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若望
上帝之所以制定了我們所應遵循的道德律,是為了使我們認識自己的罪,但上帝是超越道德律的,因為上帝是無限的,至善的,他不能用任何概念與定律來定義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沒錯!嚴重贊同你的觀點!
真理,就只有一個。聖人不區分,因聖人心同;凡夫執著你我,因凡夫心異。
康德的那句很經典的話是什麼啊?,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3樓:天風海雨樓主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這句話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最後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之所以是世界上公認的哲學大師,不但因為他作為近代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承前啟後,還在於他在探索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人的意志的道德選擇——為自己立法。康德關心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頭上的星空是宇宙論問題,心中的道德律是人類學問題;頭上的星空是必然性的問題,心中的道德律是自由的問題。
康德後來把他一生的探索歸結為三個問題:一是能夠知道什麼,二是我應該做什麼,三是我能期望什麼。這三個問題可以歸結整個康德的哲學核心。
康德生活於18世紀,在這個時期,有兩個歷史性的巨人對康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是創立經典力學的牛頓,他揭示了整個世界處於引力場中,處於必然性之中的真理性命題。另一個就是契約論的完善者盧梭。
契約論經霍布斯奠基,洛克的發展,由盧梭對其進行了完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重要性在於它為近現代民主政體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盧梭認為,科學的發展就是人類道德的墮落,人本質上是自由的。
成立國家社會都需要經過契約,盧梭的學說直接引發了法國大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如果說牛頓改變了自然世界的景觀,那麼盧梭可以說是改變了政治和倫理的世界。而他們的學說卻是矛盾的。
必然就意味著否定自由,自由就意味著否定必然。」康德就試**決這個問題。
康德的三個問題歸結起來歸根到底是要回答「我是什麼」這個千古的哲學問題。因為,沒有人的存在,這個世界還有沒有意義?恐怕沒有。
因為有人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成為我的世界;世界提供材料,我賦予世界以意義。二者互相結合,這就是康德的哲學。
康德哲學是由三大批判組成的,認識論是基礎,目的是倫理學,倫理學是他哲學體系的目的。在他看來,人在世界上的優先地位,並不是由知識所決定的,而是由道德所決定的。就是人為什麼比動物優越的所在。
人比動物優越,不是人有知識,也不是人有意識和理性,而是人有道德。在此意義上說,倫理學高於認識論。把道德和認識進行比較,認識不能離開經驗,但道德必須要脫離經驗,他說的是一種經驗性存在。
什麼叫經驗性存在?他說,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遵循必然性支配。人作為生物體,你必須符合生物體的一般生存原則,在社會當中生活,要遵循社會生活的規則。
但是康德認為,道德並不產生於經驗性存在當中,道德行為必須脫離開經驗。
道德是不以人的經驗性存在為前提而存在的。康德認為,道德就是目的性對必然性的壓迫。人在社會現實中要遵循必然性支配(存在法則社會規則),本身沒有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對必然性的否定,用目的性否定必然性。
如跳下樓梯救小孩,跳下去就在摔死的可能,這具有必然性,但救小孩是你的目的,你必須這樣做。所以,在康德看來,道德不是幸福,幸福是人們在現實當中的滿足,道德是痛苦,是犧牲。
具體怎樣來闡述道德呢?①絕對律令。指人之所以能夠完成道德行為必須遵守的準則。
命令——應當,絕對——遵循這樣的準則是無條件的。你的道德行為,就是為了做這件事而做這件事,不是為了達到其他目的而做這件事,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如,早上上班是為了完成工作,而不是為了領導表揚。
如果是為了領導表揚,這就不是道德行為了。
絕對律令有三條:第一條,不管你做什麼事,總應當做到使你的意識所遵循的準則永遠能夠成為一條普遍性立法原理。什麼是道德行為?
就是你做這件事,能不能普遍化實行(普遍的立法原則)。如果能普遍實行,你就做,否則,就不能做。針對這一條,他舉了四個例子。
他說,我答應了你一件事,結果沒去辦,食言了,這個是不是道德行為?關於「食言」這個問題,你就問一下,這個能不能普遍化,能不能人人都可以這樣,結果不行,這就不是道德行為,是不道德的。還比如,自殺,能不能普遍化?
肯定不能,所以,也不是道德行為。
第二條,無論是你自己或什麼人,你始終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工具。人的工具化就是人沒有自己的東西,永遠聽命於外在力量的支配,工具化可以生存,但沒有道德,道德是法如己出,自己給自己立法。如捐款行為,是自己做出的道德行為,不能強迫。
把人當目的,而不是工具,這就是自由。康德對自由是比較推崇的。他說,只有在自由狀態下,才能有道德行為可言,只有自由,叫道德。
第三條,自律,自由,至善。康德認為,道德與幸福是對應的,道德是對幸福的否定,但是有個問題,你說有德之人沒有福,在康德看來,這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道德與幸福結合在一起,有德之人就是有福之人,我完成道德行為,我獲得了幸福。康德認為,道德和幸福結合在一起就是至善。
至善在此岸世界沒有,只有在彼岸世界。你做好事沒好報,下輩子有好報,死後在彼岸世界就會幸福。怎樣使至善實現呢?
