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佛緣深情
不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反正我看不明白。
2樓:匿名使用者
說有,也說無,沒理解嗎
有心無心有意無意什麼意思
3樓:柳搖風
答:這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境界,意思有點兒像」難得糊塗「,是說一個人心裡有某種想法或願望卻深藏不漏,不表現在言行上,讓人看不出來。
鴛鴦亂點,望斧正
4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啊?詳細一點吧
「無慾、無我、無心無念」是什麼意思?怎樣才能做到
5樓:信狼
如果你想要想達到「無我」的境界,最簡單、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對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無心,「無心」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沒心沒肺」,而是念而不不執!
諸佛菩薩所修所得的就是「無我」和「無心」。黃檗禪師曾說過:「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可見「無心」是多麼的重要!
無貪慾也。無多欲也。
無妄念也,即正念之異名。三慧經曰:「問曰:
何等為能知一萬事畢?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意有百念萬事皆失。
」四十二章經曰:「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宗鏡錄八曰:
「正念者,無念而知,若總無知,何成正念?」傳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云靈臺。
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復可追尋。」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
「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
以何為體?以何為用?答:
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淨為體,以智為用。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
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
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
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併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問:云何是正念?答:
正念者,唯念菩提。問: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問:
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
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俗謂失策曰無念,謂遺恨為無念者,無正念之意也。
出曜經七曰:「無念及放逸,亦不習所修。睡眠不求悟,是謂入深淵。
」無我者,有漏之果報中,無我之實體也。又曰非我,我之意義,謂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
一、人我 於人身有此執,曰人我。
二、法我 於法有此執,曰法我。
三、自我 於自己有此執,曰自我。
四、他我 於他有此執,曰他我。
然此四我,實為無我。
一、人無我 人身為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故人無我。
二、法無我 法為因緣而生,無常一之我體,故法無我。
三、自無我 自亦屬人,既人無我,則自無我,亦無待言。
四、他無我 他者於他為自,既自無我,則他無我,亦無待言。
是故我不可得,畢竟無我也
6樓:趣園藝
達到「無我」境界,最簡單、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對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別、不執著!
「無心」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沒心沒肺」,而是念而不不執!
無我者,有漏之果報中,無我之實體也。又曰非我,我之意義,謂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
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捨怨親憎愛併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
7樓:金山慧群
關於無念,可看六祖壇經,裡面有解釋。
有心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是什麼意思?
8樓:成騫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生在世,本是虛妄,有心皆苦,無心即樂!
有心者必有所牽絆和顧忌,煩惱纏身無法灑脫。假如無心去顧忌那些牽絆,煩惱自然就無所謂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意思
9樓:懂梗菌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節選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四句偈言的後兩句,基本意思是:某處地方原本空無一物,又到哪惹來塵埃呢?
10樓:噯小嘻
這句話的意思是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菩提偈全文:
【作者】惠能 【朝代】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11樓:黃小酒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覺道,不是真有什麼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若說覺悟了,但覺悟其實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雖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有還要有個臺。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即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也無從生出了。就是無所住也。
這是六祖慧能一首禪詩的詩句。他和神秀的禪詩中提到的「菩提樹」、「明鏡臺」是來比喻自己對佛法的認識。而六祖「菩提本無樹」中的「菩提」,則指的是真實本心。
禪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講的就是「菩提」即真實本心如來藏。而六祖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當時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要高明得多。
因為「菩提」確實有空的體性,是無形無相的,無覺無知的,是「諸入不會」的。所以,並無菩提樹、明鏡臺等實物可供人「勤拂試」。但佛法不是如虛空一樣的空,不是斷滅空,不是世俗認識所能了知的。
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邊,而亦空有二邊的。
所以說,這禪詩是在六祖親證菩提之前的詩,並不代表他後來親證菩提後,對佛法的正確認識。禪門是無門為門,掃除一切相,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千百年來,歷代
祖師以及佛子,修行參禪都是為了親證這個「菩提」。
12樓:潛川
這個說來話長了。
這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剛入佛門修行時,他的**出題讓他們寫一首偈語來闡述自己對佛法的領悟,於是大師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則對大師兄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感悟,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佛法的修為及境界上來看,慧能的顯然要高得多,所以最終慧能得到了**的衣缽傳授,稱為禪宗第六代法脈傳承(你可以理解為「掌門人」)。
大師兄神秀的詩是這樣理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
**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而慧能則這樣來解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
菩提樹不是菩提樹,而是原本比喻智慧的,明亮的鏡子本來就不是鏡子,而是比喻清靜的心的。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靜的,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呢?
