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色,《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時間 2021-05-07 20:01:02

1樓:

《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點:

1、主題: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裡,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2、畫法:

總體風格:《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溼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

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

構圖方式:《富春山居圖》所採用的是一種橫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視野,構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種從平面上不斷進行延伸的構圖方式。

三種畫法:枯潤墨法、幹筆墨法、披麻皴法。

3、形象:

畫中一共有七個人,首先出場的是漁夫和樵夫,漁夫在釣魚,樵夫在砍柴,漁夫、樵夫絕對不是普通人,元朝的時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隱居於江湖,釣魚砍柴為生,或者在路邊擺個算命攤,賣卜為生。

接著茅亭裡有一個讀書人,戴著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裡看鴨子,與漁夫對望,讀書人可以變成漁夫,漁夫可以變成讀書人,其實角色可以轉換。

創作者在這裡其實帶有一種暗喻,就是兩個不同角色的人,一個文人可以把自己釋放到山水裡變成漁夫,也可以出來變成朝廷裡的一個官,在過去的這個社會裡面,本來就有這樣一個交換的可能。最後兩艘船行於江上,看到船上有四個人。

2樓:嚮往的紅木屋富春大嶺山居

富春大嶺山居紅木屋位於桐廬縣舊縣合嶺,富春大嶺圖實景地,山頂可見富春江全貌,圖是富春山居圖姐妹圖

《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富春山居圖》所採用的是一種橫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視野,構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種從平面上不斷進行延伸的構圖方式。在畫面上,畫家進行了山水的層次感設計,山的前後是一種由近到遠的排列,在構圖方式上給予了前後景物的一種有效聯絡。

在天地之間,所有的景象都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空白之處顯現出空間的實感性,也正凸顯了無畫的地方也是一種妙境的特點。在整幅畫中,可以看到黃公望先生在繪畫布局、形象安排、空間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獨特看法。

在繪畫構圖中,黃公望採用了闊遠的方式,實現了繪畫構圖上的轉變。在山水畫中,元代的四家所採用的是一種由近及遠的繪畫手法,有著非常清晰的層析,顯現出了畫面的闊大之意,給觀者留下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在《富春山居圖》中,按照富春山脈絡的延伸,應用了「長披麻皴」的畫法,江面以橫向長皴來表現水面波紋,與山體相交接的淺水處也用長線條皴擦來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濃淡朦朧得橫點,描寫叢林,用變化了的」米點皴「法,粗細變化,聚散組合,遠近濃淡乾溼結合,蒼蒼茫茫。遠山高峰遠樹穿插淡墨小豎點,上細下粗,似點非點,似樹非樹。

山石大部分用幹筆皴擦,線條疏密有致;長披麻皴為主,略加解索皴;皴筆的轉折靈活自如,墨虛實枯潤相融。

擴充套件資料

隨著《富春山居圖》各種話題的升溫,影響到仿製界、影視圈、收藏界,在這些領域出現了一些衍生作品。2023年,富陽早向國家郵政部門提出申請,發行《富春山居圖》郵票,之後又曾分別於2023年、2023年、2023年多次申請。

2023年,經國家郵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富春山居圖》前半卷)為藍本的「富春山居圖」個性化郵票曾在富陽首發。

2023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批覆同意,將《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放在誕生地富陽舉行。而此次發行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郵票規格為60×30毫米。

在2023年3月20日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上,不僅有《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放大版)首發揭幕,來自大陸和臺灣的畫家也將再次揮毫共作《富春山居圖》,併力爭舉行「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真跡到富陽圓合的邀約儀式。

2023年,中國聯通特推出國寶《富春山居圖》純銀紀念磚,首次以純銀紀念磚的形式將國寶畫卷完美「合璧」,完整呈現在世人面前。2023年6月1日,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圖》銅雕藝術**卡在浙江杭州的「朱炳仁銅雕藝術博物館」內首發。2023年6月,「榮寶齋」全卷高仿《富春山居圖》同步發行。

4樓:醉意撩人殤

1、主題: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

《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裡,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後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2、畫法:

總體風格:《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溼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

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

構圖方式:《富春山居圖》所採用的是一種橫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視野,構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種從平面上不斷進行延伸的構圖方式。

三種畫法:枯潤墨法、幹筆墨法、披麻皴法。

3、形象:

畫中一共有七個人,首先出場的是漁夫和樵夫,漁夫在釣魚,樵夫在砍柴,漁夫、樵夫絕對不是普通人,元朝的時候大部分不做官的人,都隱居於江湖,釣魚砍柴為生,或者在路邊擺個算命攤,賣卜為生。

