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經典與小乘經典有什麼區別,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

時間 2021-06-30 13:46:34

1樓:聽風之小豬

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經典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經典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在修持方法上,小乘經典主張修戒、定、慧「三學」(通過守持戒律,修習禪定而獲得智慧)、「八正道」(八種正確的思維和行動方法)。大乘經典則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小乘經典一般主張「我空法有」,即否定個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但對客觀世界的否定卻不徹底,部分小乘經典派別則通過「分析」的方法來否定客觀事物,實際上卻承認事物的基本組成因素「極微」的存在,帶有唯物思想傾向。大乘經典則通通常主張「人法兩空」,既否定人的主觀精神主題,也否定客觀事物的存在,他們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通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

在修行目標上,小乘經典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而大乘經典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

2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小乘經典的分別在於小乘只以《長阿含經 》、《 中阿含經 》、《 增一阿含經 》,《 雜阿含經 》,這四部阿含,為基本經典, 阿含乃「匯聚」之意,意思是阿含經 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近代南傳佛教的主要經典就是五部《尼堠耶》--《長部》、《中部》、《增栯部》、《相應部》和《小部》。) 大乘佛教除了阿含經外,各宗又各有相應大乘經典為基礎,比如淨土之彌陀經、唯識之瑜伽師地論、華嚴之華嚴經、密部之大日經,等等。

並且大乘經典除了釋迦牟尼佛所說諸經外,八地以上菩薩所造諸經,也被奉為經典,比如彌勒菩薩所造瑜伽師地論。

名稱的爭議並不能代表大乘小乘之間的高下,宗喀巴說,小乘人並非不通達法無我。那麼說大小乘殊勝、差別的理由是什麼呢?宗喀巴說,小乘下劣,是因為它「唯為自故,及所得下劣,唯欲解脫生死眾苦寂滅果」;而大乘殊勝,是因為它「普為一切諸有情故,及所得殊勝,欲求佛果」。

小乘人雖然也通達法無我,但大小乘的區別在於,大乘教不僅僅是顯示法無自我性,而且空說諸地波羅蜜多,大悲願等,及說迴向、二種資糧、無餘垢淨不思議法性。宗喀巴的結論是,「大小乘不以見分,而以善巧方便行到。」

3樓:中心忠初中數學

補充他人的回答。 當年的理科尖子今

在校外做中學數學輔導老師,應該能應付吧,?行,做小學老師都算不了,至少至少,小奧題都得會做。這點很簡單。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什麼是小乘?

大乘?什麼是學?學佛沒上面的簡單了,"小乘""大乘"內容意義複雜,歸類方面也存有點亂…阿含經就非小乘。

4樓:青山碧水間

沒有什麼分別。

應以xx身得度者 即現xx身而為說法。

只是當機、本質上沒有不同。

5樓:

大乘經典普度眾生

小乘經典修身養性

6樓:

下面『大乘』,大乘是比喻,就像大車。古時候科技沒有發明,古時候的車,大車最大的車是馬車,一般是四匹馬拉的車就很大,這個大車可以坐十幾個人;小車是羊車、鹿車,羊拉的、鹿拉的,那隻坐一個人。佛把這個比喻大乘、小乘,比喻教學,幫助你成就,達到某一個階段。

達到近程的目標,那就是小乘,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小乘;遠端的是大乘,幫助你超越十法界,這叫大乘法。現在的交通工具不一樣,大的飛機都坐幾百人,輪船就更不必說。它的用意是比喻「運載」的意思,幫助眾生從煩惱生死這個境界超越,達到菩提涅盤的彼岸,用這個來作比喻。

本經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古大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法裡面的大乘,而且是一乘法裡面的一乘。一乘法是什麼?

一乘法是成佛的。世尊在晚年的時候講《法華》,在法華會上他老人家向大家宣佈∶「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真正說明他的本懷,他教化眾生心地真正是平等,只有一乘法。

一乘法就是教你作佛;教你作菩薩、作羅漢,對不起你。一定要教你作究竟圓滿的佛,都是在一生當中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說三乘、說二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二乘是小乘、大乘,都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

想必清涼大師聽佛這個說法,他老人家有所感悟。我們在《華嚴疏鈔》裡面讀到,他說:「三乘學者,有因無果。

」跟佛《法華經》上講的一個意思。為什麼?成佛才是果,不成佛沒那個果,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三乘學者,聲聞、緣覺、菩薩,有因沒有果。

可是諸位要曉得,本經是有因有果,了不起!有因有果的經有幾種?除了我們這個經之外,《華嚴經》、《法華經》,有因有果,其他經裡面都沒有。

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幾乎公認《華嚴》、《法華》是一乘教、一乘法,在大乘之上。另外還有一部經,《梵網經》,也是屬於一乘經。一乘經在中國古代祖師大德們公認的,只有這三種。

本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為什麼?《華嚴》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圓滿成佛。

本經字字句句都是講究竟的佛果,《華嚴經》所歸歸《無量壽經》,所以古人才說,這個經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無上乘。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這個經典,不能不說是多生多劫,也可以說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有一些遇到這個經還不相信的,我們看到,我們點頭∶「對!

對!他不相信,應該。」為什麼應該?