二者的差異在於,神秀要藉助具體的物體意象來表達自己感悟,而慧能則超越了神秀的境界,不需要比喻,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了。
13樓:0熊小乖
意思為: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道理。
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
因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跡於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
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14樓:水中應天
這四句偈子是六祖慧能大師見性偈。比喻本來清淨的法身並不是用任何事物可以比擬更不是人為地保持清淨的。更是比喻法身不因外塵所染汙本自清淨。
不過要清晰地解釋這個偈子就要從慧能大師的師兄神秀大師的另一首偈子作對比才會看明白其中的道理。
壇經記載,當年禪宗五祖弘忍和尚要求**們各做偈子來印證**的修行,在**中找出明心見性的傳下禪宗祖師的衣缽成為第六代祖師。大眾首推五祖的大**也是當時的首座神秀大師,神秀大師思索了良久才在廊前作了一首「身如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的偈語之中的大體意思就是端正自己的身心守護自己的身語意三業,護持自己的清淨佛性就猶如愛護明鏡一樣試試擦去落下的灰塵,但是還是有法可得有法可修,可是如來本性清淨又何須無謂的多餘的去拂去塵土呢?
對於直指人心當下即是的禪宗來說不過頭上安頭腳上安腳,所以只是看到了門道而沒有見到如來本性。當時的慧能大師當還在舂米做雜役,一天聽到人們唸誦神秀的偈語便知道了神秀並沒有見道,為了破神秀的法執,因此做了這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神秀大師的一對照凸顯了慧能大師參悟佛法的深度與本自清淨的如來本性。
句句破斥神秀大師的法執。本自清淨的佛性並不會被外塵所染汙一絲一毫,更不會因為人為的造作而有增有減。這也正是心經中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
15樓:**座雨停江南
字面意思:原本就沒有菩提樹,也並不是明亮的鏡臺。本來就是四大皆空,到**染上塵埃!
16樓:貔貅冰曜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因為其師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感覺禪悟不徹底,於是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臺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淨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釋摘自網頁,我再談談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後天培養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礙自性;佛家語,萬事萬物都是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塵,塵即妄念,牽動自性而起的幻相,當然身的相和前世有關了,塵是妄念,自性是圓滿的清淨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發,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稱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圓滿清淨,其性空,緣起緣滅,非常自在,根本沒有妄念,有何談有染!
就常人來講,如悟到,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就足夠了。對於修證佛法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佛法是讓人悟得本性的,從而對萬事萬物沒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執著於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遠找不到本性。禪宗,修證需要極高的慧根。
現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議,禪宗明理即可,不適合修證,修證要從神秀的漸悟入手,最後到慧能的頓悟,兩者缺一不可,離開漸悟談頓悟,那是口頭禪。
有咖啡因的飲料哪些,含咖啡因飲料有哪些
市面上的含咖啡因飲料約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飲料中原本就存在天然咖啡因,如咖啡 可可 茶 可樂,另一類是額外在飲料中加入咖啡因,如某些汽水 果汁。在這兩類含咖啡因飲料中,後者往往會被忽略。至於一般人的咖啡因攝取並沒有一定建議量,不過筆者認為每日咖啡因以不超過300mg為宜。食品工業中咖啡因的主要 是咖...
有因必有果什麼意思,有因必有果是什麼意思
蹦迪小王子啊 有因必有果的意思 所有事情的結果都是有原因的。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是一句網路詞彙,因為韓美娟的訴說走紅網路。它的意思就是事情的結果都是有原因的,做好事會有好報,如果你做不好的事情,那你是會有報應的。百因必有果被親切的稱呼為因果體,因為它本身詞句非常的押韻,加上韓美娟誇張的妝容和充...
湖北麻城市有算命很準的人通常人們叫她活菩薩的外號我去過一次她那裡每天都有好多人找她算命她家旁邊
溼吻 是不是喉嚨上有條疤痕啊 指迷居士算命 且不說真的是否開天眼,如果是真的,也不可能隨便外傳,更別想知道是在 學的,真的算命一般都是八字面相手相這些才算有一定的依據。至少都有相關的算命書籍流傳下來,而不是那種憑空幫說。星座算命 艾徽兒 太陽星座 巨蟹座。其它星座需要具體出生地點和時間 m麼麼嗎 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