接著茅亭裡有一個讀書人,戴著高高的帽子,坐在亭子裡看鴨子,與漁夫對望,讀書人可以變成漁夫,漁夫可以變成讀書人,其實角色可以轉換。

創作者在這裡其實帶有一種暗喻,就是兩個不同角色的人,一個文人可以把自己釋放到山水裡變成漁夫,也可以出來變成朝廷裡的一個官,在過去的這個社會裡面,本來就有這樣一個交換的可能。最後兩艘船行於江上,看到船上有四個人。

5樓:匿名使用者

簡析: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點

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常熟(今屬江蘇)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收養,故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富春山居圖》是他的代表作,是畫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為友人謝無用道士(畫上題字稱「無用禪師」)而作。

這幅畫大約在元至正七年(1347),畫家七十九歲高齡開始創作,他在題記中說「

三、四載未得完備」,究竟何時完成,已不可考。這幅《富春山居圖》在明清時代受到畫家極高的讚譽,許多畫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臨仿之作。明代後期鑑賞家、畫家董其昌對它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在跋文中連稱「吾師乎,吾師乎!

」。其藝術特點概括如下。

1、得之於心,而形於畫

《富春山居圖》作者以清秀淡雅的筆墨,描繪初秋時節浙江富春江一帶的山川景色,同時抒發出畫家寧靜淡泊的情懷。黃公望作是「得之於心,而形於畫」。而且他的創作思想已超越北宋山水畫家對「真趣」的追求,主張「作畫只是個理字最要緊」(見《寫山水訣》)。

所以《富春山居圖》是否是富春山水的實景描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心中對山水之理的把握。因此,這幅畫雖然作者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為母題,但採用一種即興、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顯然畫上山水不是實景的再現,而是畫家心靈和自然合一的形態,意在表達出一種超然脫俗的精神。

2、韻律和諧,疏密得體

現存《富春山居圖》開卷表現江邊景色,接著描繪起伏連綿的山巒,然後是廣闊的江水,最後高峰突起,在江水茫茫中結束全圖。整個畫面景物安排得非常和諧自然,而且富有一定的節奏。在構圖上畫家吸取南、北宋山水畫的構圖經驗,重視大片空白,同時注意近、中、遠景的處理(如開頭一段樹木、坡石、遠山,遠近疏?

密安排得錯落有致),但構圖比南宋山水樸實自然,不像南宋山水畫家那樣突出近最,捨去中景,直接畫出遠景的結構靈巧,然而比北宋畫家那種莊重嚴謹的全景式構圖,顯得輕鬆隨意。畫上表現最精彩的是中段起伏的連山:首先是一座高山,好像近在眼前,連山間的村舍都歷歷在目;接著一座座山巒漸漸向遠處推去,最後看到坡腳一層層地向上、向左方延伸,構成了孤線的律動彷彿眾山由近至遠在轉動,而茫茫的江水始終是那麼平靜。

山水相連,巧妙結合,顯示出大自然的節奏與和諧。

3、筆法靈逸,墨韻生動

《富春山居圖》藝術特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筆墨技巧。元代畫家趙孟頫以幹筆替代宋人的溼筆皴法,但從他現存的作品看,描繪山峰技法還不太生動。如果說《鵲華秋色圖》中的山峰還受到實景的限制,那麼從他的《水村圖》等畫來看筆法雖然簡潔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圖》抒寫自由,筆墨精妙。

《富春山居圖》以單純樸素的筆墨,表現出豐富的藝術內涵。正如清代畫家惲南田所說:「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甌香館畫跋》)。

從畫法上具體說,這幅畫山石用幹筆披麻皴,並在山的脈絡上加上墨點,描繪出山巒的層次和質感。近樹用幹筆勾皴點畫,姿態極其優美,尤其松樹,松針不用傳統的放射形細線表示,而以幹筆濃墨點繪,既概括又生動。遠樹叢林多用橫筆「大混點」為之。

在濃重的樹葉、苔點和淡墨遠山的對比之下,山巒顯得非常明潔,給人以秋高氣爽之感。畫家用筆如寫行草,中鋒、側鋒、尖筆、禿筆夾雜混用,筆法輕鬆灑脫,洋溢著一種豪邁飄逸的氣質,筆墨線條呈現出濃厚的抒情意趣,因此《富春山居圖》成為元**意畫風的典範之作。

6樓:匿名使用者

富春山居圖這個藝術的特點,也就是說是當時的那些情況不一樣。

求文件: 簡析《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點

7樓:匿名使用者

簡析: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藝術特點

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1269—1354),本姓陸,名堅,常熟(今屬江蘇)人。父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收養,故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等。《富春山居圖》是他的代表作,是畫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為友人謝無用道士(畫上題字稱「無用禪師」)而作。

這幅畫大約在元至正七年(1347),畫家七十九歲高齡開始創作,他在題記中說「

三、四載未得完備」,究竟何時完成,已不可考。這幅《富春山居圖》在明清時代受到畫家極高的讚譽,許多畫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臨仿之作。明代後期鑑賞家、畫家董其昌對它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在跋文中連稱「吾師乎,吾師乎!

