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急

時間 2021-07-05 22:14:04

1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非“處世之道”,因為孔子提出這一觀點的時候,是有特定環境的。

首先來看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從**來的。

《論語》中關於這句話的原文:

1、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可以看出,孔子並不是泛泛地談做事的原則,而是有針對性的。仲弓(名,冉雍)是孔子**中寬厚智慧的典範,在孔子眼中,此人是個諸侯國君的料。所以孔子從治國方面,論述“仁”體現在,重民,寬民,愛民。

邦,是指諸侯國;家,是指大夫的封地,不是指家庭。

2、“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一則就更好理解了,子貢(名,端木賜)利口巧辭,經商有道,家累千金。在日常生活中,他當然免不了偶爾的口舌計較,孔子認為這是子貢個人修養上的缺陷,所以時常提醒他,要學會寬容。

綜上所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與其他任何一句名言一樣,並不適用於一切情況。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都是有特定的環境,萬不可以偏蓋全,斷章取義。

另外,從這句話本身來分析:

1、“己所不欲”,自己的好惡,不能等同於別人的好惡。自己不喜歡的,不見得別人不喜歡,自己樂意的,別人卻不見得就情願。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個人的品質、性格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2、“勿施於人”,那要看是什麼事情,物件又是什麼人。如果從法律的層面講,這句話根本就不成立了。因為法律對於違犯它的人來說,都是強制性的。

難道執法者真的會因為孔子的一句話而犯傻嗎。

總之,無論是誰的名言,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和語言環境,甚至還有說話者個人的好惡,在引用的時候,一定要能恰到好處,自圓其說。

2樓:匿名使用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將自己所不想要的強加給別人

體現人們待人接物態度的成語,表現人們待人接物態度的四字詞語

昂然直入 昂首挺胸地徑直走進去。形容態度傲慢 昂頭天外 昂 抬起。抬起頭望著天邊。形容態度傲慢或做事脫離實際 傲慢無禮 指態度傲慢,不講禮貌 不尷不尬 不 助詞,無實際意義 尷尬 不自然。不明不白,形容左右為難,不好處理。也形容神色態度不自然或處境困難 不揪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形容待人態度冷淡 沉聲...

什麼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這個裡面的解釋和舉例都有了 什麼是儒家思想呢?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範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 性善論 正如筆者在 人性善惡論 中指出的,中國古代流行的教子歌 三字經 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 天性 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這種...

儒家思想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等風亦等你的貝 儒家基本上堅持 親親 尊尊 的立法原則,維護 禮治 提倡 德治 重視 人治 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1 儒家的 禮治 主義 儒家的 禮治 主義的根本含義為 異 即使貴賤 尊卑 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 尊卑 長幼 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