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戀圈圈兒
「羅可可」又名「洛可可」,所謂"羅可可"原是一個派生詞,本意是指描寫那種貝殼似的裝飾圖案。這種偏好豔麗色彩與優雅裝飾的風氣取代了巴羅克時代雄健奔放的趣味,表現出一種輕鬆活潑的特點。它由法國路易十五宮廷形成後流行開來,波及到德、奧和其他國家, 以至形成了18世紀在歐洲佔統治地位的"羅可可"風格的藝術形式。
當時的造型藝術領域,存在著純美化的羅可可宮廷藝術與反映平民階層生活的現實主義藝術之間的流派鬥爭。這一矛盾也反映在華託、布歇和弗拉貢納爾的作品 中,他們的創作除去居主導地位的羅可可風格外,也有現實主義的因素。然而華託遠不止是他那個時代流行風尚的體現者,恰恰是他的夢幻與理想開創了羅可可之風的先河,他的作品極為精緻的裝飾性和幻想的抽象性,對羅可可藝術的形成起到了 奠基的作用。
當然,羅可可風格在布歇和弗拉貢納爾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和強烈些。他們對感官之美真實大膽、富於情調的效果追求,成為那個無憂無慮的奢華時代的詮釋者。
2樓:匿名使用者
華多作品美術史家龔古爾兄弟寫道:「當路易十五的時代代替了路易十四的時代時,藝術的理想從雄偉轉向了愉悅,講求雅緻和細膩入微的感官享受遍及各處。」
17世紀的法國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下的君主**至高無上的時代,盛行正統的古典主義藝術,而到路易十五時代,就進入一個極度享樂的時代,這個時代如詩人羅梭所詠:「昨日早已逝去,明日也許不到來。」僅僅是在今天,毫無疑問,人們能找到快樂,在這樣的時代精神背景下,產生了「羅可可藝術」。
羅可可,是貝殼工藝的同義語,由此引申一種纖巧、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或樣式。由於主要是在路易十五時代流行,所以又稱路易十五風格,它反映出上流貴族的審美理想和趣味,是 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主流藝術樣式。同時期還存在有反映第三等級藝術理想和審美趣味的市民藝術,即啟蒙運動影響下的現實主義傾向的藝術。
這兩種藝術互相對立,又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所謂啟蒙運動,即是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所進行的旨在反對貴族文化的大規模的文化教育運動,藉以喚起人們反封建的思想覺悟。這一運動以傳播新興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內含文學藝術)為中心,使人們相信時代的最高理想是民主和自由。
啟蒙運動主要是接著文藝復興進一步打垮法國封建統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在文藝領域,啟蒙主義反對舊的古典主義,它要求文藝的體裁、種類、題材和藝術語言形式及傳統規則,結合現實生活,創作自由。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如狄德羅,他力勸藝術家要深入生活,他說:
「要住到鄉下去,住到茅棚裡訪問左鄰右舍,更好是瞧一瞧他們的床鋪、飯食、衣服、房屋等」。在美術上,他力勸畫家不要關在畫室裡,整天臨摹矯揉造作的模特兒,而應該到教堂、街道和市場各地去細心觀察真實人物的真實面貌和動作。他斥責專事美化貴族生活的畫家布歇是「墮落的藝術家」。
擁護啟蒙運動並在創作中體現這一精神的畫家有夏爾丹和格瑞茲等。
路易十四時代的官方古典主義以莊嚴、華麗、沉重的外貌、深刻的思想為其特徵;而羅可可及其傳統以豔麗、輕盈、精緻、細膩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為追求。表現在建築藝術上是造型的比例關係偏重於高聳和纖細,以不對稱代替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態與方向多變的曲線和弧線,排斥了以往那種端莊和嚴肅的表現手法。在室內常用大鏡子作裝飾。
在裝飾紋樣中,大量運用花環和花束、弓箭和箭壺以及各種貝殼圖案。色彩明快,愛用白色和金色組合色調。在室內裝飾和傢俱配置上,造型的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造型優雅和安逸等特點。
羅可可風格表現在繪畫和雕刻上,則多選擇愉悅享樂輕鬆的題材,用愉快活潑的情調來表現社會生活和神話故事,特別是青年男女的愛情風流韻事。在這些作品中,著重刻畫男女調情的細節,甚至追求色相和肉感、**的描繪,以這種感官刺激的藝術形象迎合上流社會醉生夢死的審美趣味。
羅可可風格波及歐洲大片地區,是涉及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時代風尚。但在不同地區表現亦有差異,大致有根植於法國本土的法蘭西羅可可,全歐流行的國際羅可可,在羅可可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各地方羅可可等。
羅可可雕塑藝術
18世紀羅可可雕塑主要是在17世紀古典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往往依附於建築而存在,有大量作品用來裝飾環境和室內燈具,尤其是室內裝飾小雕刻作品增加,它們具有強烈動感和豐富的表情,以纖巧、細膩的表現手法使之更多具有繪畫效果,形成羅可可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
18世紀的法國繪畫之所以取得公認的領銜地位,是由於它的畫家把握住了時代精神。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鬆的藝術風格。被稱為羅可可的豔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物件,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
路易十五的**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從而在反映現實上向前大大地邁進了一步。
它的主要代表是華多、布歇、弗拉戈納。
“羅可可”藝術的代表畫家有那些,洛可可繪畫風格的代表有哪些?
羅可可 又名 洛可可 所謂 羅可可 原是一個派生詞,本意是指描寫那種貝殼似的裝飾圖案。這種偏好豔麗色彩與優雅裝飾的風氣取代了巴羅克時代雄健奔放的趣味,表現出一種輕鬆活潑的特點。它由法國路易十五宮廷形成後流行開來,波及到德 奧和其他國家,以至形成了18世紀在歐洲佔統治地位的 羅可可 風格的藝術形式。當...
簡述中國藝術對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中國藝術對洛可可藝術的影響
伏羲離軒 洛可可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 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 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是18世紀初在法國形成的一種室內裝飾手法。攝政式和路易十五式傢俱 法國洛可可傢俱中的型別 裝飾,借鑑了中國 日本的東方裝飾圖案,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對中國 日本藝術的熱情。多運用貝殼的曲線 皺摺和...
比較巴洛克藝術和洛可可藝術的異同,並分析說明出現這兩種不同藝術特點的社會原因
伏羲離軒 巴洛克 一詞源於葡萄牙語 barrocco 意思是畸形的珍珠,並有扭曲 怪誕 不整齊的含義。巴洛克以浪漫主義精神為形式設計的出發點,追求巨集偉生動 熱情奔放的強烈藝術效果,採用各種曲折多變的線條 尤其是動感較強的s形曲線 誇大的尺度 過度渲染的富麗堂皇和自由奔放的裝飾,極具戲劇性。洛可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