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還是我來吧。
1、首先,先秦時期,「子」是對大學者的尊稱,比如孔丘被稱為孔子,孟軻被稱為孟子,墨翟被稱為墨子,荀況被稱為荀子……所以孫武和孫臏,這兩位大軍事家,也都被稱為孫子。
2、孫武,春秋晚期著名軍事家。他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眾所周知。
孫臏,戰國中期軍事家。他是孫武的後裔。傳說與龐涓同時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後來被龐涓騙至魏國,施以臏刑,故稱孫臏,他有著作《孫臏兵法》。
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不同的人,一於春秋,一於戰國。
3、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孫子-----「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當然說的是孫臏,兵法指的是《孫臏兵法》。不可混淆。
2樓:
「子」這個字,在古時是對人的尊稱、孔子、孟子、老子等等,所以就撞名了。換簡單點,就相當於你可以叫孫斌老孫,也可以叫孫武老孫、
3樓:運籌大師
孫武與孫臏都稱孫子,孫子是對他們的尊稱,就是孫先生的意思。「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中的孫子是指孫臏。孫臏是孫武的後世子孫。
他的兵法是孫臏兵法,孫武的兵法是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本來失傳,後來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又出土了孫臏兵法殘簡。遂重新流傳於世。
為什麼說「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其中的「孫子」是指孫武還是指孫臏?
4樓:陽光彩虹小可樂
指孫臏。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意思是:孫臏受了臏刑(被挖膝蓋骨)之後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樣四處活動,所著《孫臏兵法》也很優秀,甚至與其祖先孫武(孫子)的《孫子兵法》齊名。
孫臏是孫武后代。與龐涓拜鬼谷子門下學兵法,孫臏的才智高於龐涓,由此招來了龐涓的妒忌,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誣陷孫臏外通敵國,魏惠王用髕刑(古代削去膝蓋骨的酷刑),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成為田忌的門客,幫助田忌用上中下馬戰術打敗齊王,贏得千金,被齊威王任為軍師,桂陵之戰中用圍魏救趙戰術大破魏軍。
馬陵之戰,身居輜車,以減灶之法誘龐涓孤軍冒進,射殺龐涓,打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2023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
另一說孫臏刖刑其實是錯誤的 ,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挖掉膝蓋骨,而不是砍掉雙腳。
5樓:兵法大師
孫臏由於遭受了臏刑,心理受到了極大的挫折,所以才能夠奮發圖強,創作出了孫臏兵法。這裡的孫子是指孫臏,孫武的後世孫子。因為孫武沒有受到臏刑,而孫臏卻是受到臏刑的。
6樓:婧花
他受了臏刑之後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樣四處活動,於是靜心寫下了自己的軍事思想,這個他的一個巨大的挫折但是也是一個機會讓他名垂千古,指孫臏
7樓:隨風飄過客
臏腳就是挖了髕骨不能站起來的刑罰(龐涓害的 稱臏邢) 孫臏本不叫這名字 因為受了這邢又是孫武的孫子所以大家叫他孫「臏」 孫武叫孫子(他爺爺) 孫臏寫的兵法就叫「孫臏兵法」
8樓:匿名使用者
指孫臏。
孫臏受了臏刑(被挖膝蓋骨)之後不能再像正常人一樣四處活動,所以是「臏腳」。
「《兵法》修列」指其所著《孫臏兵法》也很優秀,甚至與其祖先孫武(孫子)的《孫子兵法》齊名。當然,這有點誇張了。
孫武跟孫臏是什麼關係?
9樓:蘇嘉愛娛樂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隊大敗楚**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擴充套件資料
《孫臏兵法》是中國古代的最著名中**事著作之一,也是《孫子兵法》後「孫子學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戰國時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孫臏兵法》古稱《齊孫子》,作者為孫臏,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已有2023年曆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孫武,字長卿。春秋晚期的著名軍事家。是齊國田完後裔,賜姓孫。
吳王闔閭為振興國力招募賢才時,孫武從齊國帶著兵法來到吳國,受到闔閭重用,任命為將。他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他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總結了春秋時期各國戰爭的豐富經驗,概括了戰略戰術的一般規律。
現存十三篇,所以也稱《孫子十三篇》。篇目是: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事、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及用間等。
2023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殘簡中,還有吳問等幾篇佚文。《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書,享有盛譽,被譯成多種文字。
孫臏 中國戰國中期軍事家。真名失傳。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山東鄄城北)一帶人。
孫武后裔。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 。 傳說與龐涓同時從鬼谷子學習兵法。
