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智謀的成語故事

時間 2021-05-07 20:00:02

1樓:望樹齡

「匹夫之勇」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打仗不能光憑個人的勇敢,要用智謀,要靠集體的力量。

這個成語**於《國語.越語上》,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

十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像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

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

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2樓:尹義釩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

「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

3樓:也許想說一件事

李廣裝死,痺敵逃生

漢武帝即位後,李廣調任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李廣從衛尉轉任為將軍,率領軍隊出雁門並討伐匈奴。因為匈奴兵多,所以打敗了李廣的軍隊,李廣也受傷被俘虜。

匈奴兵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著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行走十餘里,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猛地掙脫出來,飛身跨上那匹快馬,匈奴少年猝不及防地被推下馬,弓箭也被李廣搶走。

李廣調轉馬頭向南疾馳,匈奴幾百名騎兵緊追不放,李廣邊逃邊射,跑了數十里回到了漢營。至漢後,削官為民。

淝水之戰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樑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又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樑(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充套件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李廣裝死,痺敵逃生

漢武帝即位後,李廣調任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李廣從衛尉轉任為將軍,率領軍隊出雁門並討伐匈奴。因為匈奴兵多,所以打敗了李廣的軍隊,李廣也受傷被俘虜。

匈奴兵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著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行走十餘里,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猛地掙脫出來,飛身跨上那匹快馬,匈奴少年猝不及防地被推下馬,弓箭也被李廣搶走。

李廣調轉馬頭向南疾馳,匈奴幾百名騎兵緊追不放,李廣邊逃邊射,跑了數十里回到了漢營。至漢後,削官為民。

4樓:死神戀愛

第一計 瞞天過海

【計名探源】 事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徵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御駕親征,領三十 萬大軍以寧東土。一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

忽傳一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 見駕,並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隨這豪民老人來 至海邊。只見萬戶皆用一彩幕遮圍,十分嚴密。

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 更是繡幔錦彩,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樂甚。

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 盞傾側,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己,一 看愕然,滿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是什麼在豪民家裡作客,大軍竟然已 航行***之上了!原來這豪民老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 就是他設計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偽裝, 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效果。

第二計 圍魏救趙

【計名探源】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 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 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報,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佔了。

魏將龐 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即解舊恨又 一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 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 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 國。

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 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 到齊國。這是一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

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 時,田忌想直逼趙回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 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 自解。

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雖然,魏軍離開邯 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 部,退回大梁。

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本 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第三計 借刀殺人

[計名探源] 借刀殺人,是為了儲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 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

彖曰:「損下益上, 其通上 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

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隊。 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

子貢以「憂在外者攻 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 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 而攻齊,怕師出無名。子貢說:

「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 就有了攻齊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

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 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 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

」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 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 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 害關係:

吳國伐魯成功,必將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強備戰,以防吳國進 犯。公元關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 魯國立 即派兵助戰。

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 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 國。

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趙、晉四國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 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第四計 以逸勞待

【計名探源】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 晝夜惰,暮氣歸。

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 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又, 《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 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 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 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 銳不可擋。

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 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

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 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

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餘。王翦在軍 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 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

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 已無鬥志,認為楚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 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

秦軍乘勝追擊, 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

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 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 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 動的等待。

第五計 趁火打劫

【計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裡失火,一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 的財物。趁人之危撈一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

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 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對手。《孫子肥技破

有關龍的成語故事,有關成語故事

鰲憤龍愁 筆底龍蛇 扳龍附鳳 白龍魚服 筆走龍蛇乘龍佳婿 乘龍快婿 乘龍配鳳 成龍配套 藏龍臥虎禪世雕龍 車水馬龍 鼎成龍去 鼎成龍升 打鳳撈龍打鳳牢龍 打虎牢龍 鼎湖龍去 雕龍畫鳳 大水衝了龍王廟得婿如龍 二龍戲珠 鳳表龍姿 風從虎,雲從龍 鳳附龍攀附鳳攀龍 鳳骨龍姿 風虎雲龍 鳳狂龍躁 飛龍乘雲...

孟子有關的成語故事,有關於孟子的成語故事

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 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 不行 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

圍魏救趙的智謀的成語故事所對應的人物

新左右 圍魏救趙涉及人物 齊 田忌 田嬰 孫臏 魏 龐涓 魏惠王 龐蔥 趙 趙成侯 丕選 破釜沉舟的智謀的成語故事所對應的人物 薔薇朵朵 項羽 宋義等 詳見來 史記 自項羽本紀 項羽已殺卿子bai冠軍 楚軍統du帥宋義 威震zhi楚國,名聞諸侯。乃dao遣當陽春 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 漳河 救鉅鹿。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