難信之法!他一接觸就相信了,那釋迦牟尼佛講難信之法,就講不通了。一般大家都相信了,這有什麼難處。

一般人難信,一般人學了之後就退心,我們點頭∶「沒錯!」確確實實如佛所說,起信念佛是因,念念作佛就是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個教法真正不可思議。這是大乘的意思。

佛又在經上常常提示我們,像《華嚴》所講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所以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天天想佛,佛的果報就現前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宋末元初趙子昂是一個文學家,趙孟俯。字也寫得好,現在他的字帖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善於畫馬,喜歡畫馬,畫馬當然常常去觀察馬的形態、動作,心裡面天天在想馬。

有一天中午睡午覺,作夢也在那裡想馬,那真是全神貫注。睡的時間大概相當長,他的太太去叫他。那時候都有蚊帳,帳子一拉開,床上一匹馬,太太嚇得驚叫,他醒過來,問她∶「你叫什麼?

」「我剛才看到床上一匹馬。」心裡面想馬都變成馬,想佛不就變成佛,真的有道理。

諸位同修要記住,想菩薩你就變成菩薩,想鬼就變成鬼,想地獄就變成地獄,想什麼就變成什麼。佛對於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太清楚,教我們想佛,「憶佛唸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一天到晚為什麼不想佛,去打別的妄想,這就錯了。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真正感到,一個如法的唸佛堂非常需要,一個真正如法的唸佛堂比什麼都重要。那個唸佛堂就是選佛場,到那裡去就是作佛的,這是大乘一佛乘的意思。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集)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1、在宗教學說體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則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釋迦牟尼的學說,以佛為神並有不同的化身和無邊的法力,宣揚神異,造出各種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徑上:

小乘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則主張不僅要自渡,還要兼渡他人,認為只要虔誠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為佛)。

3、在哲學理論上:

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大乘主張「法我皆空」,不僅否定了主觀的真實性,也否定客觀的真實性,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4、要超脫生死輪迴:

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

而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

5、構成不同: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參考資料

8樓:金果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別:

1.在宗教學說體系上: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則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釋迦牟尼的學說,以佛為神並有不同的化身和無邊的法力,宣揚神異,造出各種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徑上:小乘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則主張不僅要自渡,還要兼渡他人,認為只要虔誠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為佛)。

3.在哲學理論上: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大乘主張「法我皆空」,不僅否定了主觀的真實性,也否定客觀的真實性,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4.要超脫生死輪迴: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

9樓:揭泰平襲禮

首先看《法華經》。該經基本上是通過與小乘作比較,來論述大乘。該經謂:

「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是名聲聞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得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此中論小乘的要點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盤」及「樂獨善寂」;論大乘的要點則是「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對比起來,小乘的舍離世間的精神或態度,與大乘的不捨世間的精神或態度,非常明顯。

以下看《大智度論》。該論基本上亦是通過與小乘作比較,來論述大乘。該論謂:

「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

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是故有大小乘差別。」據《大智度論》,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標,這即是解脫。

但兩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為自身;大乘則是利人,兼為一切眾生。自利是把自身與世間分割開來,這便是舍離。

利人則是把自身與世間結合在一起,視利人即是自利,這便是不捨。

另外,《大智度論》又以大慈悲心的有無,來判分大乘與小乘。小乘無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這大慈悲心是表現於利人的行為中的。

《大智度論》更就智慧言,說小乘的智慧淺薄,不能深入諸法,故不說「世間即是涅盤」。大乘的智慧則深厚,能深入諸法,故說「世間即是涅盤」。這「世間即是涅盤」的說法,與《心經》的「色即是空」的說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現實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

世間即此即是涅盤,故不必舍世間以求涅盤,涅盤的理想即在世間中。不捨世間之意,至為明顯。

以下看《大乘莊嚴經論》論大乘佛教。該論謂大乘佛教有七大義:

「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於大乘。」所謂大義,即不同於小乘的特別殊勝的義理。這七者是緣、行、智、勤、巧、果、事。無著解釋這七大義謂:

「若具足七種大義,說為大乘。一者緣大;由無量修多羅等廣**為緣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

三者智大;由人法二無我一時通達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無間修故。五者巧大;由不捨生死而不染故。

六者果大;由至得力、無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數數示現大菩提大涅盤故。」此中我們要特別注意行大與巧大。

行大是具足自利與利他行;巧大是不捨生死而不染,即是不捨生死煩惱,但亦不為其所染著。生死煩惱實是就世間而言,不捨生死煩惱,其實是不捨世間。故行大與巧大,都是不捨世間之意。

神作和經典有什麼區別,「精典」和「經典「有什麼區別?

風崋絕玳 嘛。回答是複製來的 畢竟要讓樓主瞭解神作的意思動漫中神作意思 有極高的思想意義,發人深省,能反映社會或者人心深處,且其畫面 劇情 人物設定等方面完美結合,氣勢恢巨集,一氣呵成,而且沒有致命性弱點 爛尾 拖沓等 一般表現為反映人性的兩面,人心的蠱惑,內心深處的聲音。其描寫手法能夠使人深入地理...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本沒有特別明確的區分,也沒有根據地域劃分出大小乘。但是後人根據修行,把自己了生死的法門稱為小乘佛法,把救度眾生的法門稱為大乘佛法。在釋迦牟尼去世以後很多年,佛教徒對教義有了巨大的分歧,新出現的學派就管自己叫做 大乘 管原先的學派叫做 小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別有哪些?小乘佛...

奧利奧輕甜和經典原味有什麼區別

草芥 奧利奧輕甜餅乾的含糖量較低,每一百克卡路里含量為2035,脂肪含量為22.5克,口感較經典原味淡,適合不喜過甜的消費者 經典原味含糖量較高,但每一百克卡路里含量為2004,脂肪含量為20.6克,反而低於輕甜奧利奧,口感較甜。如下圖 輕甜奧利奧 原味奧利奧 奧利奧 oreo 誕生於1912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