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和進士有什麼不同,進士和狀元有啥區別

時間 2021-05-07 20:00:31

1樓:湯訓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而進士參加殿試獲得第一的稱狀元。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 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2樓:

您好。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

3樓:

科舉考試殿試被錄取者統稱為進士,而進士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

4樓:南方**精銳

狀元是boss,其他的都是小兵

5樓:若心念蝶

舉人蔘加全國考試,通過之後就是進士,

所有進士在考試,第一名就是狀元。

6樓:夢中丨笑醒

狀元是進士中被欽點的第一名。

進士和狀元有啥區別

7樓:

進士的第一名為狀元。

封建科舉制下,鄉試第一名為解元,禮部主持的會試第一名為會元,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所取第一甲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為「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8樓:匿名使用者

進士就相當於我們現在考上了大學一樣

落榜了就是沒考上進士

古代科舉考試和我們現代的情況不是很相同

因為古代總人口沒有現在人口那麼多

參加考試的人數也比我們現在要少得多

能夠考上進士的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

凡是能夠參加進士考試的人,都要先從本地進行考試選拔比如你得先參加本地府縣(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市縣)的考試,通過後可以獲得秀才功名

然後再參加鄉試(本省省試),通過後可以獲得舉人功名就相當於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

當然這是個比喻,方便大家理解

現代是因為有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不用考試,按戶籍地區分配學校就讀古代就要經過層層考試選拔,通過鄉試者(本省省試)才有資格進京參加科舉會試

強調,要獲得朝廷的官職委任,必須得進京參加會考,殿試通過皇帝和主考官的篩選,就可以獲得進士功名(相當於高等學歷)當然不同朝代會有不同情況,但大致基本如此

狀元是從考上的進士裡擇優選取第一名,也叫進士及第(狀元)榜眼是第二名,探花第三名

在古代一般只要考上了進士,就可以委任官差,也就是朝廷命官古代還分一甲,二甲,三甲等進士分類

類似於我們現在的重本,二本,三本等等

一甲第一名就是狀元了,二甲第一名就相當於我們第二本科批次第一名,差不多這個意思

但提醒一點,一甲名額只有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剩下來的進士就是二甲,三甲了

總之,進士排名越高,比如像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等一般委任的差事,職務起點會比較高一點

其他考上的進士按照不同甲,不同排名分別安排各種官職有些是直接編入朝廷**官職,就是在京城當官有些是分配到地方任職,有些是分配到軍營中任職一般像狀元,榜眼,探花等,沒有什麼意外情況一般會分配在京任職

9樓:絕代國王坎通納

打個簡單比喻,現在的全國高考第一名就是狀元,而考取一類大學的都是進士。

10樓:東壁野老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一、二、三甲統稱進士。通俗的講,考中

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

11樓:匿名使用者

考上的都叫進士,考第一的才叫狀元,也叫進士及第

12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一定是進士,但進士不一定是狀元,因為狀元只有一個。

狀元是第一名進士的專稱。

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就像今天考大學,有一本、二本、三本,分數線不同,錄取的成績也不一樣!高分的你就上名牌。狀元呢就是名牌中的第一名!呵呵

13樓:商州民間文化

通俗的講,考中

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 都可以叫「進士」吧

進士跟狀元的區別

14樓:

進士的第一名為狀元。

封建科舉制下,鄉試第一名為解元,禮部主持的會試第一名為會元,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所取第一甲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為「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15樓:史記國風

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含金量」大有不同!