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忌妒孫臏才能,將其騙至魏國,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為齊使者祕密帶回齊國,經將軍田忌舉薦,被齊威王重用為軍師。在齊、魏爭雄具有決定意義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兩次擊敗魏軍,迫龐涓自殺,使齊國成為強國之一 。
他在作戰中運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原則,創造了著名的「圍魏救趙」戰法,為古往今來兵家所效法。孫臏及其**所撰《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理論遺產。
譜書認為:田書單傳二代至孫武,孫武生馳、明、敵三子,其中孫明生服、臏,也就是說孫臏為孫武之孫。但據最新的民間調查,在山東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村,發現有清光緒年間修撰的《孫氏家譜》,後又發現萬曆年間的《孫臏傳影》以及順治年間的《孫氏族譜》。
其後又在鄆城縣發現有二種《孫氏族譜》,有康熙本和2023年新本,尤其是2023年本為甄、鄆十數個孫氏村莊的合譜,都認為孫武是孫臏的祖父 。
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雲:「孫子臏腳,而論兵法。」《報任安書》雲: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孫子,即孫臏,「兵法」,指《孫臏兵法》。所云「臏腳」之「臏」,是刑罰之名,腳,當然是指雙腳,「臏腳」,是指對腳施以刑罰。
11樓:月似當時
孫武是吳孫子,孫臏是齊孫子。他們分別是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人。據考證,孫臏是孫武之後世子孫,《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之間存在內在的師承關係,前者是後者的依據和基礎,後者是對前者的闡述和繼承。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
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
孫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明末清初有以孫臏、龐涓生平為原型的歷史**《孫龐鬥志演義》,使孫龐鬥智的故事廣為流傳。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12樓:匿名使用者
是孫子寫的。孫臏是孫武的後人,他繼承了兵家。
13樓:匿名使用者
《孫子兵法》是孫子寫的;孫臏是孫子的後人繼承了法家,但是《報任安書》中說「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中的孫子是指孫臏,他被龐涓陷害至魏被處以臏刑,在孫臏殘疾後才了後來的《孫臏兵法》!這裡的「子」是古人對有學之士的一種尊稱,就像孔子,老子一樣。
14樓:楓月の無痕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孫臏是孫武法家的繼承人
15樓:甦醒vs喜碧
孫子寫的。。
孫臏是孫子的後人
16樓:疏起雲婁丁
長話短說
孫武死後100多後,歷史又出現了一個傑出軍事家名字叫孫臏,是鬼谷子的門徙.
司馬遷說:「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不過還有疑點!孫武的爺爺起開始姓孫.那就有人要問孫臏到底是不是孫武的後代????
17樓:厚蕊真凰
孫武和孫臏歷來都稱為孫子。《孫子兵法》十三篇,每篇都冠以「孫子日」三字。這可能是其**或後學在整理此書時所加。
但由此足以表明,孫武在當時與孔丘一樣,被人尊稱為「子」。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在上編《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強兵》等篇記敘性的文字中,都把孫胰記為「孫子」;而在其他各篇論述性的文字前,亦都冠以「孫子日」字樣。可見孫膳在戰國時代,也和墨翟、孟柯、莊周、苟況一樣,被人習慣地尊稱為「子」。
司馬遷撰《史記》「列傳」部分時、把孫武、孫臏與吳起合為一傳,名《孫子、吳起列傳)。《漢書·藝文志》
「兵權謀家」中,記孫武的著作為《吳孫子兵法》,而記孫臏的著作為《齊孫子》。足見春秋戰國問有兩個「孫子」的說法,自戰國、秦漢以來沿襲已久。為便於區別,《漢志》把主要活動於吳國的孫武,稱為「吳孫子」;又把主要活動於齊國的孫臏,稱為「齊孫子」。
兩個孫子之一的孫武,其生年略晚於孔子,而卒年與孔子差不多。因此,把主要評述兩個孫子生平思想的傳記合題為《孫子評傳》,繼《孔子評傳》之後,作為《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第2
卷,應該是合宜的。
根據中國傳統史學的體例,「列傳」部分的內容除記敘標明的傳主外,往往還附以其他向時代。同型別的人物。這一方面可以精簡列傳的數目,使列傳的編排不致過於瑣碎:
一方面又能使傳記的內容更加充實。同時代、同型別的人物附在一起,互相比較、互為補充,可反映較為廣闊的時代風貌和思潮特點。如《史記》中的《老子、韓非列傳》,就附以莊子和申不害;
《孟子、苟卿列傳》更附以騶衍。淳于凳等戰國時代在齊活動的思想家。司馬穰苴與孫武、孫臏都是齊國人。穰苴是田完的苗裔,屬齊國的田氏之族;
孫武的祖上原來也是田氏,到孫武的祖父才改姓孫。故穰苴與孫子還有同一宗族的血緣關係。二孫子與司馬穰苴都是軍事家,都有軍事學著作。
司馬穰苴的原著兵法雖然已經亡佚,但今存《司馬法》中的許多思想是穰苴「申明」
過的,有的或許就是他原著的遣錄。司馬穰苴的軍事、政治思想體系,與二孫子有不少相似之處。他的時代略早於孫武。
毫無疑問,孫武的思想會受穰苴的影響。司馬穰苴在齊景公時為高、國、鮑等族所譖害,精神受到極大刺激,以致「發疾而死」(《史記·司馬穰苴列傳》)。這可能就是孫武由齊奔吳的直接原因。
從時代、國籍。宗族、專業、思想、影響等各方面來看,司馬穰苴與二孫子的關係非常密切。把《司馬穰苴評傳》附於《孫子評傳》
之中,正可以起到精簡評傳篇目和充實評傳內容的作用。
司馬遷《報任安書》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
故事背景已經很清楚了,要具體說的話人太多了 文王拘而演 周易 周文王,姓姬名昌 公元前1213年 公元前1117年 史稱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領袖,他廣施仁德,禮賢下士,發展生產,深得人民的擁戴。由此引起商王紂 後稱殷紂王 的猜忌和不滿,昏庸殘暴的紂王聽信讒言,將姬昌囚禁於當時的國家監獄 羑里城。姬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