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怎麼記憶,建安七子的相關故事有哪些?

時間 2021-07-07 09:20:14

1樓:mars尾戒

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順口溜記住「建安七子」的名字

「空(孔融)城(陳琳)王(粲)需(徐幹)軟(阮瑀)硬(應瑒)瘤(劉楨)」

1、建安七子:「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

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

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2、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駿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剛剛自創的口訣:王應真(楨)幹融魚(瑀)鱗(琳)

依次就是:王璨 應瑒 劉楨 徐幹 孔融 阮瑀 陳琳

3樓:師生花園

漢代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合稱建安七子,他們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禎。

4樓:韓琦

建安七子啊,是七個人,你只要記住曹氏有三個人就行了,剩下的四個都是單獨的設定好騎多啦。

5樓:仵依白

見妻子主要是說的是曹氏集團。這幾個任務首先曹操他們家族的人物是很好記住的,然後你再把其他的人物記住就可以了。

6樓:跑馬的漢子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記他們的姓,或者名。要是對他們的故事瞭解就記事,比如孔融讓梨,就記梨。。。。。

7樓:小福狸鯉驪

按順序記唄~多背幾遍就好了~

8樓:櫻花青玉

陳王空許留魚羊(建安七子:陳琳,王粲,孔融,徐幹,劉楨,阮瑀,應瑒)

玲瓏向山學嵇康(竹林七賢:劉伶,王戎,向秀,山濤,阮咸,阮籍,嵇康)

建安七子的相關故事有哪些?

9樓:匿名使用者

建安七子王粲與圍棋的故事

圍棋入門之東漢末文學家王粲與圍棋的故事,曾給蔡邕等人所下圍棋覆盤,一子不誤,使座客驚歎他的智力特異。

王粲.(一七七一二一七),字仲寅,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並被劉勰稱為:七一之冠冕。

他出身於東漢有名的大家族,少時已為左中郎將蔡邕所推重。董卓之亂後,王粲南舞依附劉表,未得重用,後歸曹操,曾任丞相掾、侍中等官職。

有一句成語」倒屣相迎」,就是出自蔡邕和王粲的故事。王粲少時在長安,一次,蔡邕與賓客聚會,家人入報說王粲到了門外,他趕忙起身,倒曳著鞋便出門迎接,滿座賓客為之驚異,這說明蔡邕何等傾佩王粲的文才.蔡邕既是長輩,又是一時名士,對年僅十多歲的王粲如此心折,他的賓朋還不大理解。圍棋入門

一天,蔡邕約王粲與諸詩友幕客郊遊,見路邊有一古碑,文字頗長,便叫大家**一遍:然後,蔡邕叫犬家起身趕路,邊走邊問..剛才看過的碑文,有哪一位能背出來。隨行的人只有王粲說:

我能。語畢,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把碑文背出來。客人又懷疑王粲是先背了此碑文的,不能算數。

過了數月,蔡融與客人對弈,行至二百六十五著,蔡邕以一子險勝。眾手伸向棋盤,議論局勢,卻把棋子搞亂了。王粲在旁說:

讓我來複局。可是,王粲復原的棋局,客人卻不信。後來重弈一盤,也行至二百六十五著。

用手巾蓋住,令王粲覆盤,果然一子不差。眾人始信其記憶非凡。王粲著有《圍棋賦序》、《彈棋賦序》,今只留下兩句殘句:

二清靈休道,稽謨玄神,圍棋是也。 因行騁志,通權達裡,六博是也。讀者不要小看這些斷簡殘句,它給後人研究漢魏時期的圍棋史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詩日:末肅冠裳倒屣迎,文人末必總相輕。

博聞強記真才子,佳話猶傳在一怦。

建安七子是誰

10樓:易書科技

建安時期的著名作家,除「三曹」以外,還有孔融、陳琳、王粲、徐斡、阮瑀、應場、劉楨等七人,世稱「建安七子」。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中,又號「鄴中七子。」「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

孔融(153~208),字文舉,漢末魯國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首。因曾出任北海(東漢郡國名)相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現存詩歌5首。

陳琳(?~217),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

徐幹(171~217),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論》。

阮璃(?~212),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

應場(?~217),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擅長作賦,有文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音調悲切。

劉楨(?~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今存詩15首,《贈從弟》三首為其代表作。

11樓:諫幼儀羿邃

「建安七子」指漢末建安年間頗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瑒和劉楨。因曹丕在《典論·**》中曾七人並舉,故以此名稱之.孔

融(153--208),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好學有異才。漢獻帝時任北海(山東境內)相,世稱孔北海。

曹操時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職。性格剛正,為人恃才負氣,後因屢次觸怒曹操,在政治上與曹對抗被殺。所作散文詞藻華美,議論尖銳,筆調犀利簡潔,以氣盛見長。

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其詩流傳不多,代表作有《臨終詩》,抒寫忠悃孤憤之情。陳琳

(?--217),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人。曾為何進主簿,後依袁紹掌書記。

紹敗之後,又歸附曹操,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草擬書檄公文,後為門下督。擅長撰寫章表書檄,所作甚多,與阮禹齊名。代表作如詩伐曹操的《為袁紹檄豫州》,運用駢偶句式,鋪張揚厲。

亦長於寫詩,其詩僅存四首。其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以樂府舊題寫人民勞役之痛苦,詩風樸實、生動,富有民歌特色,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同情,為後世詩評家所稱道。王粲

(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出身大家,童年時得到蔡邕的賞識,被稱為"有異才"。17歲時因戰亂避難荊州,依附劉表,不得重用。

