佛法的方方面面的抉擇智,是一部佛法的智慧寶典。

只有自己努力深入經論才能解除自己的疑惑,如果沒有時間作深入研究的話,建議你聽聽如昆法師的《瑜伽師地論》講記,一定會受益匪淺。

請問大乘佛法非佛所說嗎,

7樓:ionic豪

樓主 您好

首先南傳經典以阿含系列為主,而阿含經則早已隱覆宣說大乘法義了,

譬如在緣起經所提到的出生名色的入胎識、能夠入胎長養名色的識,就是大乘經典所提到的能持身入胎的阿賴耶識,然而阿含經典只是粗略介紹名相與大意,並沒有細說如何實證此識,更沒有詳細說明此識的體性、功能。只有在大乘經典中,不僅開示此識的真實性與如如性、還有此識本來自性性、清淨性、猶如虛空性、中道性、金剛性等等,並且具有真實功能----七種性自性。

而且此識是可以被實證的, 佛在阿含經中,提到阿羅漢斷除我見我執後,不受後有,也就是名色全滅以後,還有此識真實、如、清涼、常恆不壞。這就是說, 佛於阿含時期,只教導大眾實證解脫,對於法界實相---入胎識,只是隱覆而說,並沒有涉及實證的內涵。只是藉由教理讓大眾知道有此識而已,不會畏懼名色滅除以後會落入斷滅空。

既然佛在阿含時期已經隱覆宣說常樂我淨的入胎識(又名如來藏),當然會在大乘時期,宣講此識的體性、功能以及實證的次第----也就是大乘菩薩的修學次第,而也詳細宣說菩薩修證此識的過程中,必然會具足解脫果,甚至淨除煩惱習氣而邁向究竟解脫的佛地。

如果大乘經典是後人偽造,那就會變成兩種情況:

第一: 佛的智慧不如後代菩薩,然而這是不可能的,佛的智慧是無上,是已經究竟了知法界實相。

第二: 佛沒有宣講完成佛的次第而有所保留,讓後代菩薩陸續宣講完成。然而這更不可能,因為佛無私心,不可能將最勝妙的如來藏妙法保留不說,一定會如實宣說完畢後,才會示現滅度。

所以,大乘經典所實證的既然是阿含經典隱覆宣說的妙法,而且是更詳盡、更有次地性的實證阿含時期隱覆而說的入胎識(又名如來藏、空性、真心、如、阿賴耶識),當然大乘經典必為佛所親說然後紀錄而成。

幫忙解釋一句話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這樣的經歷 父母把我們養大 供我們上學深造等等,含辛茹苦,嘔心瀝血,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千方百計地保證我們的用度開支。年幼的我們曾多少次在心底暗暗發誓 等我們長大,等我們學有所成,一定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一定要好好報答他們。斗轉星移,當年的苦孩子已然大學畢業步入工作...

翻譯一句話,翻譯一句話

because of this project,the company has obtained great market feedback 反饋,反應 and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千萬不要相信翻譯軟體做出來的東東,會笑掉人大牙的!because the compa...

莎士比亞的一句話,莎士比亞最經典的 一句話是什麼啊

第一個把女人比作是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材 1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2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s a question.to be or not to be,that 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那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莎士比亞說過最經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