」。其藝術特點概括如下。

1、得之於心,而形於畫

《富春山居圖》作者以清秀淡雅的筆墨,描繪初秋時節浙江富春江一帶的山川景色,同時抒發出畫家寧靜淡泊的情懷。黃公望作是「得之於心,而形於畫」。而且他的創作思想已超越北宋山水畫家對「真趣」的追求,主張「作畫只是個理字最要緊」(見《寫山水訣》)。

所以《富春山居圖》是否是富春山水的實景描繪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心中對山水之理的把握。因此,這幅畫雖然作者以其熟悉的富春江景色為母題,但採用一種即興、自由的方式流露出感情,顯然畫上山水不是實景的再現,而是畫家心靈和自然合一的形態,意在表達出一種超然脫俗的精神。

2、韻律和諧,疏密得體

現存《富春山居圖》開卷表現江邊景色,接著描繪起伏連綿的山巒,然後是廣闊的江水,最後高峰突起,在江水茫茫中結束全圖。整個畫面景物安排得非常和諧自然,而且富有一定的節奏。在構圖上畫家吸取南、北宋山水畫的構圖經驗,重視大片空白,同時注意近、中、遠景的處理(如開頭一段樹木、坡石、遠山,遠近疏?

密安排得錯落有致),但構圖比南宋山水樸實自然,不像南宋山水畫家那樣突出近最,捨去中景,直接畫出遠景的結構靈巧,然而比北宋畫家那種莊重嚴謹的全景式構圖,顯得輕鬆隨意。畫上表現最精彩的是中段起伏的連山:首先是一座高山,好像近在眼前,連山間的村舍都歷歷在目;接著一座座山巒漸漸向遠處推去,最後看到坡腳一層層地向上、向左方延伸,構成了孤線的律動彷彿眾山由近至遠在轉動,而茫茫的江水始終是那麼平靜。

山水相連,巧妙結合,顯示出大自然的節奏與和諧。

3、筆法靈逸,墨韻生動

《富春山居圖》藝術特色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筆墨技巧。元代畫家趙孟頫以幹筆替代宋人的溼筆皴法,但從他現存的作品看,描繪山峰技法還不太生動。如果說《鵲華秋色圖》中的山峰還受到實景的限制,那麼從他的《水村圖》等畫來看筆法雖然簡潔概括,但不如《富春山居圖》抒寫自由,筆墨精妙。

《富春山居圖》以單純樸素的筆墨,表現出豐富的藝術內涵。正如清代畫家惲南田所說:「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甌香館畫跋》)。

從畫法上具體說,這幅畫山石用幹筆披麻皴,並在山的脈絡上加上墨點,描繪出山巒的層次和質感。近樹用幹筆勾皴點畫,姿態極其優美,尤其松樹,松針不用傳統的放射形細線表示,而以幹筆濃墨點繪,既概括又生動。遠樹叢林多用橫筆「大混點」為之。

在濃重的樹葉、苔點和淡墨遠山的對比之下,山巒顯得非常明潔,給人以秋高氣爽之感。畫家用筆如寫行草,中鋒、側鋒、尖筆、禿筆夾雜混用,筆法輕鬆灑脫,洋溢著一種豪邁飄逸的氣質,筆墨線條呈現出濃厚的抒情意趣,因此《富春山居圖》成為元**意畫風的典範之作。

誰知道富春山居圖的作者是誰,富春山居圖的作者簡介

黃公望是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被稱為中國山水畫的一代宗師,他的山水畫 山川渾厚草木華滋 堪稱山水畫的最高境界。富春山居圖 作於1347 1350年間,是黃公望最花心血的作品。該畫被推為黃公望的 第一神品 卻飽經滄桑。明畫家沈周曾收藏此畫,卻在請人題跋時丟失。酷愛此畫的沈周憑記憶背臨了一幅 富春山居...

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用什么紙畫的?具體什么材料

麻紙。富春山居圖 原畫畫在六張紙上,六張紙接裱而成一副約七百公分的長卷。而黃公望並沒有一定按著每一張紙的大小長寬構思結構,而是任憑個人的自由創作悠然于山水之間,可遠觀可近看。這種瀏覽 移動 重疊的視點,或廣角深遠,或推近特寫,瀏覽過程中,視覺 的方式極其自由無拘,角度也非常千變萬化。擴充套件資料 黃...

富春山居圖中國畫 紙本 作品欣賞

宗哲90後 富春山居圖鑑賞 一 背景介紹 富春山居圖 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為好友無用師所繪的 作品,創作於 1347 年至1350 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 和水的布臵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溼並用,用墨秀潤淡雅,但氣度不凡 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後世讚譽為 畫中之蘭亭 此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