16樓:home心香一葉

全國統一進行招收公務員的考試,最終被錄取的就叫進士,進士中的第一名就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也就是說,進士是一群人,狀元榜眼探花是這群人中的佼佼者。後來人們用「狀元榜眼探花」分指在比賽中的獲得第

一、第二、第三的選手

17樓:射天羿

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談話,餘下通過殿試的人叫進士。

18樓:孫海嬌

考試中入選的叫進士,進士中第一名叫做狀元

進士與舉人有何不同

19樓:貞觀之風

不同點:

1、難度不同。進士錄取的比率遠遠低於舉人,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道出了進士科的難度。

2、享受的福利待遇不同。舉人可以當官,地位等於縣級,最差也可以當一個教渝;進士的地位更高,最差者起步為正縣級(知縣),而升遷速度和空間遠高於舉人,並且壟斷了高階官職。

3、考試的時間地點不同。進士考試時間通常在陰曆二月份地點在京城,甚至是皇宮;而舉人考試在陰曆三月,考試地點多在地方。

20樓:微生千凡

秀才,原本是指才能秀異之士,是一種泛稱,並不限於飽讀經書。及至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推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唐朝的科舉考試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也廢除,但從此秀才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宋代要取得秀才的名銜較簡單,明清兩朝則不同,秀才得來不易,要通過童子試(縣試,府試,院試)而獲得,由各省的學政主持.通不過的一律稱為童生。有的人年齡很大,參加多次的童子試不過關,還是童生,人們戲稱為老童生。通過的稱為進學,通名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秀才們通過科考選拔,有資格參加本屆的鄉試(各省舉行的考試,取中者就成為舉人).人們尊稱秀才為「相公」。

舉人,意思是被舉之人,是通過鄉試而得來的,鄉試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明清的舉人,不僅具備會試的資格,而且可以因此進入仕途,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考中鄉試第一名者稱為「解元」.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會試,稱為「春闈」,由朝庭的禮部主持,所以也稱為「禮部試」,「禮闈」等.通過會試的舉人稱為「中式舉人」或「貢士」,得第一名者稱為「會元」,他們具備了參加殿試的資格,可以向進士的高峰攀登.人們尊稱舉人為「老爺」。

進士,是古代士子們通過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進入為仕的行列,受賜正途出身的榮名.通常是三年考一次,遇到特別的慶典,增加考試,稱為「恩科」。一般進士榜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等為「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等為「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為「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得主被稱為「狀元」。俗話說「連中三元」,就鄉試、會試、殿試均得第一名,這是非常難的,明朝三百多年也只有兩人(黃觀,商輅)「連中三元」,人們尊稱進士為「大人」。

《水滸傳》裡說王倫是白衣秀才,難道他是整天穿白色的衣服嗎?不是的,是說他是個落第秀才或不第秀才,意即沒考上舉人。同樣,人們稱呼唐伯虎為「唐解元」,是因為他29歲那年參加鄉試時考了第一名,也就是第一名舉人。

21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各朝均有不同,明清的科舉制度基本相同,而我們現在常知的亦是明清科舉,所以這裡亦明清科舉為例進行解釋:

明清兩朝科舉的基本制度和考試程式大體是一致的,其中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進士科正式考試共分**:院試、鄉試和會試與殿試。

不過,在院試之前,還要經過縣試和府試,可以看做科舉前的預備性考試。

縣試和府試分別由本縣知縣和知府主持,府試及格者稱為「童生」。清朝的縣試多在二月舉行,府試多在四月份舉行。

院試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主持考試的長官是學政,又可以稱學臺、宗師。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考試。

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是「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

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准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叫做「錄科」。明清時期,通常在鄉試之年的七月,還要在省城集中舉行一次科試的補考,凡因故未能在各府參加科試的人,可乘機來補考,叫做錄遺。

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舉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鄉試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明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鄉試有正規的考場,叫做貢院。

貢院內建有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答題之所。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鄉試榜為「桂榜」。鄉試取中的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鄉試中舉稱乙榜,也叫乙科。考中了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的會試,就是會試未能取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舉行的鄉試外,每逢遇到皇帝萬壽(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其中會試是帶有決定性的考試,而殿試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問題。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會試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也就是醜、辰、未、戌年。