後歸附曹操,任承相掾,後轉遷軍謀祭酒,位至魏國侍中。在"七子"中,其文學成就最高,被劉勰稱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龍·才略》)。其詩賦感時傷亂,激昂慷慨,情調悲涼。

詩作如《七哀詩》,描寫了軍閥混戰所造成的悲慘景象,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登樓賦》抒寫懷鄉之情與懷才不遇的沉痛,感情真摯感人,是古代抒情小賦的名篇。徐幹

(177--217),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昌樂)人。曾任曹操司空軍謀祭酒掾屬,後官至五官中郎將文學。蔑視官祿,著書自娛,所作《中論》,為時人所推重。

又善辭賦,能詩。詩代表作《室思》六章,抒寫女子對丈夫的哀婉情思,真摯動人,對後世閨怨詩頗有影響。原詩文集已佚。

阮禹(約165--212),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尉氏縣)人。少時曾從蔡邕學習,後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與陳琳共同掌管記室,草擬軍國檄書,又轉為倉曹掾屬。能詩善文。

散文《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歌以《駕出北郭門行》為代表,寫後母虐待孤兒,有一定進步意義,其風格很接近漢樂府古辭。在建安七子中,他的詩比較淒涼低沉。

應瑒(?--217),字德璉,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人。應劭之侄,曾為曹操丞相掾屬,轉任平原侯庶子,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

與弟應璩、侄應貞皆以文章稱世。曹丕曾稱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學足以著書"(《與吳質書》)。惜傳世之作不多。

劉楨(?--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人。

曾為曹操丞相掾屬。其詩剛勁挺拔,注重氣勢,不尚雕琢。後人以他與曹植並稱,謂"曹劉",聲譽甚高。

但其詩作流傳甚少,多為酬贈親友之作。代表作《贈從弟》三首,以比興手法抒寫情懷,其中"亭亭山上鬆"一首尤為著名,為後人所讚賞。詩中歌頌了松柏不罹凝寒的本性,表現出詩人"真骨凌霜,高風跨俗"(鍾嶸《詩品》)的高尚品質。

12樓:讓憶雪藩職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

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安陽北)中,又號「鄴中七子」。

13樓:自治區區

建安七子,是指東漢末年漢獻帝年間的七位文學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同時代曹丕的《典論·**》首次將他們相提並論,七子與「三曹」往往被視作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東漢末文學家,魯國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孫,孔 宙之子。由於曾任北海相,亦稱孔北海,後因得罪相國曹操,遭處死,夷滅全家。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東北)人。東漢時期文學家。

「建安七子」之一,最 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東漢山陽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人。擅長辭賦,建安七子之 一,被譽為「七子之冠冕」。

有一次和友人同行,停下來讀路邊碑文,友人問他能背誦嗎?王粲說:「可以。

」當即表演,一字不差。又有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被人碰亂了,王粲憑著記憶,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以為他亂排,用手巾帕蓋在棋盤上,請王粲在另一個棋盤上重擺一遍。

王粲擺出來後,一模一樣,一個子都沒錯,令人驚歎。

徐幹(170年-218年),字偉長,三國時期文學家,琅琊劇(今屬山東省膠洲市)人,建安七子之 一。

徐幹本人擅長辭賦,能作詩,其七言詩妙絕當時,有"五琳(陳琳)七幹"之稱。其主要著作是《中論》,當時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曹休書》)。

其《軒猿賦》、《漏卮詞》、《枳橘賦》、《團扇賦》……等,曾被曹丕評為「雖張(張衡)、蔡(蔡邕)不過也」(《典論·**》)建安七子中只有徐幹以《中論》數卷跳脫建安七子的泥濘,成一家言。

阮瑀(2世紀?-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屬河南開封市)人,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 一。阮瑀的兒子阮籍位列「竹林七賢」之一,孫阮咸亦是當時名士。

應瑒(2世紀?-217年),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縣)人,建安七子之一。有文 賦數十篇,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臺集詩》,音調悲切,多寫離居飄零之感,曹 丕說他「和而不壯」。

曹丕稱讚他「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又與吳質書》),平易通俗,長於比興。劉楨創作的弱點是辭藻不夠豐富,所以鍾嶸在《詩品》說他「氣過其文,雕潤恨少」。詩作傳世不多,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

劉楨(2世紀?-217年),字公幹,東平(今屬山東)人。東漢時期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

七人當中,除被曹操處死的孔融外,其他六人都依附於曹操父子旗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發生疫病,當時為魏王世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

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於這次傳染病。曹植《說疫氣》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建安時期五言詩大盛。曹氏父子以政治領袖的身分,大量寫作五言詩;文士中有建安七子等人,經常唱和,尤其在宮廷宴會的場合,往往有即席賦詩的習慣。現今流傳下來的公宴詩,多是五言之作。

建安的五言詩在文學史上評價非常高,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曹植手中就明顯具有文人詩的面目。內容主要有遊仙以及反映當時社會現狀兩大類,後一類特多優異之作,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王粲《七哀詩》等。

建安七子分別是誰,建安七子分別有誰?

暴走少女 建安七子分別是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應瑒 劉楨。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 196 220年 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七子 之稱,始於曹丕所著 典論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建安七子及曹子建的故事,「三曹」與「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孔融 153 208 孔融,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 孔融讓梨 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討伐董卓行列,後來為曹操辦事,但因勸阻曹操攻打劉備而被處死。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 薦彌衡表 與曹公...

漢末「建安七子」有那些人

包括 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應瑒 劉楨。簡介 孔融 153 208 孔融孔融字文舉,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 孔融讓梨 的故事了。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中平初 185 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