至善有兩個設定條件,有兩個東西必須存在:一個是上帝存在,二一個是靈魂論。這體現了康德哲學的保守性。
上帝是什麼?靈魂不死是什麼意思?這其實說明了康德道德的理想性。
康德認為,道德的理想性對老百姓來說,那就是天國,就是宗教。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康德寫完《純粹理性批判》後,他的一位僕人看了就哭。
康德問他哭什麼?僕人說,大師呀,我們老百姓還得有神,有上帝,沒有上帝我們怎麼辦?誰來救我們?
康德噢了一聲,似有所悟,說是的,老百姓應該有精神的寄託,應該有宗教,應該有上帝,所以他就寫出來了。
宗教在康德那裡,並不是有神學的意義,他的提法本身就是對宗教的不尊重,設定上帝,是為了自己的學說體系和理論。康德對宗教不以為然,他不認為人有原罪,對宗教儀式不感興趣,很少去教堂。
上帝十誡的意義
怎麼解釋康德說的「為了道德的緣故,我們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 求高人指點!!!
4樓:匿名使用者
康德的上帝觀具有豐富的內容,可以把康德上帝觀具體化為四個密切相關、層層深入的問題:我們如何把握上帝之存在?相信上帝存在之必要性和合理性何在?
上帝的屬性是什麼?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信仰上帝?回答了這四個問題,就把握住了康德上帝觀的主要內容。
為了道德的緣故,我們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其意思是:首先,康德認為純粹的實踐應該是道德領域的。
其次,康德認為道德領域如果有一條通用的道德法則,那麼一定是由實踐理性頒佈的,並且是絕對的,而不是相對的,即受感性的影響。
再次,康德提出一條純形式的道德律,換言之,他試著尋找一條普遍的道德法則,如果他找到了,那麼這條法則就是既予的,而不需要根據,根據是他把原因與自因相區分,把原因(或稱因果關係或因果性)限定在自然領域,把自因限定在理性本身,具體過程見康德的第一批判,這裡不具體闡述。
最後,這樣一條既予的道德律的理想是至善,至善是德與福的一致,但是有限的人生是無法實現完全的善的,而且也不能實現德與福的完全一致,我們往往有德無福,或有福無德。那麼人必然會希求有來世,來世的前提就是需要靈魂的不朽,但是有這些還不夠,必須得有一個萬能的上帝來按照德的多少去分配福的多少,從而實現公正。
總得來說,上帝的存在只是實踐理性對至善追求的必然希望。
5樓:匿名使用者
認為是,人必須有所敬畏。這樣時任自律。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信有,不會損失什麼,也可以自律,形成良性的環境等;不信,要是真有就有損失了,而且,對自己的生活環境也沒什麼好處。 一個上等的生活環境,必然是道德圓滿的。為了自己的樂活,必須要假借信仰而規範自律進入德性,形成良性環境。
有所不善,敬請完備。
看看什麼叫「客戶就是上帝啊」,顧客就是上帝是什麼意思
客戶就是上帝 這句話在每個行業都流傳悠久,但當我在服務和銷售這兩種行業做過之後,我在思考這句話的所包羅的範圍到底有多少,我認為應該因人而異。做服務時,領導總是告訴你 客戶就是上帝 不論是否是客戶的錯,你都要視為 上帝 當時遇到很多無理的客戶,本著這種觀點,很多無理客戶成為我們忠誠的客戶,但是還是有那...
怎麼評價「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
顧客就是上面這句話。其實是有一點兒偏坡的,因為顧客雖然說是被服務的一方,但是。服務人員也是需要得到尊重的,並不能夠一味地用這句話來去束縛服務工作者。 三熙 顧客就是上帝這個主要就是一定要好好的規劃一下自己的這個商業得模式,這樣的話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首先這句話並沒有說錯,你只要把你自己的顧客當成上帝...
為什麼女人出軌或是外遇就是不對,就是道德問題?男人有這就不存在這些嗎
不管男女,出軌或是外遇都是不對的。這是對家庭的破壞,牽扯到的不止是一個家庭。在接受道德譴責的時候沒有人會因為性別而例外。 傳統思想吧,以前男的可以娶好多老婆。所以對女人的道德要求就顯得高點。但現實中,男的出軌一樣是被批判的。 往事不堪 女人出軌等於說是開車的在對方的車道里逆向行駛 你說逆向行駛的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