考期多在春季的

二、三月。故此會試又稱「禮闈」、「春闈」。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

會試發榜時,往往正值杏花開放,所以又稱為「杏榜」。會試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當,明末又多以內閣大學士擔任。清朝稱主考官為大總裁,由內閣大學士或六部尚書充任。

清朝新錄取的貢士,在殿試之前,還須進行一次複試。複試結果,按成績分為

一、二、三等,這個等級對於以後授予官職有重要關係。殿試在四月份舉行,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此外還要任命閱卷大臣、讀卷大臣,協助皇帝評閱試卷。

明清兩朝都只考策問一場。出榜分三甲:一甲為賜進士及第,只有前三名,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為賜進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稱傳臚;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若干人。

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稱進士。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殿試考中稱為「甲榜」。凡是通過乙榜中舉人,再通過甲榜中進士而做官的人,叫做「兩榜出身」。一身兼有解元、會元、狀元的,叫做「連中三元」。明清兩朝都有數人是連中三元。

按照清朝制度規定,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最後根據貢士的複試、殿試、朝考三次成績得出錄取等級,再根據錄取等確定授予的官職。

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後按慣例可以立刻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不再參加朝考。凡殿試二甲第一名的傳臚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也照例要到翰林院任職。

秀才是否有資格進京趕考?

科舉制度的等級性十分嚴格,必須按部就班,不允許越級,也就是說僅僅通過院試的秀才不能參加會試,也就無所謂進京趕考了。只有通過鄉試的舉人才走上這一級「階梯」。

至於「研究生」相當於古代的什麼學歷?

現在我國的考試等級和古代的不同,現在的考試只分三個等級,小考(小學升初中)、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雖由國家統一管理,但除了政治和外語外,不統考,不統招,由學校自由把握,所以不列入其中)而古代卻試四個縣試和府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從組織的角度來對比參考。

小試相當於明清的縣試和府試,由縣裡組織,過了這關就可以成為「童生」了;中考則相當於院試,由省府組織,中者為秀才;而高考則相當於鄉試,由國家組織,中者為舉人。如果說研究生屬於那個等級的?那肯定是在舉人之上,只有貢士或進士了。

這裡只是按照你的要求來作對比而已,嚴格上來說,兩種不同教育制度下的學歷,其有極大的不同,是不能等同起來的。

樓上認為:「研究生大概相當與翰林院大學士」,我認為這個說法欠妥,研究生是學歷層次,而翰林院大學士是官職,不同類,是無法比較的。

南疆和北疆有什麼不同,南疆和北疆有什麼不同

南北疆的區別 特別注意 去新疆遊玩的小夥伴們應該有注意到新疆遊玩分為北疆和南疆,兩者之間有很明顯的區別,但是這兩個地方區別在哪呢?去遊玩的時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往下看吧。南北疆的區別 1.氣候的區別 天山以北的北疆,因為受到了西伯利亞暖溼氣流的影響,所以氣候會溼潤一些,並且降雨量比較多 而天山以南...

長跑和短跑有什麼不同,長跑和短跑有什麼不同???

金秀梅斛卯 短跑講究的是爆發力 長跑是耐力。長期訓練後當然產生不同反應 奕德雪衣 長跑要耐力,肺活量要好,調整好自己的呼吸頻率,短跑要速度,爆發力要好,講求一口氣衝到底,起跑也很重要 康興有寶丁 長袍比耐力,不必太壯,短跑比爆發力,需要強壯的肌肉。 齋玉蘭植靜 短跑是無氧遠動需要爆發力,短時間內把速...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不同,道教和佛教有什麼不同?

不愛吃肉的小蟲 佛教和道教有什麼不同從宗教的比較學上可以這麼看這個問題.所謂宗教,實質上就是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的思索.因為自從人類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以後,就反覆追問人生的價值意義,我是誰 我從 來,最終到 去 而宗教就是對這種追問的回答.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在本質上是對於人生價值的評判不同,同時是在這種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